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搜集背诵优秀古诗词十首

yulin 坐标: 163230 目录:/sou/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这首词历来有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但诸多前人从词的韵味和风格来看,一致公认为李易安的作品。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作者介绍: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诗的印象八百字作文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古国。

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而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

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

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历史几千年。

也就是说,“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

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

酒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天上酒醒掌酒、人间杜康精心酿酒、神农氏制酒等。

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生活的价值。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

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

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

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作用,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

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得酒自得诗词,有酒而诗词自成。

“陶翁一生诗酒相伴,以诗酒会友,酒中抚琴,琴后赋诗,醉意蒙蒙之中留下《饮酒二十首》诗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首便是其中佳作”。

[1]连陶渊明这种世之隐居者,都作文不离酒,可见酒对文人的创作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酒的作用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外,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众多的篇章佳句中都可以发现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为酒用于祭祀、庆贺、赠别、解忧等等。

通过酒的催化作用而成文,挥笔则文思成而诗词即成。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酒发挥着宗庙祭祀的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表现得极为显著。

《礼记·礼运》中记载祭祀时:“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棠,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

”①对于酒用于祭祀也有诸多文献可考。

唐代诗人王驾的题为《社日》的诗中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就是指在祭祀上喝醉,人人熏然由人扶着的场面。

中国是礼仪之邦,酒用于祭祀活动中,也是体现中国的礼。

至今的祭祀桌上,仍要用酒,而且必不可少的。

酒的这种作用称为“酒祭”。

酒祭神和祭祖,《战国策》中有“仪狄②造旨酒”的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这一时期的酒的祭祀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此时的诗词创作并不流行,并且少见,因此,通常是以记录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

文章把酒用于祭祀的这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考证价值等。

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可以发现,酒常常是用于表庆贺的。

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

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这时酒就成了必要的助兴良品,用于表达喜悦之情,酒对中国古代文人们之间,是表达情感的联络剂,促进诗词创作的催化剂。

文人们许久未见,一见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酒是战场上预祝凯旋而归的军事动员令,是胜利的凯歌,凯旋后的祝捷酒。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李白的“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等著名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酒的庆贺作用。

用酒庆贺喜悦之事,更能助兴,兴起而文思自起,进而成就一篇篇的诗词。

“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应招入京当官的时候,为了庆祝这一喜事,就饮酒庆贺,此时作《南陵别儿童入京》,留下千古名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这首诗中,体现酒用于庆贺,而体现出的不仅是庆贺,还有助兴,诗酒相互依存。

离别是文人之间常有的现象,文人间的离别总是比较伤感、凄凉的。

他们为了化解或是减弱伤楚,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也是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酒赠别情融于酒中,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材料、灵感和兴致。

南朝的沈约《别范安成》,表现的是老者离别不舍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离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何以慰相思。

”把酒作为日后相思的慰藉,此时的酒不但为创作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即兴、即情作诗。

以酒送行从周至明清时代,一直是主要的送别方式。

在此期间,也因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

离别之作在魏晋、唐、宋时期具有相当多的,而以酒入诗词,或者是以饮酒为背景而作的诗词亦是不胜枚举的。

酒、诗词与赠别,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以酒赠别的诗词,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的诗词也常体现就的赠别作用。

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尽酒的解忧之功效。

“酒助文兴,文助酒香,酒文为伍,似体魂相伴。

”[3]从诗中可以看出酒是解忧的良药,也只有酒才能就有,酒与诗词是密切关联的。

中国酒业发展到唐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搜集背诵优秀古诗词十首

如何看待“诗词中国”原创诗词比赛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 狂欢背后的思索当代诗词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当前,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近10种,公开出版的诗词辑刊数量与此相当,非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民刊)则不下2000种,数量也许在新诗刊物之上。

据公开报道,《中华诗词》的发行量已超过《诗刊》,成为当前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

有人乐观地估计,近年来,仅每年发表于各类刊物的诗词数量,就比一部《全唐诗》还多。

令人不解的是,现当代诗词虽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并没有吸引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应有注意,也似乎没有赢得相应的读者群,甚至“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的说法在诗词写作圈内仍然颇为流行。

