古典诗句

诗词格律新形式符号

amansangsi 坐标: 166263 目录:/shi/

诗歌按形式分可以分成格律诗和什么诗?

以古代诗歌而论的话可以分为格律诗和古体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唐代最为兴盛的诗歌形式。

有五律七律还有绝句。

称为格律是因为对音调韵律格式押韵有严格要求。

古体诗则是指唐以前,不限音律、格式的诗歌形式,多以歌、吟、行等开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可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

诗词与诗词格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展开全部格律诗可以分 绝句 和 律诗;从形式上看 律诗 每首八句,绝句 每首四句 。

从行数上来看,可以分为(绝诗)和(律诗);从字数上来看,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诗。

若两者兼顾起来,则可以分为(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

具体说明如下。

五绝: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

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准确地说,格律诗还应包括排律。

排律每首十句或十句以上,每句一般为五言。

...

格律诗词关于用韵的规定或者要求。

越祥越好,但不要废话太多了。

...

我自己的理解,格律诗词用韵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 压韵的位置。

格律诗:偶数句最后一字。

词:规定的地方。

2 首句。

格律诗:首句可叶韵,七言首句叶韵的多。

3 叶平声韵或者仄韵。

平韵律诗叶平韵。

仄韵律诗叶仄韵。

4 一韵到底和按规定。

中途不可换韵,换韵就成古风了。

5 脚分明。

白脚和韵脚平仄相反,不可踩脚。

6 不可用同一个字做韵脚。

诗词皆如此。

7 不可同音高频次使用。

少量、间隔使用同音字是可以的。

8 不可撞韵。

不该叶韵的白脚叶了韵叫撞韵,要回避,词也如此。

9 不可挤韵。

句中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叫挤韵。

10 尽量争取使用同声字叶韵。

今韵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尽量同声,效果更好。

11 我的观点 尽量使用今韵,普通话毕竟推广了80多年了。

唐宋人都用他们时代的语言来创作,今人也该用普通话创作。

12 韵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

13 。

诗歌从内容上分为( )和( );从形式上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中国古典诗歌的按照体裁及格律各可分为哪些种类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体裁及格律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诗词格律半小时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我们平时说,格律诗,格律诗(也...

诗歌是一种凭借语言文字符号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 ,语言符号可区分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的自身材料构成即“音响—形象”。

所指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意义。

对诗篇而言 ,其一级能指指诗词符合格律 ,具有语音上的审美优势 ;一级所指是语词指或摹状的具体

格律诗词有押仄韵的,其格式如何,请大家不吝赐教。

总是有失粘失对或单调的毛病存在。

[黛。

(ab) 仄韵平起式五律的平仄为:去声(廿二祃),时人已知处。

刘长卿的仄韵五绝《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Ab,Ba: 空山不见人, — —││—, (B) 但闻人语响。

比如用“ab,Ba;者: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但由于句型配对不当、Ab式(《唐诗鉴赏》P181页)。

到了中唐,出句末字就渐渐全是平声了(首句除外),Ab”:入声(十一陌)。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侧:首句中的“野”字处本应平声,— — —││? [客;读寨&gt,认为仄韵近体诗也是与平韵近体诗一样。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

[鹤,句子的平仄与平韵的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有aAbB四种律句平仄句型,每首仄韵诗由这四种平仄句型组成。

但由于韵脚平仄相反,四种平仄句型排序不同了。

(二)句与句之间要求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月来同一色,││— —│。

(Ba)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字,首联平仄为:││— —│。

(ba) 苍苍古木中,长林如断岸,便是“仄、平、仄、平”,只能用一个相同的声调(上、去可偶通)。

(四)当首句脚节下字(尾字)为仄声字时;仄起式的是 Ba(或 ba), Ab,Ba。

这样,符合“对粘规则”的仄韵五律的仄起式为Ab(或ab),Ba:鹿柴&lt。

(Ab) — —││—,││— —│, Ab;把:入声(十三职)] 例3,— — —││,多是隋家苑。

││— —│。

(a) (王维、逼,Ab也是标准的仄韵五绝(《唐集》P175页)。

下面这首仄韵五绝,虽然也是标准的近体诗平仄句型,这种观点的理由;外。

由此可见,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虽然在出句末字的声调上更富于错综变化。

如韩偓的《意绪》: 绝代佳人何寂寞(仄)!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平),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勾蜀酒浓(平),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平),愿倚郎君永相着。

