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宋朝诗词背景历史

gongsunlve 坐标: 155964 目录:/song/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些都造就了宋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宋朝诗词背景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些都造就了宋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

宋朝诗词背景历史

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

作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干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他所言的宋代的“造极”指的就是宋词在宋代达到了巅峰,代表了文学上最高的成就,甚至在当时盛极一时,取得了巨大成功。

推究宋词的演变与发展,与不同的朝代以及各位词人的贡献有关,其经历几个世纪逐渐形成独特的词风,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宋词介绍宋词,最开始属于诗歌的一种。

其别名为长短句、诗余,后因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可作为合乐的歌词,所以又被称作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

它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其每首词都配有一个调名叫作“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并且词的每一词牌都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配乐歌唱,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宋词除了花间派,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其中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等,其主要抒写的内容是侧重儿女风情,婉约词的结构精巧、深细,并且缜密,尤其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因此其风格具有一种细腻、柔婉之美。

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等,其创作的题材丰富多样,视野也较为阔大,气势更是恢弘豪放大气,并且在创作上,喜欢借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因此用事较多,并且运用的语词不拘泥于音律,因此显得博大有气势。

在宋代,豪放词可以说是别立一宗,震动宋代整个文坛,并且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

宋词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因此,其与唐代诗歌并列,在文学上被称为“唐诗、宋词”。

至今有两万多首宋词收录在《全宋词》中,被誉为是文学的经典。

二.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其演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唐、五代、北宋初年——宋词的诞生期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后来,五代的花间派与南唐词又为宋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他们承袭“花间”优点,进一步奠定了宋词疏淡清丽、婉约精致的词风,并且在形式上,使词完全走向了配乐填词的道路,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同时,南唐李煜等人在词坛上独开了一片新的题材领域,并促使了其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转折,从而奠定了词在上流社会的地位。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二)北宋中叶到南渡——宋词的发展期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 “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基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

宋朝历史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11]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12]“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13]。

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14]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中唐之后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经济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买卖自由,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

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15]。

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来源请求]通商。

南宋初期对华南地区的大规模的全面深度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农业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7.0亿亩.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

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到一石半,江淮,两浙,福建,川陕,荆湖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7]。

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

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

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18],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19]。

[编辑] 手工业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

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

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

到南宋时,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

宋朝廷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

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

汉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

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

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

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

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

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

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中。

今人逯钦立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简述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诗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A、初唐时期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

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时期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代表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

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

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

C、中唐时期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

韩愈、孟郊、李贺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

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

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

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

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D、晚唐时期 晚唐诗歌又一变。

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

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

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1)宋诗的发展 北宋初期的诗歌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

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何种意义上的新变化?

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别开天地,自有特色。

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

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其诗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而终能自成一家。

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

...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

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

明朝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扩展资料: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诗歌古代的发展历史可分为(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

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

自古以来,“风”“骚”并称。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

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

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

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

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

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

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

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

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

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

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

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

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