何以百年来产生的海量诗词作品难以获得读者的青睐呢?何以号称300万之众的旧体诗词写作群体,即使每人每两个月写一首,每天也能写出一部《全唐诗》的数量,却仍然没有获得读者的认可呢?我们不妨从中央电视台近日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找找缘由吧!一、重磅打造:诗词文化的视听盛宴众人期待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月初完成录制,终于在猴年大年初五的20点07分,由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播了!央视在春节期间,以如此高的规格推出一档诗词节目,体现了央视对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普及诗词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央视此举,对旧体诗词的日益升温,无疑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主持,康震、蒙曼、王立群、郦波等学者担任评点嘉宾。

节目共10期,每期约90分钟,将在随后的每周五晚,由央视相关频道连续播出。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其设定的立足点不可谓不高,影响面不可谓不广。

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也颇具匠心,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别开生面。

从全国范围内上千位报名者中挑选出106位“诗词达人”参加节目录制,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定的“全民参与性”。

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是: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诗词达人”百人团中每一题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

每场比赛,分为单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106位挑战者全部参赛。

5位选手参加单人追逐,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

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在飘荡着浓浓年味的空气里,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

但是,看完节目,欣喜回味之余,却未免令人五味杂陈。

二、旧梦重温:我们一起背过的古代诗词本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

“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

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

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未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尤其是擂主争霸赛的题目,对于击败另外4位选手的四川大学本科生彭超和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两位争夺擂主席位的选手来说,仍然过于简单,无以区分高下,以至于两人均可以轻易做到不假思索,提前确定答案。

其胜其负,完全取决于按抢答键的速度。

从陈更抢到了前六次答题机会来看,后来一次都没有抢到,可能是被授意或有意谦让,这也是不惬人意之处。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

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

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

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古人说诗言志,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抱负等,这是中国人对诗的最高境界。

这些优美的诗句现在成为教科书中的文章,我们要学习它、背诵它,虽然有时会觉得比较难懂,但诗词已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可以写一手好诗词的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学习和写作诗词,将诗词文化发扬下去。

现在河北卫视推出了《中华好诗词》节目,这是继《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重视汉字书写的节目之后,又一档和文字有关的节目,中华好诗词和汉字紧密相连,借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让诗词重新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中华好诗词》节目由原央视主诗人王凯担纲,赵忠祥、杨雨等名嘴和明星参与,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通过闯关、益智、综艺等节目手法,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让广大观众学习诗词。

节目中有好多能熟背3000多首 诗歌 的 女博士 们,从她们身上充分显示了诗歌对人的影响,她们个个朴素,沉稳,特别是总决赛中的两位女博士,让我印象深刻:李冰洁,身穿白色的 旗袍 ,看起来像 弱不禁风 的林黛玉,戴着眼镜,说话时声音婉转动听,有着 薛宝钗 式的 幽默感 。

王颖 ,号称冷面杀手,不喜欢笑,但是常常把对手吓出一身冷汗。

背诗时,她喜欢轻轻 踱步 ,她不仅会背诗,还喜欢写诗,一上场就吐口而出一首自编的 小诗 ,既押韵又好听。

正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熟背 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节目中还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却能把 《长恨歌》 背的滚瓜烂熟,还能背诵好多我都没有听说过的古诗。

连 范增 老师都对她很佩服,提出如果她能在3个月内将 《离骚》 和杜甫的《秋兴》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就收她为弟子!太羡慕她了,这么小的年纪, 就能够成为范增老师的弟子,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节目中有好多能熟背3000多首 诗歌 的 女博士 们,从她们身上充分显示了诗歌对人的影响,她们个个朴素,沉稳,特别是总决赛中的两位女博士,让我印象深刻:李冰洁,身穿白色的 旗袍 ,看起来像 弱不禁风 的林黛玉,戴着眼镜,说话时声音婉转动听,有着 薛宝钗 式的 幽默感 。

王颖 ,号称冷面杀手,不喜欢笑,但是常常把对手吓出一身冷汗。

背诗时,她喜欢轻轻 踱步 ,她不仅会背诗,还喜欢写诗,一上场就吐口而出一首自编的 小诗 ,既押韵又好听。

正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熟背 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节目中还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却能把 《长恨歌》 背的滚瓜烂熟,还能背诵好多我都没有听说过的古诗。

连 范增 老师都对她很佩服,提出如果她能在3个月内将 《离骚》 和杜甫的《秋兴》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就收她为弟子!太羡慕她了,这么小的年纪, 就能够成为范增老师的弟子,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古诗

