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的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赏析: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
浣溪沙 苏轼 诗意 全文翻译 赏析
展开全部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
苏轼所有词以及翻译和赏析
展开全部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
⑧【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水调歌头①【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
苏轼 水调歌头 英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许渊冲先生译作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T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Too high and cold for me.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1 red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2 bed.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Men h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3.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So let us wish that manWill live long as he can!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林语堂先生译作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I do not know in the celestial4 sphereWhat name this festive5 night goes by?"I want to fly home, riding the air,But fear the ethereal(天上的) cold up there,The jade6 and crystal mansions are so high!Dancing to my shadow,I feel no longer the mortal tie.She rounds the vermilion(朱砂) tower,Stoops to silk-pad doors,Shines on those who sleepless lie.Why does she, bearing us no grudge7,Shine upon our parting, reunion deny?But rare is perfect happiness--The moon does wax, the moon does wane,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odbye.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enward fly!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寻苏轼的诗词(希望有诗词的背景、赏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
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万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
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
于是写词自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
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叔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
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
他在词里赞扬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
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婵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
最后词里写道直到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做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
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
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以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
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
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
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守。
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
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
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
于是只能借酒浇愁。
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忘的。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展开全部原文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态和人生已趋向平和,“人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呢?为何不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呢?”...
苏轼的两首《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
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求苏轼的著名诗词一百篇(要有重点字词解释和全文大意及赏析)
苏轼【诗人小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春宵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阳关曲 中秋月水调歌头 花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定风波 满江红 赠刘景文 上元侍宴复官北归再次前韵 和子由渑池怀旧 蝶恋花 题西林壁守岁诗 浣溪沙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 浣溪沙 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别徐州临江仙 贺新郎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采桑子 儋耳 浣溪沙 洞仙歌南乡子 集句 西江月 卢山五咏 圣灯岩 汲江煎茶念奴娇 洞仙歌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吊李台卿(并叙)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念奴骄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南乡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水调歌头 西江月 梅花沁园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青玉案 鹧鸪天行香子 过七里濑 哨遍 行香子 江神子/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渔父/渔歌子 定风波 红梅 满庭芳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和陶归去来兮辞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蝶恋花 蝶恋花点绛唇 行香子 菩萨蛮 回文。
夏闺怨 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和人回文五首?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渔家傲 永遇乐 天仙子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水调歌头 满江红 减字木兰花醉落魄/一斛珠 苏州阊门留别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红梅三首 卢山五咏 卢敖洞(图经云:敖,秦博士,避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西江月 如梦令 浣溪沙满庭芳 水龙吟 水龙吟 蝶恋花醉翁操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 江神子/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望江南/忆江南 戚氏 和晁美叔 访詹使君食槐芽?一作叶?冷淘阳关词三首 中秋月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赠黄山人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壶中九华诗 留别登州举人 移合浦郭功甫见寄 蝶恋花哨遍 南乡子 祝英台近 画堂春蝶恋花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雨中花/夜行船 满江红 东武会流怀亭浪淘沙 渔父/渔歌子 渔父/渔歌子 一斛珠阮郎归 初夏 南歌子 游赏 题金山寺 嵇绍似康(并引)?一作戏作贾梁道诗?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嘲子由 鱼蛮子 孔长源挽词二首再和 虾蟆 蝎虎 元修菜(并叙)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琴诗 南歌子 江神子/江城子卜算子 蝶恋花 虞美人 江神子/江城子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令 木兰花令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渔父/渔歌子 临江仙 醉落魄/一斛珠 离京口作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 送述古 赠狄崇班季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此诗为释道潜作 荔支叹 食荔支二首(并引) 初秋寄子由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51.shtml每一首诗的具体注解和意向在这个网页中都有链接,很方便。
希望帮到你。
浣溪沙苏轼译文赏析其一其二都要急!
其一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缫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 ",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其二· 赏析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不时传来布谷鸟啼鸣.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向西奔跑!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