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学期
背诵[20篇(段)]
1.卜算子
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长江头:指上游四川一带。
2.已:止。
译文
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啊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负你的相思意。
2.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3.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胡:在古代多指边境少数民族,这里指北方。
2.戍:防御的意思,戍楼指防御的建筑,一般指城墙类。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4.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郊扉:郊外住宅。②致此身:出去为官,《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
(3)灞原:在灞水西高原上。
诗词解读
灞原上秋风细雨初歇,傍晚看见雁群不停向南飞去。他乡的树木纷纷落叶,寒夜的孤灯独照着我一个人。空旷的园里白露滴落,孤零零的房屋只与野僧为邻。在荒凉的郊外居住已久,何时才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诗写客居霸上而悲秋,情景萧瑟。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本诗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5.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呀你能不能回归?
6上李邕
唐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1.世人:指当时名门世族中当权的人物,即权贵。
2.恒殊调:经常发表不同政见。
3.冷笑:嘲讽讥笑。
4.簸:扬起。
5.溟:海。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7 渡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临长江。
②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
③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④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8上 三 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
高高的山相对恃着,只能从两山之间看到一线青天。自巴蜀而来的江水流到这里已经流了很远的距离了巴水流到这儿就快要出川了,就不是巴水了,就快流到荆州了。巴水流到这个地方就算流完了,人永远没法儿到天上去。用的三个早上上黄牛滩,走了三个早晨,还没有走完黄牛滩,一直艰难地往上行走着,没有能够上去。走了这么长时间,不知不觉间感觉到自己的鬓发已经白了。
9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溪流。
2.独怜:偏偏喜爱,特别喜爱。幽草:长在幽静地方的茂密野草。
3.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
4.春潮:春季二、三月间溪水上涨,称为春潮。
5.野渡:野外荒僻渡口。舟自横:由于潮大水急,小船自动漂浮,横在水面。
译文
唯独喜爱那青青的野草生长在幽深的山涧边,从山中茂密树林的深处还时时传来黄莺的啼鸣。傍晚时下起了雨,春潮涨得更快,溪水流得更急,本来就荒僻的渡口这时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渡船在潮水中任意漂浮,横在了水面上。
这首诗描写滁州西涧的春天景色。诗的前两句,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的后两句写傍晚时雨中景色,动中有静。“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意境。
10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①山坡羊:元曲牌名。潼关: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②峰峦:山峰和山峦。
③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⑤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⑥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泛指宫殿。
⑧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11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注释
1、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2、望断:望尽。
3、屈指:屈指计算。
4、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5、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12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浪淘:波浪淘洗。
4、簸:掀翻。
5、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3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唐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注释
2、 侬--我。古代吴人自称。
2、竹枝词:又称《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且歌且舞。后由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男女情爱与当地风俗,均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3、满上头:开满山头。
4、蜀江:泛指溪流。
译文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
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
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
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14无 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译文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15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
1、刘十九:指刘轲,作者朋友,时隐居庐山。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3、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4、无:犹“否”。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老兄!
16.十五从军征
(汉)无名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要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发语词。
冢: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贻:送给。
羹:菜。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17.生查子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注释
[1]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2]花市:繁华的街市。按: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它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细赏此词,似非六一居士手笔,实乃断肠之声。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词牌知识
生查子,唐教坊曲名。调见《尊前集》。仄韵,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为一首仄韵五言绝句。单数句不是韵位,但末一字限用平声,在双数句用韵。始见韦应物词。“查”读“楂”。
又名《楚云深》、《相和柳》、《睛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等。
双片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各家平仄颇多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相仿。多抒发怨抑之情。其中,格式一最为常见,但需要注意第一句不能犯孤平。
18.南园
唐•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
南园:李贺家中的庭院。在今河南宜阳。
草蔓(màn):草的长茎,这里指草本植物。
小白:朵小的白花。
长(chánɡ)红:色红彩长如喇叭花一类的花。
赵:指今浙江一带。
腮(sāi):脸颊。
嫣(yān)香:指娇艳而芳香的花。
译文
春天的南园里,花木繁茂。高大的树枝上,低柔的草丛中,姹紫嫣红的鲜花尽情地在人们的眼前开放。素洁的白花,鲜艳的红花,争奇斗艳,宛若江南越地的美女那红艳洁白的面颊。可令人痛惜的是,在夕阳残照中,随着阵阵春风吹过,这些娇艳芬芳的花朵,却纷纷凋零了;它们仿佛不需要媒人的介绍,便自行嫁给了春风,飘在如茵的草地上。
19.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白发苍苍穷困潦倒诗人,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遥望那白云缭绕的家乡,何时才能尽享它的温馨!而那夕阳中参差错落的宫阙,又让人平添无限的悲叹:国事日衰,谁能回日中天!
20.归去来兮辞
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既自以心为形役[2],奚惆怅而独悲[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4]。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5],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6],恨晨光之熹微[7]。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三首的解释
《乡村四月》绿油油的青草遍布山原,天空倒映在水田里满川亮白。
杜鹃啼唱,细雨像轻烟。
四月的乡村里,没有什么闲人。
刚刚才采完桑叶,又要插秧国。
《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出去耕田晚上在家织麻布。
乡村里的男男女各自经营的家计。
小孩子们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旁边学着种瓜。
《渔歌子》西塞山前面白鹭在飞,溪边桃花盛开,溪里的鳜鱼肥大。
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坡着绿色的蓑衣。
斜风细雨也不须要回去。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诗意
【内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释义】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注释:①谙:熟悉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忆江南①
古诗四年级下册加诗意
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 洞 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 江 南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内容(共6首)
1课 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 洞 庭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 江 南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23课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
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和诗意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作品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的多音字。
和注释。
您好!【素墨】为你解答!《古诗词三首》多音字组词 尽:jìn(尽职) 相:xiāng(相处) 尽:zhǐ(只许) jǐn(尽量) xiàng(相貌) zhī(只身) 磨:mò(石磨) 间:jiōn(间距) 和:hé(和蔼) mó(磨) jiòn(间断) hè(随声附和) huò(和面)古诗三首诗句解释独坐敬亭山天上几只鸟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
天空中只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悠闲地越飘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敬亭山了。
望洞庭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相互映衬,和谐地融为一体,水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水景色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里托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江南真美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在红日的映衬下花儿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同兰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么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如满意,请采纳!谢谢!
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文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文大意: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大意: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大意: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文大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大意: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诗文大意: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
怎么能不想念江南?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文大意: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文大意: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
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呢。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文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旋,桃花夹岸的溪水中,肥大的鳜鱼游来游去。
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渔翁,在细雨微风中并不急着回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所有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句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动动动动””””中中中中有有有有““““静静静静””””,,,,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 ★意境及意义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以山为伴以山为伴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
)。
)。
)。
)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意境及意义 ((((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秋色秋色秋色,,,,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
)。
)。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重点新知:“忆江南”是词牌名。
★诗句意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意境及意义 ((((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从从从从修辞修辞修辞修辞上说上说上说上说,,,,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都是比喻都是比喻都是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结尾结尾结尾结尾反问句反问句反问句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的向往的向往的向往。
)))) 4、《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句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绿原绿原绿原绿原,,,,白川白川白川白川,,,,子规子规子规子规,,,,烟雨烟雨烟雨烟雨)))) ★诗句意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才才才才”“”“”“”“又又又又””””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
)。
)。
) ★意境及意义 ((((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表现了表现...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有哪儿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
范大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