写法:描述一首诗内容并展开,再写个人读诗感受。

下面材料供参考:我背 过的古诗有《凉州词》、《鹿柴》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诗仙李白写的《望天门山》了。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天门山独特而又雄伟壮阔的风光。

天门山拔地而起,巍峨险峻,长江汹涌澎湃,在作者的描绘中,两山相隔对峙是长江所为,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大门,而湍急奔腾的江水因为地势的原因,突然掉头向北。

这两句写出了天门山独特而雄伟的气势,让人感到峡高江流急。

后两句则写船行江上,两岸隔江对峙的青山出现在眼前,那江上急驰而来的一叶孤舟,好像从天边的红日之中驰来。

这样描写鲜明壮丽,使读者仿佛吗、能看到扑面而来的高峡,听到奔腾咆哮的激流发出的声音,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古诗。

我也会每天背一首古诗,将古老的诗文传承下去。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近一边看节目,一边背诗,挺开心挺充实的。

不过目前进入了一个混乱状态。

就是背的诗越来越多,一不留神就混搭起来了。

想要努力的把它们各自归成一家实在困难。

看来我的背诗还是处在一个很低浅的阶段。

缺少对作者以及历史背景的了解。

如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进入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上下求索兮路漫漫,寤寐钻研兮曙光现。

自从几日前开始关注《中华好诗词》,像是着了魔一般,应是把第一期从头到尾看了个遍,又网购了十几本词集,加上本来就有的唐诗宋词诗经等,可够我看了。

这几日来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和晚睡前两个小时,都是在读诗。

下班回到家里,我和儿子都赖在床上,我读我的诗,儿子看买给他的绘本,时不时的指出一些感兴趣的动物给我看,我们就这样,依依呀呀的能赖两个小时还多呢。

白天在学校没课的时候,就躲在小屋里一手捧着书一手拿字典,细心研读。

真是字字珠玑啊。

跟我们的古诗词相比,今人所写之文章,实在是应该谦逊一些。

那几位明星擂主都是蛮可爱的。

最受欢迎的应该属喻恩泰。

我觉得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当然首先他是明星,参演了著名的《武林外传》等影视作品,其次他是博士,更让众粉丝们崇拜,通过这个节目,又知道这个博士并不是徒有其名,真的是实实在在外修内敛货真价实,从心底里生出许多敬佩来。

我是真的希望所有的明星都是这水准。

屈居第二的钉子户就是左岩了。

左岩就吃亏在之前没有喻恩泰出名,如果她也像喻恩泰一样的有名气,那么,她绝对会在好诗词的舞台上闪瞎所有人的眼睛。

恩泰兄恐怕就得屈居绿叶了。

不过,左岩已经是巾帼不让须眉,富有诗书千万卷了。

作为一个老师,我内心里十分希望有公众影响力的明星大腕儿们抽空都来参加这个节目,并不为提升知名度,因为本身他们就已经够有名气了。

打个比方:我的学生们近期很喜欢张杰的歌曲,试想一下,如果张杰兄也来参加中华好诗词的话,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啊,我敢肯定,孩子们会十分迫切地观看《中华好诗词》。

况且全中国喜欢张杰的何止千人万人?名人的一举一动所能传递出的力量,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没有谁是青春不朽的。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在真实的年龄段里,使生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长得帅气美丽固然使人赏心悦目,若仅仅是金玉其外,倒不如秀外慧中更加长久。

(不指任何人)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才一本接一本的买书读书,希望能通过先辈们的著作汲取一二为我所用,然而越是读,越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读了几日的诗词之后,更是觉得自己这许多年来放着自家的宝贝不要,硬生生的读什么“世界名著”、“外国文学经典”真是可笑可悲。

还好,书,什么时候拿起来都不算晚。

除了篇头的那一句,我还有一句座右铭: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业。

真是无比的开心我能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这是许多人都不曾有的幸福。

跟许多别的国家相比,我国爱好阅读的人真是比较少,真心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现全民热爱阅读的时代。

范增老师在总决赛的时候出现,老人家从年轻时起就每日五点起床读书两个小时。

光这一点就使我深受触动。

想来,凡人之所以庸凡,十之八九是懒惰结出的果实。

从今日起,开始阅读,并不算晚;从今日起为梦想拼搏,并不算晚。

只要迈出了一步,只要是在向前走着,那一枚闪耀的桂冠,始终会拿在手里。

共勉。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古诗词记忆闯关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不仅有风趣幽默、谈吐不凡的著名主持人王凯,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士赵忠祥等老师为嘉宾,还有热爱诗词、记忆超凡的选手们。

