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英雄的故事及其简介
展开全部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
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
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
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
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
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
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
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
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
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
去世后谥号“忠贞”。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秦良玉,乍观此名字,如果是对明朝史不大清楚的人,可能会把这个秦良玉与那个左良玉搞混。
左良玉乃男儿汉,官至总兵,携"平贼将军"印,堂堂大老爷们,却一直养贼自重,最终还与南明的弘光朝君臣大施拳脚,在进攻南京的途中病死。
其子左梦庚猪狗之才,携数十万明军向满清投降,甘为异族鹰犬。
而我们所要讲的主人公秦良玉,红妆妇人,巾帼英雄,多年来为大明朝出生入死,赴边击后金,川地杀逆贼,至死不降,诚为女中丈夫,直可愧杀左良玉之辈。
秦良玉,忠州人(今重庆忠县),生于万历初年。
由于其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
忠臣烈士之义,感身报国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传授不懈。
身为知识分子,秦葵已经有预感大乱将至,常研习兵书,舞剑论兵。
他对儿女一视同仁,让秦良玉与其兄秦邦屏与弟弟秦民屏一起读典籍,学骑射。
可喜的是,比起兄弟来,秦良玉秉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使得秦葵怃然叹息道:"可惜孩儿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
"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天作良缘。
秦良玉成人后,嫁与石柱土司马千乘。
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
郎才女貌,神仙伴侣,二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地区(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造反。
由于事起苍猝,贼寇连陷重庆、泸州等战略要地,进围成都。
蜀中大震。
作为地方土司,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从征,跟随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讨伐叛军。
石柱兵皆持一种特制长矛,矛端呈勾状,矛尾有圆环,攀援山地险峻地形时,前后接应搭接,敏捷如猿。
由于他们的矛杆皆以无漆的白杆制作,时人称之为"白杆兵"。
依理,马千乘率兵三千从官军,已经尽到了土司对中央朝廷的义务,但秦良玉为解国难,又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持弓援剑杀贼。
为此,明朝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由于连连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
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多智,她预料贼军会乘夜偷营,诫嘱丈夫马千乘命令"白杆军"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
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醉醺醺的沉入梦乡,贼军果然突然发动袭击。
醉梦中的官军一时间四一奔逃。
所幸的是,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所领"白杆兵"发起反突袭,叛军先胜后败,惶骇间被长矛捅倒无数,皆转身奔逃。
秦良玉夫妇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老巢的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诸军喘息后集结,齐攻桑木关。
由于山险关峻,甲胄衰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
"白杆兵"此时顿显神威,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本来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钩拥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
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于是,众人合兵,直捣海龙囤,杀得贼兵血流成河。
贼首杨应龙骇然无奈,慌乱中自缢身死,插州之乱平息。
此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为诸司之先,并又获朝廷银牌及色缎等物作为奖励。
大功如此,秦良玉并未沾沾自喜,从不言功,夫妇二人仍回石柱本份过活。
十多年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马千乘死于政府狱中。
《明史》记载说,石柱部民状告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云阳狱,不久马千乘病死其中。
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北京万历帝派来的税太丘乘云向石柱索取贿赂,马千乘自恃于朝廷有功,不予。
这下可羞恼了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马土司逮捕入狱,活活折磨而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秦良玉含泪忍痛。
她大义为重,殡敛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于职...
“归雁”是“秋雁”还是“春雁”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其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洪宗礼主编的教学参考书翻译为“随风飘去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教参认为“归雁”是“秋雁”,笔者却认为“归雁”应是“春雁”。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有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几句诗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归雁”是“春雁”。
其一,江春点明时令虽在旧年但春意已经闯入江南,天气变暖大雁北归。
其二,诗人王湾当时身处北固山(今江苏镇江)下托北归的大雁给家乡(洛阳)的亲人捎去家书。
可以肯定这里的“归雁”是“春雁”。
宋代欧阳修《戏答元珍》中有“夜闻归雁升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诗句,因为已到新年,诗中的归雁不可能是南迁之雁,当是北归之春雁。
明代王恭的诗《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此诗的后两句正好印证“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春雁。
古代诗人一般把“秋雁”写成“征雁”。
如唐代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的确,蓬草在秋天干枯随风飘转,大雁在秋天南飞。
但雪尽草枯的北方早春枯蓬就不随风飘转吗?况且早春时节的夜里也有雁飞,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孙承宗就在他的诗中描写北归的春雁“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一般人认为《使至塞上》这首诗描写的是秋景,除了“征蓬”一词之外就是状写塞外大漠风光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般人都认为这两句诗是描写秋天大漠的雄伟景象,其实据一位曾经参加过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的老气象员写文章说,这种景象是诗人对大漠一日之中天气景象的描写,这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热力和动力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天气景象,不仅在秋天有,春天也时常会产生。
其实“枯蓬”在王维诗中仅是一个意象。
枯蓬随风飘飞比喻诗人离开故乡,离开京城失去依靠漂泊天涯。
诗人远离故乡,远离京城来到荒凉的边塞,而大雁却返回故乡,一“征”一“归”两相对照更突出离情。
李白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写友人别后如孤蓬漂泊天涯,可谓异曲同工。
此外,苏轼诗云:“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这也是对“归雁”是“春雁”的最好诠释。
...
“归雁”是“秋雁”还是“春雁”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其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洪宗礼主编的教学参考书翻译为“随风飘去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教参认为“归雁”是“秋雁”,笔者却认为“归雁”应是“春雁”。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有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几句诗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归雁”是“春雁”。
其一,江春点明时令虽在旧年但春意已经闯入江南,天气变暖大雁北归。
其二,诗人王湾当时身处北固山(今江苏镇江)下托北归的大雁给家乡(洛阳)的亲人捎去家书。
可以肯定这里的“归雁”是“春雁”。
宋代欧阳修《戏答元珍》中有“夜闻归雁升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诗句,因为已到新年,诗中的归雁不可能是南迁之雁,当是北归之春雁。
明代王恭的诗《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此诗的后两句正好印证“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春雁。
古代诗人一般把“秋雁”写成“征雁”。
如唐代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的确,蓬草在秋天干枯随风飘转,大雁在秋天南飞。
但雪尽草枯的北方早春枯蓬就不随风飘转吗?况且早春时节的夜里也有雁飞,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孙承宗就在他的诗中描写北归的春雁“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一般人认为《使至塞上》这首诗描写的是秋景,除了“征蓬”一词之外就是状写塞外大漠风光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般人都认为这两句诗是描写秋天大漠的雄伟景象,其实据一位曾经参加过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的老气象员写文章说,这种景象是诗人对大漠一日之中天气景象的描写,这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由热力和动力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天气景象,不仅在秋天有,春天也时常会产生。
其实“枯蓬”在王维诗中仅是一个意象。
枯蓬随风飘飞比喻诗人离开故乡,离开京城失去依靠漂泊天涯。
诗人远离故乡,远离京城来到荒凉的边塞,而大雁却返回故乡,一“征”一“归”两相对照更突出离情。
李白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写友人别后如孤蓬漂泊天涯,可谓异曲同工。
此外,苏轼诗云:“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这也是对“归雁”是“春雁”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