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唐代诗人李贺的古诗《示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yuqingzi 坐标: 163531 目录:/tang/

【原文】:

             《示弟》

                李贺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注释】:一日:一作“十日”。醁醽(lùlíng):酒名。缃帙(xiāngzhì):浅黄色的包书布。病骨:病身。犹:一作“独”。

【赏析】:前四句写归家后的心情。首二句点明时间。“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和久别的亲人团聚,又感到欣喜宽慰。三、四句“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表现的正是诗人这种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后四句抒发感慨。“病骨犹能在”写自己:“人间底事无”写世事。意思是说:“尽管我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龌龊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又指摘时弊,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这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沉痛。末二句是回答弟弟关于考试得失的问话。其实当时“枭”(负彩)“卢”(胜彩)早见分晓,失败已成定局,诗人正是悲愤填膺的时候,却故作通达语,这是悲极无泪的一种表现。表面上愈是装得“冷静”、“达观”,悲愤的情怀就愈显得深沉激越。全诗各联出句和对句的意思表面相对或相反,其实相辅相成。一者显示悲苦,一者表示欣慰,但其思想感情的基调都是忧伤愤激。诗人装作不介意仕途的得失,自我解嘲,流露出的正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李白《望天门山》诗歌鉴赏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

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

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基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

唐代诗人李贺的古诗《示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求解李贺的“谣俗”诗词赏析 全文如下,不要出处,请知情者直接翻...

原文 《全唐诗》 唐.李贺 上林胡蝶小,试伴汉家君。

飞向南城去,误落石榴裙。

脉脉花满树,翾翾燕绕云。

出门不识路,羞问陌头人。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

凭借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诽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对无耻的奥步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无可厚非,并尖锐地讽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因病27岁卒。

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概是讲上林的蝴蝶娇小,陪伴着汉家君,飞到南城,翩然落在少女的石榴裙上,繁花荣盛,生于树枝,嗷嗷雏燕飞绕云层,少女迈着小碎步,走出门外,却不认识道路,娇羞脉脉,询问路上的人

李贺最著名最广为流传的的诗歌是哪几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①,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③,塞上燕脂凝夜紫④。

半卷红旗临易水⑤,霜重鼓寒声不起⑥。

报君黄金台上意⑦,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李凭箜篌引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是我知道的最熟的001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江娥:一作湘娥--------------------------------------------------------------------------------002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沈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年少:一作少年。

--------------------------------------------------------------------------------003还自会稽歌并序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

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

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辶屯)贱。

萤:一作蛩。

--------------------------------------------------------------------------------004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005示弟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酉录)(酉酃去阝)今日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一日:一作十日。

犹:一作独。

--------------------------------------------------------------------------------006竹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生:一作垂。

--------------------------------------------------------------------------------007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008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009七夕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更:一作又。

--------------------------------------------------------------------------------010过华清宫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011送沈亚之歌并序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

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扌卒)。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归江:一作归家。

壮夫:一作丈夫。

--------------------------------------------------------------------------------012咏怀二首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其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著书:一作看书。

相宜:一作自宜。

--------------------------------------------------------------------------------014追和柳恽汀洲白苹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楂树:一作栌树。

--------------------------------------------------------------------------------015春坊正字剑子歌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辟鸟)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扌妥)丝团金悬簏敕,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吴潭:一作吴江。

鬼母:一作鬼姥。

--------------------------------------------------------------------------------016贵公子夜阑曲袅袅沈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017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018大堤曲妾家住横塘,...

分别对应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白居易,王维,高适,孟浩然,李贺,...

朱 宇 炎 唐代青年诗人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丽,色彩浓郁,并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形象思维,塑造各种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在李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这里谈谈他的诗歌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

在李贺的诗集中有一首《梦天》诗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自己梦中幻游天上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离尘出世的理想,其中“黄尘清水三山下”一句,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作者在天上看到了海上的仙山,诗人的想象还打破了时空观念,好像仙山都变成黄尘清水,沧海桑田,时沉时浮。

作者在这里寄托了自己对仙界的企慕。

李贺还有一首《秦王饮酒》诗 :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刼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

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 青琴醉眼泪泓泓。

这首诗夸张地描写了秦王宴饮酣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望人间荣华生活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中提到了太阳神羲和,还提到了“仙人烛树蜡烟轻整。

李贺在描写人间的享乐生活时,常常运用神仙的字眼来作夸张和比喻,道家神仙思想在他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李贺有一首《帝子歌》,写的是洞庭山帝女的事。

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九节曹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这首诗中的帝子湘神、白石郎都是神仙,菖蒲、老桂都是神人种植的奇花异草。

诗人写女神的生活,运用大量色彩奇丽词藻,确实颇具匠心,整首诗形象地再现了一位风采不俗的女神仙。

《浩歌》一诗,是李贺感慨身世之作,其中也多处写到神仙: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 青毛 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后,神血未凝身问谁 ?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山海经》 :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汉武内传》 : “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

