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知识 古诗词知识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1.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2.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献,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3.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汹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唐诗 唐诗概述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诗词曲的资料
诗词曲有关知识一、格律诗的类别格律诗一般有三类,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就字数来说,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六言律诗也有,但后来很少用,已基本淘汰。
律诗:八句,以每两句为一联进行声律和词性的对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每联尾字必需用同韵群的字押韵,即八句四韵,也有首联起句就入韵的格式,叫首句入韵式,即成八句五韵。
颔联和颈联除了声律的交替和对仗外,词性也要以对偶句形式对仗;首联和尾联词性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排律:以律诗的要求,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叫排律。
绝句:四句两联,首句入韵式三韵脚,首句不入韵式两韵脚。
绝句最初叫截句,即截取律诗四句单独成诗之意。
一、二句词性不对仗,三、四句词性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前半部分;一、二句词性对仗,三、四句词性不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后半部分;一、二句和三、四句词性都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中间部分。
后因为截句再不可加句,只能是四句,就改称为绝句。
二、对联的基本原理对联是由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的形式单独提出来而成的一种联体。
它完全遵从律诗颔联或颈联的格式,包括声律的交替、对替和词性的对仗,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的定律。
所以说对联是律诗中的精华,也叫诗中之诗。
现代对联发展有九言以上的中、长联,但它基本的声律交替、对替、词性对仗、字数相等、内容相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的六条就是律诗颔联或颈联定律的延续。
三、词、曲的律格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词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求励志类的诗词作为文章标题 要诗词!!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 愁恨类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
以古诗词作为标题,题材的歌曲有哪些呢?
王菲 《水调歌头》邓丽君《在水一方》毛宁《涛声依旧》廖百威《白云深处》李进《巴山夜雨》毛宁《大浪淘沙》吴涤清《烟花三月》《朝云暮雨》王力宏《花田错》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诗词曲各一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乌江》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曲:谁的梦,向天阙,冷月边关,狼烟走,牧笛来,不见大漠荒原。
谁的爱,让天下,万方奏乐,金银散,人心聚,还看绿水青山。
上下几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谁的梦,为江山盘点冷暖,日月歌,天地鼓,了断风雨恩怨。
谁的爱,情未了,古今流传,乾坤和,百姓乐,迎来太平人间。
上下数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5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诗 的艺术性在哪里? 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极其巧妙,把地名与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把以往战斗的失败和眼前被俘时的境遇联系起来,抒发了与战士患难之情及壮志未酬的悲凉寂寞之感,可谓天衣无缝,自然而得体。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对人生的感叹和对愿望的美好祝愿!!!!!
古诗词的标题和作者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水槛遣心·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栖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好听好看又优美的三个字诗词曲
诗:虞美人,曲池荷,梅花落,水龙吟,结,漱玉集。
词:青玉案,采桑子,临江仙 ,点绛唇,蝶恋花,天香引,更漏子。
曲:广陵散,鹊桥仙,醉赤壁,阳关调,半壶纱,寒衣调。
拓展资料:1、诗,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性,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节奏鲜明,吟诵感人动听。
2、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诗词
古诗词曲大全有哪些?
古诗词曲大全有: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凤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元代民歌选自《水浒传》)3.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元.张可久《卖花声.怀古》)4.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线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清廉贬入睡混饨,葫芦提倒稳。
(元.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叹世)古诗词曲: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
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