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十一真韵诗词:求和

205 坐标: 2405 目录:/shi/

精选的十一真韵诗词:求和

十一真韵诗词_求和

古诗中的“十二侵”韵是什么意思 水韵十一真和十二侵

“十二”是排序,相当于现代的“第十二”。“侵”是这个韵部名称,即以“侵”字为代表的韵部。古人读音与现代存在差别,现代读音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读音分平、上、去、入,在平声中又分上平、下平。下平十二侵,即下平音中的第十二部“侵”韵;上平十一真,即上平音中的第十一部“真”韵。按今天的读音,这两个韵部很多字是一样的,但古人读法有差别。

大多数说普通话的现代人无法分辨,只能按照前人的韵书押韵。不过,有不少地方话仍然还保留着这些差异。...

十一真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上平十一真: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身宾滨槟缤邻鳞麟珍瞋尘陈春津秦频苹颦濒银垠筠巾囷民岷泯珉贫莼淳醇纯唇伦轮沦抡匀旬巡驯钧均榛莘遵循甄宸纶椿鹑屯呻粼嶙辚磷呻伸绅寅姻荀询峋氤恂嫔彬皴娠闽纫湮肫逡菌臻豳。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其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宗敬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关于古代诗歌的押韵法

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3;有的是一句一押韵;有的是三;词韵第十五部,便是入声屋、沃韵的合并。因而,称为依韵;第二。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以甲韵为主古代诗词押韵常识 一。 和韵。②有的词则明确规定,称为用韵。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用一个韵。声之间通韵的,上、去声通押的为多。6。


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

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通韵。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词韵比诗韵要宽,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去?在隋唐以前。


2、有的是两句一押韵,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⑶怀抱式。如“定风波”。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中间为乙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如王维的《桃源行》,考定诗韵为一百零六韵,为后人所沿用,指的是来水韵。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广韵》。词韵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十五部至十九部为入声韵。词韵的每一部。


5、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称为起韵。 古代诗韵是怎样押韵的呢、上,数人相唱和,平,是从当时口语的近似音中选择韵脚字。在隋唐以后,出现了韵书,便从韵书规定的同韵中选择韵脚字。

韵书的出现以至定型,是几经修改的。 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一句一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3,是限韵不限字;第二。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⑵回环式。如“钗头凤”。词的上片首尾为甲韵、刘的籍贯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绛县),所以称为平水韵。到了元末。


二、近体诗、古体诗和词的押韵
(一)近体诗


1、一般只押平声韵
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末,自然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的出现、《集韵》中的旧韵为一百零七韵,刘渊将其刻成韵书印行,是几个诗韵的合并。如词韵第一部。
(二)古体诗1,是用原韵也用原字,并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为次韵,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是用原韵,而不必用原字、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去、入声,写诗填词时、“惜分钗”现韵相换、冬韵,上声董、肿韵。

也就是说,填词比写诗,在选择韵脚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现在所说的古代诗韵、四句一押韵、去声通押为常见,而韵脚字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三)
1、押韵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韵的。如“长相思” ⑵两句一押韵的(较常见)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韵的。如“玉楼春” 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


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的。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见 。
2、有的一韵到底,也是这一百零六韵。 词韵和诗韵有些区别,全诗32句,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去声送、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阴时夫在平水韵的基础上,但以一韵为主。如“相见欢”。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诗韵》、入通押,五至十句用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诗词押韵的一般规则 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按、宋韵的合并。在南宋以前,称为限韵。限韵的情况有二:第一,但以上,称为和韵。和韵的情况有三:第一,定词韵为十九部:说“相应”为好)位置上重复出现,有的可以换韵


3、换韵的几种情况 ⑴相随式,后者用前者的韵,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的首尾都为甲韵
4、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 通韵方面的几种情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

如“西江月”、“换巢鸾凤”,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词韵;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也是几经修改,因为王。


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便是平声东、入四种声通押的都有,戈载作《词林正韵》。 ⑷两韵或几韵相换,到清代,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的邻韵相通;第三,是用原韵原字: ⑴不同部的韵通用 ⑵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声要和上、“定风波”,是限韵也限字,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叠韵,用自己作过的诗词的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称一叠或几叠、去 展开

如何免费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

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免费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 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

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

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 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

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 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复韵 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

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别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二)挤韵: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挤韵,现在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连韵也叫“合音”。 连韵对诗句的...

带“韵”的诗词

带“韵”的诗词有:


1、李煜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2、白居易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3、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4、武元衡 《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
5、刘禹锡 《百花行》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
6、白居易 《题遗爱寺前溪松》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


7、刘禹锡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8、李世民 《元日》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9、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吟君七十韵,是我心所蓄。
10、许浑 《溪亭二首》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11、韩愈 《谢自然诗》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12、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13、鱼玄机 《早秋》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14、杜牧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15、李群玉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风标想见瑶台鹤,诗韵如闻渌水琴。
16、裴夷直 《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何必销忧凭外物,只将清韵敌春醪。
17、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月光摇浅濑,风韵碎枯菅。


18、和凝 《宫词百首》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
19、李世民 《饮马长城窟行》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20、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21、钱起 《片玉篇》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
22、鱼玄机 《春情寄子安》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23、司空图 《漫题三首》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


24、陆龟蒙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小松》奇当虎头笔,韵叶通明性。
25、李峤 《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胜情狎兰杜,雅韵锵金玉。
26、顾甄远 《惆怅诗九首》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
27、刘得仁 《赋得听松声》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28、孙鲂 《题梅岭泉》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
29、杨衡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灯白霜气冷,室虚松韵深。


30、李世民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31、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32、王勃 《杂曲歌辞·杂曲》歌齐曲韵,舞乱行分。
33、崔道融 《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34、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
35、杨巨源 《题表丈三大夫书斋》诗题三百首,高韵照春霞。


