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苏轼的诗词200字

Kasey 坐标: 166049 目录:/su/

苏轼诗词优秀作文片段200字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苏轼的为人,诗词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200字

展开全部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 200字急{{{(>

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

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

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

只嫌电视里看不尽兴,特意到网上下载,一饱眼福后舍不得删除,宝贝似的留在文件夹里。

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

翻开《古文观止》,专拣苏轼的文章读,边读边问自己,守着这样的宝藏,早干嘛去了?看到我兴兴头头的样子,他又买来《东坡志林》,告诉我《观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对于了解一个人仍有局限性。

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一板一眼之余,终不够洒脱自如。

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又像居家的便装,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

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到底是知音。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

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

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是谁披一蓑烟雨而来从蜀中那个山如眉黛的城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笔下有奇峰跌宕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凌虚台开阖今古西子湖泼洒深情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乌台狰狞的帷幕下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成为你的敌人御案上号角响起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桔自为桔,不必淮南淮北他乡故乡,何需醉里去寻?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东坡上菜畦碧绿你挽着衣袖,且耕且吟纤毫往江里一掷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和赤壁不朽的回声苍黄反复间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囹圄哪里锁得住你不羁的精魂几枚暖肚饼佐酒将半世的颠沛流离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睥昵沧桑的眼中依旧是――罗浮山下四时春辗转一观,晓罅隙之尘飞徐行一啸,载千年的阴晴翻开厚厚的典籍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和清风明月一道永恒……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

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

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

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

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

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

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

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

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

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

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

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

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

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

关于的苏轼的几个小故事要精辟的!大概每个故事不超过200字!

展开全部 苏黄米蔡,苏轼的书画在当时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

而苏轼平时不会随时送字的,但他有个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写字画画。

所以相识之人经常用这种方法得到他的字画。

有位武官对苏轼的字画也很有兴趣,不过和苏轼素不相识,无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来一位和苏轼相识的文官,说如果能帮忙得到苏轼的一幅字画,便以一只羊腿相换。

这位文官答应后便开始写信给苏轼,苏轼是有信必回,这样来来回回,这位文官便通过苏轼的回信捞到不少的羊腿。

后来这事不知道为什么让苏轼的弟子,也就是苏黄米蔡的黄庭坚知道了,他便把这件事告诉了苏轼。

苏轼当时也没在意。

不过有一会他办公太忙,忘记了回信。

那位文官开始盼,信不来换不到羊腿啊。

于是便派了仆人去苏轼那里催。

苏轼见了那仆人便拿起笔要回信,突然想到了黄庭坚的话,于是把笔一搁,对那仆人说:“告诉你家大人,本官今天不杀羊!” http://www.ht88.com/downinfo/137130.html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

谁能帮忙写一个关于苏轼的“三赤”或苏轼一生的片段?200字左右

我眼里的苏轼既是一位豪放的诗人也是一个痴情的种子。

纵观东坡的一生,大起大落,浮浮沉沉,他用他的诗发泄郁积心中的愤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他,曾经“左牵黄,右擎苍”驰骋塞外,欲挽弯弓射大雕。

面对着门前的流水,感叹人生无再少,却依旧宣言休将白发唱黄鸡,老当益壮,豪放不羁!然而,我又觉得东坡柔情的一面也是那样的令人折服。

面对已去的夫人,不思量间,他已是泪千行,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仍,钟情如一,明月松岗之处,年年肠断之时,这份钟情,这份痴情,令人敬之,令人感慨啊!

苏轼《定风波》200字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

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

”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

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

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

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

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分别用200字评价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唐宋文明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 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后来还要加入佛家(释家),但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基情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己不同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曾经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欢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可以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可以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更多一些.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欢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伤心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但是他可以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不过数十里之遥(曾经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今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悲剧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相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 ,我不是特别的喜欢,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典故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更多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因此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同的路径.在不同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欢杜甫的缘故吧.

苏东坡诗词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

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

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

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

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

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

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

“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

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

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

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展开全部...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200

展开全部 好像没有必备古诗词200首,我们当时用的也就90首 一年级(17首):《咏鹅》 《悯农》(锄禾日当午) 《敕勒歌》《古朗月行》 《鹿柴》 《绝句》(迟日江山丽) 《咏柳》 《元日》 《长歌行》《七步诗》 《悯农》(春种一粒粟) 《独坐敬亭山》《乐游原》 《寻隐者不遇》 《秋浦歌》《江上渔者》 《池上》二年级(16首):《静夜思》 《登鹳雀楼》 《春晓》《游子吟》 《忆江南》 《题西林壁》《望天门山》 《江畔独步寻花》 《出塞》《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泊船瓜洲》 《惠崇春江晓景》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年级(16首):《枫桥夜泊》 《山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竹石》 《梅花》 《清明》《渔歌子》 《塞下曲》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滁州西涧》 《春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望庐山瀑布》 《小儿垂钓》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寒食》四年级(16首):《望洞庭》 《回乡偶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 《小池》 《浪淘沙》《风》 《题临安邸》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赠花卿》 《江南春》 《芙蓉楼送辛渐》《夏日绝句》 《秋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江南逢李龟年》五年级(13首):《石灰吟》 《墨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竹里馆》 《游园不值》 《赠汪伦》《早发白帝城》 《春夜喜雨》 《宿建德江》《竹枝词》 《书湖阴先生壁》 《蜂》 《所见》六年级(13首):《示儿》 《江雪》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谅有感》《商山早行》 《村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已亥杂诗》 《乡村四月》 《从军行》(其一)《乌衣巷》 《朝天子·咏喇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黄时日日晴)==============================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8.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