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laodenuo 坐标: 15108 目录:/shi/

想知道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有什么特点

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1、 古体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 近体诗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 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5、曲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诗词曲有啥区别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
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
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诗词曲这三种文体有什么区别?老师要我们找的,谢谢大家了,就是死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 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叫颈联,
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


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 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诗词曲有什么联系,考试急用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叫颈联,
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


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诗、词、曲各有什么文学常识

初中课本中常出现诗词曲几种文学样式,中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它们的异同,下面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诗词曲,粗糙地说,都属于“诗”。然而细究起来,它们却是有所不同的。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是由民歌及以民间人创作的一部诗集;第一首文人诗是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和“乐府”,《君子于役》和《木兰诗》就分别属于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起始于六朝,在唐朝正式定型,从文字多少上看,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但是,不论是哪种,每首都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不论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来看,都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钱塘湖春行》就分别属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再来看绝句。绝句是一种最简单的诗体,它在句法、韵法等上都较律诗宽松,全诗只有四句,可分为五绝(如《登颧鹊楼》)和七绝(如王昌龄的“七绝”)。

绝句和律诗不仅有上述不同,而且来源也不同,律诗来源于古诗,绝句来源于乐府。诗,起先是为了歌唱的,但到了唐代,诗大多数成了律诗和绝句,乐调也不整齐了,于是就有人创作了适应音律的“诗”——词。词是句式长短不一可以歌唱的“诗”。歌唱时要有曲谱,不同的曲谱词就不同,“调”也不同。“调”是一种规定,它规定了字数等方面的东西。为了区别不同的调,人们就给每调起一个名字,即“词牌”。由此可知,词牌原先就是一个词的题目,它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以后逐渐演变,使两者间毫无关系,人们在词牌名后又给词加了一个题目。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就是题目。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可分为“小令”、“长调”等。

曲是继词之后,又一种可唱的新诗体,萌芽于宋,盛行于元。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这里重点谈散曲。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一首歌最初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音乐部分是“曲”,唱的内容部分是“词”。但到了金元时,人们又把歌可唱的部分称为“曲”,使曲有了新的含义。渐渐地人们开始把那种自抒胸臆的“诗形的部分”叫曲。曲有曲牌和题目,曲牌相当于词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诗、词、曲虽然都可以称为诗,可是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在经过上面的简述后,不妨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看。首先从时间上看,它们的产生时代不同。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到唐朝走向顶峰;词产生于晚唐,鼎盛于宋代;而曲如前所述,产生最晚,于元代定型。其次从句法上看,三者的句法规则不一样。诗的句法是一律的,字数的多少、句数的多少都有规定(除古诗,那时无词曲);词的句法尽管长短不一,但对每一阕词来说则是规定的;曲的句法虽也长短不同,但有的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只不过衬字加在什么地方有一定的规定,这是词所不允许的。

再次从平仄上看,诗、词的四声只分平仄,不分上、去声,而曲对平仄的讲究却走向极端,宽时平仄通用,严时上、去声也要区分。最后从用韵上看,诗、词的中间可以换韵,曲则一韵到底,不可换韵。除了上述几处外,词、曲尚有以下区别:


1、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曲则一律是单调,不能再长:词曲长短不一样。
2、词宜于抒情和写景,不宜叙事;曲则记叙、抒写都可以:词曲适应对象及表达方式不一样。


3、词宜写悲不宜写喜,曲则悲喜皆可写:词、曲体现的美学风格不同。
4、词宜写雅忌写俗,曲则既可抒写雅致之事,也可写俗:词、曲表现的意境不同。
5、词宜写庄不宜写谐,曲则庄谐杂出:词、曲的美学效果不同。总之,诗词曲从广义来说,它们都是“诗”,我们通称为诗,并无大错。但从狭义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异同,准确地把握,以免混淆。

诗.词.曲有什么区别

肯定有区别,请看下面的文字: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人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2.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词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如《十六字令》,最长的不过240字,如《莺啼序》。一般认为58个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如《兰陵王》)、四叠.


4.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散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剧曲进入戏剧,成为唱词。曲有曲牌和宫调。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谱式,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干个曲牌。 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为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不仅可用于写景抒情,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片断。如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诗词曲怎么划分

这个题感觉不好回答。简单说一下: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
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
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诗词曲的特点
1、 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 近体诗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5、曲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两篇篇文章:曲的内核是语态与唱腔http://www.zgshifu.com/sub_view.asp?
ncode=1c031f036714e0fd

诗词曲究竟有什么不同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
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
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诗词曲的特点
1、 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 近体诗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5、曲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只要把《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宋词比一比,差别就一目了然了。两篇篇文章:曲的内核是语态与唱腔arc_52">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
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
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

诗词曲原文和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诗词曲什么通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