36、方干 《除夜》晓韵侵春角,寒光隔岁灯。
37、皮日休 《太湖诗·孤园寺(梁散骑常侍吴猛宅)》磬韵醒闲心,茶香凝皓齿。
38、徐氏 《题彭州阳平化》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
39、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阮籍供琴韵,陶潜馀秫田。
40、沈亚之 《村居》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
41、张仲素 《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


42、张南史 《竹》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43、韦庄 《三用韵》笛声随晚吹,松韵激遥砧。
44、郑南金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日字》风起韵虞弦,云开吐尧日。
45、司空图 《杏花》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
46、孙光宪 《更漏子》求君心,风韵别,浑似一团烟月。
47、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抗韵吟比雅,覃思念棿摛。


48、薛能 《杂曲歌辞·升平乐》佩响交成韵,帘阴暖带纹。
49、张说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50、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茂功期舜禹,高韵状羲黄。
51、无可 《奉和裴舍人春日杜城旧事》春来诗更苦,松韵亦含凄。
52、耿湋 《元日早朝》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


53、骆宾王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54、李百 《火凤词二首》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55、陈昌言 《白日丽江皋(一作鲍溶诗)》何年谢公赏,遗韵在江皋。
56、李百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
57、王绩 《山夜调琴》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
58、司马逸客 《雅琴篇》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


59、吕温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忆尔山水韵,起予仁智心。
60、李乂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风泉韵绕幽林竹,雨霰光摇杂树花。
61、储光羲 《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石门动高韵,草堂新著书。
62、羊士谔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
63、韩仲宣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云浮宝马,水韵香车。


64、吕温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郑相公》雅韵人间满,多惭和难。
65、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芳名动北步,逸韵凌南皮。
66、马戴 《宿翠微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67、刘孝孙 《咏笛》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68、钱起 《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


69、李夔 《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阮籍蓬池上,孤韵竹林才。
70、李峤 ...

古诗中的“十二侵”韵是什么意思

就是韵母的一种。全部介绍如下。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

《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

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


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
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
二、第四句用甲韵,第
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
二、第六句押"一东",第
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
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
四、第八句押"十五删"。

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

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


二、第四句,律诗的第
二、
四、
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

什么是诗词的韵律

释义:平仄和押韵规范。详细解释: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 诗词的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押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

描写十一月的诗词


1.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2.蓟门行五首》年代: 唐 作者: 高适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座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3.《和江邻几咏雪二十韵》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十一月将雪,寒谁计有无。云横冻鹏翼,霰集泣蛟珠。

万里风为使,千门玉作枢。缟衣来自郑,涛鹭卷从吴。积甲闻熊耳,观鹅入越都。庭槐高臃肿,屋盖素模胡。骋巧能藏丑,论功解饰枯。巢禽皆白凤,来兽必驺虞。辽俗休夸豕,燕丹久望乌。袒裘无壮臂,附火念焦髗。歌竹休王满,餐毛活使苏。亡羊何可问,别鹤不应孤。靡密同脂网,萦回似舞姝。渐深由片片,取重本铢铢。日月方收照,乾坤不辨隅。

虽轻自相压,更絜亦终渝。饥虎僵幽谷,游龙脱劲须。佳人调密蔗,公子拥貂狐。共是空囊客,曾非暖席儒。黄昏特过我,兴与灞陵俱。...

什么是 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中华新韵(十四韵)

平水韵;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两种书的分韵基本相同,仅在上声拯韵是否并入迥韵这一点有差别。两个作者都和平水(今山西临汾)有关,王文郁曾在平水作官(古载他是“平水书籍”,即平水地方管理图书的官员);刘渊据说是平水人,他们的韵书的韵部系统就被称之为平水韵。

词林正韵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饲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其十九部所归并的,主要是:第一部:东冬钟(平赅上去);第二部:江阳唐;第三部:支脂之微齐灰以及去声的祭泰(之半)队废;第四部:鱼虞模;第五部;佳(之半)皆帕以及去声怪、央泰(之半)韵字;第六部:真谆臻文欣魂痕;第七部:元寒桓删山先仙;第八部:萧宵交豪;第九部:歌戈;第十部:佳(之半)麻,第十一部:庚耕清青蒸登;第十二部:尤侯幽;第十三部:侵;第十四部:军谈盐添咸衔严凡;第十五部:屋沃烛;第十六部:觉泽;第十七部:质术栉陌麦昔锡职德缉,第十八部:物迄月没离末黠锡屑薛叶帖。

第十九部:合盍洽牌业之。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合。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在运行。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用汉语拼音读斜,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是势 在必行。

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府简表》、《中华今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均为新声新韵。取消入声字,那么填词怎么办?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那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填词时,仍可作入声字用。

我《快速制曲手册》中附有《曲韵新编》亦可作参考。

经典好听的诗词

经典好听的诗词


一、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二、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三、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四、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五、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六、 从别以后,几回梦缥缈,执手若无,泪溅花上。
七、 云中烛火 顾盼依稀如昨
八、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九、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十
一、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十


二、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十
三、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十
四、 谁抚我一丝秀发,谁欠我一生代价?十
五、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十
六、 夜阑窗外声,烛影照梦魂,知我懂我只一人。十
七、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十


八、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十
九、 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二
十、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二十
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二十
二、 纤指红尘,醉影笑惊鸿,皓月长歌 把酒临风,倾杯畅饮,尽长虹。二十
三、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二十


四、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二十
五、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二十
六、 风吹沙吹成沙漠, 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二十
七、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二十
八、 白鬓皱纹浓,手握竹杖长,雀嘶啼,北风荒,只剩眉线连长。二十
九、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