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找到第1篇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伴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人开始了第二天的学习。作为一位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的老师,现代与经典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帮助。大师们的睿智和课堂上的信手拈来的渊博,基情澎湃的讲解,让我感悟教育是一门没有停止的学习之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

上午第一个给我们执教的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他是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他给我们执教的课文是《桥》。

余老师说,做好微型小说赏析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动心、动口、动思”。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和超短篇小说等。

“朗读不是用口说,而是在朗读中感受情节,品味文字。”这是余老师满腹深情的话语。认真的去品读品味,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应当是我们朗读、朗诵的出发点。朗读教学是一种意境高妙的文学活动。

余老师告诉我们:第一,文意把握需要用更为有效的训练,让有更为扎实的训练。不需要用“问”的形式板书。教师一直板书,不如让做笔记,或者语言学用。
第二,教学这样的课文,需要有一个情感基调,这种情感基调首先要教师来调试。比如写苦难的文章就不可以用愉悦的语气。第三,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有非常多的课文,讲着讲着,就到“就课文教课文”的情境中去了。训练的板块欠分明。第四,课文教学中最顽固的基因就是就课文问课文,不进行语言学用训练;零碎地提问。
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则是一个老师必不可少的能力。
余映潮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夫可谓了得。他在文本解读方面可真是下足了功夫,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一步步一遍遍将文章读懂读透,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了然于心,才知道一篇文章,我们究竟要教给什么,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给最有价值的知识。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文本解读要有文学的高度,不但要关注文章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也要关注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还要关注文章别具特色的言语形式。达到谋篇布局,小道字词标点,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都是我们不可忽略之处。只有把文章一点、一字、一句都读的透彻,才能够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
此外,语文老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教材,而应该学会用教材,将教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和加工,使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学会创造性、能动性地使用教材。

接下来为我们执教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光宏老师是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也是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全国资源教师,他执教的课题叫作《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狼》。

他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一步步的引导孩子阅读,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利用插图,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最后,把《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狼》比较着来读,让孩子发现有何相同与不同,再通过结局让孩子总结道理。

南京市瑯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周益民老师执教《蚂蚁旁》。

周老师循循善诱,指导朗读可圈可点。

下午的跨学科同课异构第一个为我们讲课的是来自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东环路小学、第七届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郑梨花老师执教《关雎》。

经典诗词,中华瑰宝!郑老师用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轮美奂的画面,韵味十足的古典音乐,带着我们一起尽情享受中华语言的魅力!

古诗歌教学,很少有老师能够唱出来了。还能够台上台下的互动,这堂课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经典诗词,中华瑰宝!郑老师用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轮美奂的画面,韵味十足的古典音乐,带着我们一起尽情享受中华语言的魅力!
邓老师的课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久久回味,独特的教学风格让人难忘和深思。

谢晓梅老师带来了一堂令人舒适震撼的音乐课!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自然柔和的声音,均匀的气息唱《关雎》,特别轻柔优美!与语文课《关睢》是完全不一样的呈现!

优雅的谢老师,如同天上的仙子。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赏心悦目的美,再加上那优美的乐曲,让人如痴如醉。
一堂堂课,一次次思想的盛宴,南京之行,让大家的身体与心灵经历了双重旅行;南京之行,大家收获满满!

前方的路是漫长的,前方的路是深远的!名师对我们而言就像是天空的星星,只可以仰望,难以模仿,因为他们的文化积淀并非一日之功。但是温总理曾说过 “我们需要仰望天空”,因为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差距。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上下求索,深入挖掘文本,吃透文本,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起共鸣,这样才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才能真正以生为本,打造属于自己的、属于的,属于我们共同的美丽的语文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