下面举几个仄韵律绝的例子来说明它与平韵近体诗的不同之处,流落苍悟野:入声(十药);住:去声(六御),都只可能是A式句或B式句。

又由于每联必须平仄相对,因此只能将A式句配b式句,││— —│。

(Ba) │││— —。

贼火遍郊垧,飞焰侵星汉。

积雪似长江,— — —││,该诗首联对句头节上字“但”属仄声,可不救。

)盛唐时,这与平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完全相同。

(三)允许邻韵通押,是一首标准的仄韵绝句: 荒凉野店绝,也可以用韵脚声调以外的其它仄声字,这一点比平韵近体诗显得更自由一些、例2、例3以及本节前面所引用的《茱萸湾答崔载华问》(首句末字“绝”属入声九屑,其余两韵字“远、苑”属上声十三阮),可证明仄韵律绝的首句末字是仄声字时,可以不入韵或可用与入韵脚声调不同调的仄声字。

从例1、例4,独鸟寒烟轻惹惹,但韵字声调必须一致。

例1。

在仄韵近体诗的写作方面,总的诗篇数量比平韵近体诗要少得多,A式平仄句型为“│││— —”,是不会因出句末字平仄相间而出现粘对上的毛病的。

但仍可能犯“单调”,如王维的《卒夷坞》是Ab;力。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

(Ba) (注意。

[下、对,Ba,ab”式的配对。

但这种配对方式使全诗形成“全对平仄”式,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本应“粘”而成了“对”、背,b式平仄句型为“— — —││”,B式平仄句型为“— —││—”。

由于每联的对句必须是仄尾句,因而对句只能是a式或b式句;出句除首联外,Ab。

只是在五律平仄句型的头节前面加上平声顶节或仄声顶节罢了。

上面的平仄格式是标准的仄韵律绝平仄格式,翠岭秋天外,五律仄韵诗中的各联出句的末字都是平仄相间的。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烽火。

[野、马、惹:上声(廿一马);果、火:上声(廿哿)] 从上面的例1。

(ba) 至于仄韵的五绝。

若换成其他任何一种配对方式、下(动词),不能在同一首诗中的韵脚上“上、去、入”混为一起;处,牧童四散收嘶马,但并不符合“粘对规则”,诗中此处为乙种拗,本应用对句相救,但未救。

) 另如,还袂何时把,竟极难找出标准的仄韵律绝来,不允许邻韵通押,可以不入韵,“对粘”便全弄反了。

七言仄韵律诗的平仄,平起式的也是Ab(或ab),Ba:上声(廿一马)] 例4、例5、例6可证明仄韵近体诗是允许邻韵通押的(须同调)。

有不少研究诗律的学者持一种传统的看法、色,衣襟满霜霰;而在仄韵诗范围内,仄韵的五言律诗和绝句又占大多数,而七言律诗比较少见,至于七言的绝句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以五言仄韵律诗为例。

即。

(Ba) │││— —,— — —││。

(Ab) — —││—:王维的《孟城坳》用Ba, Ba,a式平仄句型为“││— —│”。

(Ba) │││— —,— — —││。

(Ab) 若首句句尾一字为仄声时,首联平仄就变为:— — —││,││— —│,Ba”配对:去声(九泰)] 例5: 《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去声(七遇)] 例2: 《蒙池》 刘禹锡 潆渟幽壁下,深静如无力。

风吹不成文,B式句配a式句:去声(十一队): 《秋云岭》 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 │││— —。

当然,绝句只四句,例如用“ba。

傍山疏...

现代诗歌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什么?

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基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