来自宝岛台湾的参赛选手孔繁锦先生,家学渊源、博闻强记且机智敏捷,一路过关斩将,夺得赛段擂主宝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节目虽然带有很大的娱乐性在里面,但是富有意境的一句句诗词和一幅幅绘出诗词意境的沙画,让我又重温了高中以前的诗歌学习,犹记得那时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人们用简洁语言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各种情感,这是当今我们白话文永远无法相媲美的。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主动的因为热爱而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谓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

如今时代,更多的是忙着在游戏上消遣,在微信、QQ上转发着各种八卦消息,等着那些喜欢诗词的人一个个老去的时候,还有没有人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词。

中国现在,需要诗歌和诗人吗?

请看一段著名诗人北岛的访谈录,或许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

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

但诗得有基情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第四代”。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

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

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

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

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

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

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

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很难界定。

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

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

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

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

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

中国走了两个极端。

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

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

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

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

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

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

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

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

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

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

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

文字退居次要地位。

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

阅读没有时间性。

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2018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观后感600字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在近日的“中国古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 “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 有想象。

”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 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

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 更是读人,是读心。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日前正式公布,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在答记者问时,发言人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 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

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 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 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 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二】 它唤起了高中毕业之后的观众对诗词之美的欣赏。

高二分科以后,我母校的早读课是每周三天英语两天语文,20分钟的早读课当然会有人急急忙忙赶作业。

当年我还是语文课代表,至今还记得,只要在讲台上带读《春江花月夜》,背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附近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停笔,或者笔还没停下,声音已经加入进来。

我们班当年男生虽然不多,声音却都很好听,刚好能压住妹子们柔婉的声音,诵读声就特别动人。

我还记得某一天第一节是数学课,我们数学老师人称范公子,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地等我们背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把三角板往讲台上一放,说“哎呀谢老师教的班就是不一样,背得多好听啊。

” 看《诗词大会》的时候,我遇到稍有印象但想不起来出处或者上下句的诗词就会查一下,看到全诗心下会恍然大悟地“哦~”一声,然后脑子里就过电影般地浮现出上课时老师们描绘的意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就算是被楼上一些答主吐槽的太祖诗词出现频率过多,有些词写得也是真好。

全场齐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候,还是挺燃的嘛。

四位点评嘉宾也都是很好的语文老师,直抒胸臆做科普,有感而发不矫情。

尤其康震老师,真的称得上一句“出口成章”。

再则,这个节目老少咸宜,选手的个性都很鲜明,场上互动也尽力营造了一种围炉而话的亲切氛围。

我特别喜欢选手自我介绍开场时的那句定场诗,真的能看出每个人的个性。

比如争议很大的张淼淼,我也觉得小姑娘情绪太外露了一点,但她每次上场,虽然穿着精致的汉服,妆发搭配得也很温柔,定场诗可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啊。

情绪管理注意一点,其实也是一个挺吸粉的反差萌人设。

武亦姝的自我介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就显得很洒脱,妹子也给人一种不太在乎比赛结果,享受过程以文会友的感觉。

舞台特效虽然拖沓了一点,整个节目的舞美和配乐还是赏心悦目的,我春节这几天在宿舍,经常把b站上的合集外放当背景音乐。

最后夸奖一下董卿姐姐的主持功力。

我前两天还在跟基友吐槽董卿的古典文学功底不低,不仅所有题干念得抑扬顿挫,流畅自然,而且点评嘉宾抛出的梗也能接上,偶尔还能来两句应景的诗词配合采访。

对比一下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某当红小花旦当年演红楼梦的重要女配,之后上节目强调受训多时,结果连判词也读不来(摊手)。

感觉国内知名女主持除了董卿,其他人来主持这个节目都会有点违和。

而且董卿的妆发真是一期比一期好看啊QAQ 有时间再来补充,期待第三季能够完善赛制,减少运气分~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800字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不靠颜值靠才情 年轻学子频获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

中国诗词2018年诗词大会最后一场在什么时候

前晚,掀动了文化类综艺这股荧屏“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第三季,在CCTV-10正式开播。

接下来至4月1日,该节目每晚7:30播出,100多位诗词达人将在此以诗为剑,决出最后的总冠军。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延续“人生自有诗意”这个主题,旨在用有趣的题目、紧张的对抗、精彩的解读以及温暖的深情,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传达给观众。

