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今生读已迟

lichunfeng 坐标: 104322 目录:/shu/

书到今生读已迟

我们找到第1篇与

书到今生读已迟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有人说,一个人的聪明是来自于遗传基因。其实,如果以佛法的业力正见的角度来看,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应该说,一个人的基因遗传是他的聪明、高智商、才华洋溢的「缘」,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果」,而不是「因」。以佛法的角度,智慧有两种,一是世间的智慧;另一是出世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谓的聪明、才艺;而出世的智慧,是针对解脱烦恼的四圣谛、十二缘起等的体悟与洞悉而言。一个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他真的很用功,成绩表现却不尽理想;而另一个却很轻松的就可以赢得好成绩。这其间的差别,当然存在着很多的因缘,譬如老师的好坏,学习环境及资源的多寡等,但最关键之一的因缘却也往往决定在个人资质的优劣,也就是学习能力的好与坏。中国古代有一个文豪,名叫黄庭坚,又名黄山谷,他的才华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黄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亲自为母洗涤便器,就是后来做了官,也仍不改其孝行。黄山谷中了科举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他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当他正在午休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州衙大门,来到某处村庄,看见一个老婆婆站在门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语,类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黄山谷趋前一看,看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菜面,香味四溢,黄山谷便端起来吃,吃完后走回衙府。结果一觉醒来,深觉梦境甚为清晰,尤其怪的是唇齿间还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虽感纳闷,但并不以为意,只觉得是做了一场怪梦而已。次日午寐时,梦境竟又和昨日完全相似,唇齿间竟还残留芹菜的香气。黄山谷甚感诧异,于是他起身步出衙门,循着梦中记忆的道路行去。令他惊讶的是,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竟和梦中所见的完全一样。最后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但门扉紧闭,黄山谷便上前去叩门,只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出来应门。黄山谷问她,这两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老婆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非常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时,我都会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她来食用!」黄山谷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山谷心想,自己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又刚好是自己的生辰,于是更进一步问这婆婆,有关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老婆婆说,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在生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便死了。死的时候,还说一定会回来看她!等黄山谷进到屋里,老婆婆指着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那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黄山谷突然记起放锁匙的位置,依记忆果然找出锁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黄山谷细阅之下,大吃一惊,竟与他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一样,而且一字不差。至此,黄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于是将老婆婆接回州衙门,奉养余年。后来黄山谷在州衙后园,建造一座亭园,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并且自题石碑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听闻这个传说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在今生才开始努力读书的,而是他前生便已累积读了很多的书。以上,虽是传闻,但颇有趣味,并非鼓吹宿命迷信,只是上开传闻故事背后与佛法的业力相应,也就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前因,但并非叫人放弃努力,今生虽无天资,但勤能补拙,终可逆转前因,但重点仍须出于自愿,而万不可给他人过份的压力,今生的努力亦将是未来的善因。在巴利《法句经》的故事集里有以下这么一篇: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只树给孤独园林精舍里。当时,有五名在家人到精舍里听佛说法。这五名在家人见到佛陀以后,便一起跪在地上,额头触地,顶礼佛足,然后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便为这五名在家人开示适合他们听闻的法。结果,其中一人竟睡着了;一人用手在地上画画;一人老是动来动去,坐立不安,且在摇树木;一人在仰头看天空;只有一人专心的听佛说法。阿难尊者站在佛陀的身后,拿着扇子为佛搧风。他对这五个人听法时的反应感到很好奇,便问佛陀为什么会这样?佛陀解释这与他们的前生息息相关,那个在打瞌睡的人前生是一条蛇,很习惯将自己盘起来睡觉,到了今生成为人类,只要一盘腿他自然就想睡觉。那个在地上乱抓东西的人,前生是一条蚯蚓,遇到土就想钻,到了今生这种习惯仍没改变,一碰到土便不自觉的开始乱抓。那个坐立不安、很躁动,像过动儿一样在乱摇树的人,前生是一只猴子,本身就有躁动的习惯,喜欢在树梢间爬来爬去,到了今生这个习惯仍延续下来,所以会有过动的情形,并且只要一看到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摇它。至于那个仰望天空的人,前生的职业是一名星相家,长期仰望繁星为业,到了今生习惯仍未改,还是会重复前生熟悉的行为。最后那名专心听法的人,前生是一位很认真研究学问的学者,他过去前生听课时就已经很专心,这样的良好的习惯及治学态度,使他今生听法时依然很专注。佛陀接着说:「阿难,若想领悟佛法,就必须专心听讲,可惜很多人都作不到。」阿难尊者问佛:「世尊,请问是什么因缘阻碍了人们的学习?」佛陀说:「是因为『贪』、『瞋』、『痴』。贪欲如火一般吞食一切的生命,只留下灰烬。当世界末日的时候,会有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燃烧整个世界,但贪欲之火却是无时无刻的在燃烧。因此我说这世上没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贪欲,没有任何的执着比得上瞋恨,没有任何的罗网比得上愚痴,没有任何的河流比得上爱欲。」当佛陀说完后,那位专心听法的在家弟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证得了初果。以上《法句经》的这一篇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应当及时培养好的习惯与努力修行的重要性,因为一旦业力因缘成熟,我们也都可以拥有与生俱来的优秀特质,甚至是解脱的善根。佛陀在《中阿含经》之《鹦鹉经》、巴利圣典《小业分别经》里提到:何因.何缘男子女人有恶智慧。若有男子女人不数数往诣彼问事。彼若有名德.沙门.梵志。不往诣彼。随时问义。诸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为罪。何者非罪。何者为妙。何者不妙。何者为白。何者为黑。白黑从何生。何义现世报。何义后世报。设问不行。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来生人间。有恶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恶智慧。谓男子女人不数数往诣彼问事。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报也。摩纳。何因.何缘男子女人有善智慧。若有男子女人能数数往诣彼问事。彼若有名德.沙门.梵志。数往诣彼。随时问义。诸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为罪。何者非罪。何者为妙。何者不妙。何者为白。何者为黑。白黑从何生。何义现世报。何义后世报。问已能行。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升善处。生于天中。来生人间。有善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善智慧。谓男子女人能数数往诣彼问事。摩纳。当知此业有如是报也。佛陀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不是偶然,更不是基因遗传来决定,其中的关键密码是「多闻」与否。当我们有疑惑,便应该怀抱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自动自发去积极的找出答案,这便是累积智慧的善业与习气。当然,我们更应该多累积与正见相应的智慧波罗蜜,如此就算在今生不能解脱,至少也能让自己的人生愈来愈幸福,;如果遇到了人生的难关时,也懂得该如何危机处理,也懂得处理后「放下」;在未来遇到佛陀等大善知识时也能凭听闻一句或几句「法」的偈语便能轻松证果。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