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寺庙清洁的古诗词

332 坐标: 166858 目录:/si/

关于寺院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1.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 白《夜宿山寺》3.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 继《枫桥夜泊》4.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唐)王 维《过香积寺》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的全诗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天宝中年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

有《常建集》。

赞美寺庙的诗句有哪些?

《题觉海寺庙二首》戴栩 宋代山头金碧入层天,下瞰平坡百顷田。

灵迹解扶胆圣运,断碑犹记会昌年。

日翻鸟鹊觚棱过,风落蠨蛸玉帐缘。

祭罢数翁沙际立,暮潮一舸去翩然。

《题觉海寺庙二首》戴栩 宋代秋云阁雨暗江天,雨外锄犁治废田。

作吏自惭空送日,尔晨何事不逢年。

荒村独往无人识,古寺频来有佛缘。

暂借茶炉供煮药,松风绕鼎却泠然。

《月海远上人游方过灵隐》 薛嵎 宋代一点灵光在,月生沧海深。

此中难着语,何处可相寻。

野寺庙无定,穷冬日易阴。

听松行九里,却坐冷泉吟。

《三门留题》魏野 宋代涡恐和山漩,涛疑若石奔。

势愁舂地轴,声想震开阍。

寺庙中流耸,烟云两岸屯。

楼台疑蜃吐,舟檝畏鲸吞。

游客虽惊险,居僧不厌喧。

如潮无振鹭,似峡欠啼猿。

孤店经商少,雄司漕运繁。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七律·寺庙颂》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

《云怨词》陈维崧 清代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

指点前村古寺《花祭腾:庙宇》避世不须山,空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游人宿佛堂。

《朝中措》陆游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

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为家人祈福的诗句

展开全部 不知道题主想要为谁祈福呢,那我就说个祈求平安,表达美好祝福的诗句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祝福语很美好,但是就这样说出来是没有用的;只有向神明祈求祝福,这种祈福的祝福语才有意义的。

所以,题主有心的话,可以在家里或者去寺庙烧香拜佛祈福的;祈福前要烧香,因为烧香的烟在佛家来说就是链接普罗大众和神明的桥梁,你可以去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的,因为好的香是符合佛家的香的本质,天然无害,取之万物的精华,这家的香都是天然的纯植物香。

烧好香了,你就把要祈福的愿向佛说,这样的许愿祈福才是有效的。

愿你家人安康和睦,阿尼陀佛!...

寺院古诗词名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想去寺庙吃斋念佛,清理自己的心,沉淀自己

你看这个行不行呀?甲:听说你最近在猛啃古诗,准备参加学校的古诗文大赛? 乙:嗯。

(得意地点点头) 甲:啃得怎样? 乙:还可以吧。

甲:经得起我考一考吗? 乙:当然。

甲:听说你老家在安徽,到无锡来读书,想不想家? 乙:你不是多此一问吗? 甲:那我来考一考有关思乡的古诗文,我出上句,你对下句。

乙:行,保你满意。

甲:渭城朝南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甲:不错,不错。

你喜欢梅、兰、竹、菊吗? 乙:我可喜欢了。

甲:你能背一背有关它们的诗词吗? 乙:那还不容易。

瞧我的。

甲:梅。

乙:《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甲: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无没。

乙: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甲:很有韵味。

请背与竹有关的诗词。

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甲:请你背一下李商隐的有关菊的诗句。

乙: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乙、甲: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甲:看不出你还真有一套。

大自然真是造化人啊,你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多美妙。

乙:说到这个,我又要用一肚子的诗来赞美了。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那你听好了。

唐/韩愈《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甲、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秋天的可多了,你要听那一首? 甲:容易一点的《山行》就可。

乙:那你听好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甲:佩服、佩服。

乙:冬天的诗句我也来背一点,你来猜一猜我背的是谁的作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知道,这是唐朝柳宗元的作品。

乙:我告诉你啊,其实要我背古诗词并不难,我还会根据诗词来吟唱呢? 甲:真的?你还有这样的本事? 乙:要不,我来一段。

(唱《春晓》《忆江南》)我刚才唱的是什么? 甲:《忆江南》、《春晓》。

乙:对,它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甲:这句诗还贴在了我们学校食堂的墙壁上呢,让它成为警世恒言。

乙:要背诵、吟唱古诗对我来说是小事一桩。

我还会根据古诗画画呢。

(出示) 甲:画画?你有这个本事?我有,你也有。

乙:你看(出示自己画的画)灵不灵? 甲:灵。

乙:妙不妙? 甲:妙。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财富。

乙:对、对、对,我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你看,我不也成了诗人? 甲:诗人?你是诗人? 乙:不信?你听听我作的诗。

吟千古美文, 抒人文情怀。

当时代主人, 为中国争光! 甲、乙: 吟千古美文, 抒人文情怀。

当时代主人, 为中国争光!

求描写山中寺庙的诗词名言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李 白《夜宿山寺》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 继《枫桥夜泊》4.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唐)王 维《过香积寺》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山水的古诗及鉴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不知道您要长的还是短的,不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节选。

短赏析就用这个赏析的第一段即可)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

针对任何一首诗的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解析鉴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者介绍】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

元大都(拿北市)人。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

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

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

藤:蔓生植物。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黄昏。

○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

○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

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简析】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

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

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

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

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

“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

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

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

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

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

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泊秦淮》解析鉴赏泊秦淮杜牧【作者介绍】见《清明》。

【解题】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

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

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

《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注评】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

笼:笼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月:月光。

沙:沙滩。

○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

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

秦淮:秦淮河上。

近:靠近,接近。

酒家:酒店。

○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

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商女不知亡国恨, 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

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

犹:副词,还。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

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

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

《旧唐书·音乐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