节目第一集即引发了观众追看热潮,“倍感古诗词魅力无限,每晚都要带着孩子看。

”在唤起人们内心深层的对中国古典诗词、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关照当下的生活和人生,不少网友表示,“每个选手都有故事,真的是人生自有诗意。

” 难度升级,《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有新玩法《中国诗词大会》是火爆全国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延续“人生自有诗意”的主题,而且亮点更多。

和前两季相比,第三季诗词的题库有所扩大,涵盖数百篇经典诗词。

在前晚播出的第一集中,出现了关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的考题。

总导演颜芳表示,题库整体难度并没有增加,均在初中知识范围以内,不少还是小学课本上的内容。

第三季的比赛环节难度升级,新增了“诗词接龙”和“超级飞花令”两项全新玩法。

去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动了“飞花令”的流行。

节目中,出题者选择一个古代诗词中的高频词,如“春”“月”“夜”等,两位选手则会在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选定的关键词的诗句,直到一方重复或卡壳。

从前的飞花令是你一句我一句,中间还有思考的时间,而这一季的“超级飞花令”不给选手中间思考的时间,节奏更快,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要马上反应出诗句,实现无缝衔接,更加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

首期节目中以“年”为关键词的“超级飞花令”,两位选手你来我往仅一分多钟时间,就对出了8个来回。

在“诗词接龙”环节,场上两位选手轮流说出一句诗词,每一句诗词的首字要与对手说出的诗词的尾字字音相同,无法接句即为失败。

另外,此次是分团而战:“新百人团”由12岁以下的少儿团、12岁以上在校学生的青年团、社会各行各业的百行团、参赛者亲属的家庭团四个团组成。

同时开设了由40人预备团组成的第二现场,这样一来更加公平。

据悉,每个选手都是千里挑一,而挑选的标准,一是诗词水平,二是人生感受。

都有故事,平凡的人生自有诗意古诗词所表达的人心和人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反复强调“人生自有诗意”这几个字,节目的所有玩法、规则都是为了表达这一内容——传达诗词之美以及喜欢诗词的这些人背后的故事。

总导演颜芳表示,“这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老百姓里真是卧虎藏龙,他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诗歌,还有人生的诗歌故事”。

前晚播出的第一集中,“10后”小朋友沈子扬是来填补节目之前没有“10后”选手的空白的,6岁半的稚童因为年幼理解力尚有差距,8道题目没有回答完,但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小多才气,平生志气高”。

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乌克兰小伙曾子儒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来自江苏南京的新婚夫妻朱琳与李昂一起来参加比赛,朱琳台上比赛,李昂在百人团里答题。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古诗词里爱情的现实版: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相遇;在古诗词的柔情里相知;在“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誓言里携手此生……网友纷纷表示:“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被秀一脸恩爱,但是越看越甜,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吧!”而勇敢与病魔做斗争的刑警夏鸿鹏则成为当晚节目中的“泪点”。

夏鸿鹏在诗词大会现场,念出来的第一首诗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乐观精神,夏鸿鹏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去年6月,他因胃癌切除了全胃,成了一个“无胃人”。

在心情陷入低谷时,是他从小钟爱的古诗词给予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撑。

夏鸿鹏没有被疾病打垮,他还要履行一个承诺:和女儿一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里面的“长久”究竟指的是“亲情长久”还是“寿命长久”?犹豫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寿命长久”,人们只有健康长寿,才能和家人、朋友团圆。

他答对了,恐怕现场没有哪一位能比夏鸿鹏对“寿命长久”有更刻骨铭心的理解。

主持人董卿寄语夏鸿鹏:“我记得有一位西方的哲人说过,命运无法妨碍我们去欢笑,即便它在胁迫我,我也要笑着面对它。

”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夏鸿鹏的敬佩,“我们就是用诗来记录感情,来书写内心的感悟。

”“当你埋怨生活的不公时还有勇士桀骜前行,一言不发地抵抗命运的风暴而不妥协。

”业内说法:在有声朗读的氛围中, 培养人文素养前日,小北路小学语文教师石凌燕就在班级群里提醒家长和学生观看当晚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

她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节目的前两季我都看了,也推荐学生去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歌的国度,真的很幸福。

”如今经典诵读很火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石凌燕乐见其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