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赞同
25| 评论(2)
向TA求助 回答者: 好vuvou | 一级
擅长领域: 脑筋急转弯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1-6 送别诗大全 365
2011-11-15 送别诗 思乡诗 咏物诗 有哪些 6
2011-11-14 送别诗名句 1
2011-11-13 送别诗有哪些 3
2011-11-11 送别诗有什么 1
更多关于送别诗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16条
2011-11-22 17:20 植物妖灵 | 二级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别诗歌,不要古诗,要短!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人人网新浪微博开心网MSNQQ空间对我有帮助8
写些送别诗,诗句短一点,4首!谢谢!
山中相送 (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送李端 (唐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 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 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 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 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 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别诗(短一点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有关送别古诗的诗句和解释
一、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转) 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比喻。
6、想象。
7、化虚为实。
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 [gǔ] 罟师荡桨向临圻q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
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
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
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
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
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
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
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
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
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
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
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二、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
有关送别的诗句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诗,越多越好。
还有诗经的大全
《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诗歌故事,要简短
2.千金之剑挂墓地 春秋时期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各种宝剑名声远扬。
人们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剑而满足。
吴国太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 ”。
一次 ,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 。
“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 !”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
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
徐君对宝剑的注意 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他一边饮酒,一边想 :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过了几天,季札从晋国返回,又经过徐国。
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景象。
原来徐君去世了 。
”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远失去了机会啊 !”一个随从说 :“既然徐君不在,赠剑之事也就作罢吧?”季札摆摆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总会不安的 。
”于是他把宝剑赠给徐国新君王。
新君王感激地说 :“先王没有遗嘱,我不该接受贵重礼物啊 。
”季札只得把剑挂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怀念。
后来,有人作诗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由此,吴国与徐国的关系更亲密了。
3.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有一天要举行宴会 ,照例要有歌舞表演。
恰好一个弹琴的乐师病倒 ,少了一个节目 ,这真急坏了礼仪官。
消息传开后,想不到官府里新来的洗衣婆自告奋勇,说她会弹琴唱歌。
礼仪官答应让她参加表演。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大小官员按次序就座,银亮的酒杯不断举起,舞女的绸带频频飘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轮到洗衣婆上场了,她边弹边唱一首《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了第一句就觉得十分奇怪,听着,听着,他站起来,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说 :"夫人……你受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年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虏。
晋献公把女儿嫁到秦国,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为随嫁的侍臣。
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带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国边境被楚人扣留。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流落楚国,就派人带了五张公羊皮向楚国交换百里奚。
楚人得了五张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 ,这样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开了 。
分手那天 ,夫人把门闩劈断当木柴 ,烧了一只老母鸡让百里奚做路粮。
百里奚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
百里奚虽然富贵了 ,并没有忘记夫人 ,几次三番派人打听,都没有下落。
不料今日一场宴会,两人竟得重逢,牵线搭桥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 风 萧 萧 兮 易 水 寒 战国时期,秦王想独霸天下,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太子丹万分恐慌 。
流落到燕国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对自己的恩德,准备赴汤蹈火,刺杀秦王。
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终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 ū)期(j ī)。
樊於期是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避难。
秦王正用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买他的头。
荆轲想,如果我将他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上,秦王必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时就有机会行刺了 。
于是荆轲前去拜访樊於期 ,把刺杀秦王的计谋告诉他。
樊将军听了,激动而愤怒地说 :"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终于机会来啦 !"说罢,拔剑自刎。
荆轲将樊将军的头装入木匣封好,又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图里,与太子丹商定了启程的日子。
出发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来到易水边送行。
大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心情异常沉重。
这时,高渐离在岸边敲起竹制的乐器,荆轲和着乐声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慷慨激昂的歌声激荡着易水,震撼着人心,连头发梢都向上竖了起来。
伫立岸边的人们禁不住掉下热泪,目送着壮士的车马渐渐远去…… 13北 方 有 佳 人 汉朝有个艺人李延年,能歌善舞,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汉武帝很喜欢他,每回宫中设宴,总要把他召来表演。
这一天,皇宫里又是轻歌曼舞,丝竹声声。
汉武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着宫女们翩翩的舞姿。
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修长、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场了,他就是李延年。
皇帝微笑地看着他,今天李延年显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净的脸上透着一层淡淡的红光。
李延年向皇上请了安,就飘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哦?”汉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倾,注意地听着。
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皇帝,继续唱道 :“……宁(n ìng )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一曲歌毕,余音袅袅。
汉武帝惊叹道 :“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显然,皇帝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动了。
“禀告皇上,这位绝代佳人就是我的亲妹妹 。
”李延年看出皇帝的意思,不失时机地说。
其实,李延年就是为了引荐妹妹,才作这首歌的。
“快,快把她接到宫里来!”汉武帝急切地说。
这样,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去。
皇帝一看,果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样能歌善舞,心中便非常喜欢,对她倍加宠爱...
求送别类古诗十首,谢谢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基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189.html?wtp=tt#5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9821.htm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111.htm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276.htm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http://baike.baidu.com/view/383371.htm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9247.htm#sub5767491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http://baike.baidu.com/view/576767.htm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http://baike.baidu.com/view/652864.htm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
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
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
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
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