《列仙传》 : “彭祖、殷大夫也。

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后升仙而去。

”王逸《楚辞注》 : “巫咸,古神巫也。

”郭璞《巫咸山赋》 : “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生为上公,死为贵神。

” 开头四句,作者极言山川变异,自古到今,不知几千万年。

人生在世,倏过一世,不能长久。

在这样一首感叹人生短促无常的诗中,作者就描写了自己心目中的神仙好几位,这足见神仙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天上谣》一诗,是李贺的一首游仙诗,它是从更高的目的上来升华作者的俗望。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诗中提到了仙人王子乔,仙洲方丈、长洲和太阳神羲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还生长着芝草、瑶草等仙草灵药,以及甘液玉英,无所不有。

诗人以纯熟的手法,描写了天真仙女游乐之地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仙界的企慕和向往。

李贺有一首《仙人》诗 :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这首诗讽刺的是汉武帝的时候,仙人不能守其养静守闲、悟道修真之恒志,闻皇帝志慕神仙,招致方术而上书报桃花之春。

这首诗在当时作者是有感而发的,唐朝元和年间,“方士竟趋辇下”。

田伏元等人被皇帝召入禁中,李贺为了讽刺这些人才作此诗,诗中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仙人,应该是“如鹿之饮于寒涧,鱼之归于清海,藏身远害,与世事漠不相与”的。

《拂舞歌辞》也是一首描写神仙的诗 : 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

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

樽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

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

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

丹成作蛇乘白雾。

千年重化玉井上。

从蛇作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这首诗开头几句讲声色之娱乐转眼成空,幸而有酒在樽,可以成饮。

接着说,想那汉武帝有志神仙,饮云表之露以求长生,而终于不得升天,我今日饮酒取乐,岂不远胜于他们,作者在这里把饮酒取乐同神仙生活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 : 长生不死与及时行乐二者均为乐事,但如其一不可求,则当求其二。

总观李贺的诗中,凡是提到神仙二字的地方就不下几十处。

在《官街鼓》一诗中,作者写道“几回天上葬神仙 ? ”在《神弦曲》《神弦别曲》《神弦》等迎送鬼神的...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这篇诗歌的意境意象是什么????望大神解忧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

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

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诗歌分类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念亡者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转战沙场、舍身保国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孤傲高洁、坚持操守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 反对征伐、同情疾苦 重情重义、儿女情长 辛苦劳作、纯朴善良 四、著名诗人的风格 李 白: 愤世嫉俗 清新飘逸 豪放洒脱 淡泊富贵 傲视圣贤 傲岸不羁 杜 甫: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广阔深厚 意境雄浑 感情深沉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 恬静浑健 王 维: 恬淡含蓄 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王昌龄: 雄健浑厚 情思婉约 高适 岑参:雄浑质朴 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 愈: 气势磅礴 奇特新颖 贾 岛: 萧瑟悲愁 李 贺: 奇诡变幻 忧郁激愤 元 稹: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 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 牧:豪迈俊爽 遒劲峭拔 温庭筠: 浓艳香软 清新疏朗 李 煜: 颓靡伤感 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 语近情深 范仲淹: 苍凉悲壮 晏 殊: 明朗疏淡 苏 轼: 雄健豪放 旷达高远 柳 永: 缠绵悱恻 李清照: 婉约凄切 杨万里: 新鲜活泼 陆 游: 雄浑奔放 明朗流畅 辛弃疾: 气势雄浑 婉转悱恻 姜 夔: 精心刻意 清妙秀远 精心刻意 陶渊明: 平淡淳厚 质朴凝练 柳宗元: 明净简峭 李 贺: 奇崛冷艳 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 陈子昂: 词意激昂 风格高峻 王 勃: 流利婉畅 宏放浑厚 独具一格 五、常用意象的含义 1、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9)莲:爱情 高洁 2、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3、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水: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地方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动物类: (1)杜鹃:悲惨、凄惨、哀伤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衰败荒凉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11)寒蝉: 悲凉 5、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

从军行 古从军行 出塞 凉州词 诗文鉴赏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

求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题

比喻衬托,各尽其妙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乐曲描写之比较 一 有人说,世间存在的各种事物,最难写的莫过于声音了。

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说它有,它确实存在;说它无,它又不见行迹。

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声音很难写,但还是不乏描写声音尤其是描写乐曲方面的成功之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虽然这两首诗歌同为描写乐曲的典范之作,但是它们在对乐曲的描写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不尽相同的。

拙文拟就这两首诗歌乐曲描写的手法作一些比较阐述。

二 乐曲描写之难,难就难在它是抽象的,是无形的。

高明的写手总是设法将抽象化为具体,把无形变成有形,这就有必要借助比喻的手法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到琵琶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时分别用了“嘈嘈”和“切切”两个拟声的极其抽象的词语,读者想借此获得对乐曲的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这点白居易也考虑到了,因此,在“嘈嘈”和“切切”的后面分别加了两个比喻“如急雨”和“如私语”,前者就像下起一场暴雨,后者就像两人在私语。

这样,读者对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就具体可感了。

当然,在琵琶弹奏的过程中,不会一味地用大弦,也不会只是用小弦,而是时而用大弦,时而用小弦,这“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诗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将其形象化了:大弦的声音就像大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小弦的声音就像小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它们互相错杂,交替出现,共同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

乐曲流畅的时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乐曲凝滞的时候是“幽咽泉流冰下难”,前者就像黄莺在花下啼叫,后者就像泉水在冰下流动。

如果读者能借此展开联想,自然能够获得对乐曲的“流畅”和“凝滞”的特点的具体印象。

当琵琶的演奏经过短暂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停歇进入高潮之后,诗人又用两个比喻对其乐曲进行了描写:“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

”它们就像装满了水的银瓶突然被打破水浆迸流而出,它们就像带甲的骑兵突然冲出与敌方刀相击,把琵琶弹奏进入高潮时乐曲的情况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乐曲收尾时“四弦一声”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它就像“裂帛”即用力撕开一块布时所发出的声音一样。

就这样,白居易借助一系列比喻的写法,把十分抽象的乐曲写得具体而又形象,把无形的乐曲变换成了各种有形的事物,使读者对琵琶弹奏出来的乐曲,留下了既具体生动又深刻难忘的印象。

李贺也是深谙此道的老手。

在他的《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乐曲清脆时,把它比作“昆山玉碎”;描写乐曲和缓时,把它比作“凤凰叫”;描写乐曲惨淡时,把它比作“芙蓉泣露”;描写乐曲清丽时,把它比作“香兰笑”。

清脆时如昆山玉石跌地破碎,和缓时如凤对凰倾诉衷肠,惨淡时如莲花上洒满露珠,清丽时如幽谷香兰风中递笑。

通过这一组的比喻,就把李凭弹奏的箜篌曲的各种情景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白居易和李贺在描写乐曲时都用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描写手法,但是它们在量的控制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琵琶行》中,这种描写手法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而在《李凭箜篌引》中,这种描写手法只是偶一用之。

但它们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相同的。

三 要成功描写乐曲,除了通过各种比喻去直接地表现它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乐曲产生的效果的描写间接衬托出来。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说是把这种间接衬托发挥到了极致。

全诗共十四句,而运用到间接衬托的手法的就有十句之多。

首先诗里写到李凭弹箜篌的声音对空中的浮云所起的作用,“空山凝云颓不流”,连天上的浮云也被这乐曲吸引住了,从而凝滞不动。

这是第一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写到这种乐曲对传说中的湘夫人和素女所起的作用,“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湘夫人)对竹垂泪,素女一脸愁容,她们都被李凭的箜篌曲深深打动了。

这是第二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长安城里的人所起的作用,“十二门前凝冷光”,听到他的乐曲,人们仿佛觉得长安十二城门都笼罩在一片寒光之中。

这是第三层的衬托。

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玉皇大帝所起的作用,“二十三丝动紫皇”,连玉皇大帝也被此乐曲感动了。

这是第四层的衬托。

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石头所起的作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连当年女娲补天用过的石头,仿佛也要被这种乐曲声震破,从而引发了一场石头雨。

这是第五层的衬托。

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人们所起的作用,“梦入神山教神妪”,它把人们带到梦一般的境界,仿佛看见李凭在教一帮仙女弹奏箜篌。

这是第六层的衬托。

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水中生物所起的作用,“老鱼跳波瘦蛟舞”,鱼儿听到这种乐曲跃出水面,蛟龙随着乐曲的节拍翩翩起舞。

这是第七层的衬托。

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月中的人和动物所起的作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那个一天到晚在砍桂花树的吴质(吴刚)听到这乐曲,也不砍树了,而是靠在树上凝神静听;那只月兔也听得入了神,连露水打湿了身上也浑然不知。

...

温庭筠《菩萨蛮》诗歌鉴赏

神情毕现 精妙绝伦 ——说温庭筠的《菩萨蛮》 蔡厚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

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它大都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另一解认为指眉。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

"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

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这自可备一说。

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

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

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

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

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

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话说回来,这首词艺术技巧固然很高,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

特别是温庭筠词大都写这类题材,浓墨重彩,看多了未免使人腻味。

清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把此词比作屈原《离骚》中的"修吾初服"之意,自然是拟于不伦,但另有人把它斥为黄色作品,我看也未免过分。

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说得相当中肯的。

我以为,通过对温庭筠词艺术技巧的探讨,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

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

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磵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

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

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

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

“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