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laomenfang 坐标: 131906 目录:/tao/

韬光养晦造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韬光养晦造句韬光养晦


1、经过十多年的审时度势,他的性格依然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韬光养晦高深莫测。
2、小明昨天打我,我现在个子比他小,但是我要吃得比他多,每天,韬光养晦,总有一天长得比他结实,报仇雪恨!
3、来日方长,年轻人不应急功近利,而应静下心来韬光养晦,他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4、当国家不够强大时,不必强出头,韬光养晦,积累实力,才是稳当的政策。
5、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6、北京的战略是邓小平的首倡,它称中国必须“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造句

韬光养晦造句

7、相信假以时日,韬光养晦,川籍艺术家将再次崛起。
8、修身养性,韬光养晦,审时度势,进行战略的谋划和管理的创新将是我们企业的生存的根本。
9、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预计蛰伏数年的欧盟银行将再次掀起并购的浪潮。
10、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同时必须继续韬光养晦。

最新韬光养晦造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韬光养晦:西方对中国韬光养晦一词的翻译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韬光养晦造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韬光养晦:西方对中国韬光养晦一词的翻译 内容提示:《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刊发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楷:西方对中国韬光养晦一词翻译不准确上将的题为《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文章。以下为全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时至今日,“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日益紧密。对“韬光养晦”一词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传统战略文化的了解,维护并进一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也正是我们在公共外交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韬光养晦”的曲解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读“韬光养晦”一词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甚至曲解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译法和解读又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以此来攻击抹黑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专门引用并特别强调了邓小平同志过去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另外,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隐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潜台词无外乎:“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无庸置疑,上述这些解读完全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给我们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我在出国访问和参加国内外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时,多次就这一问题做过解释和说明。2006年,我在中国外交学会代表团赴美访问期间,与美前国务卿舒尔茨、基辛格和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等会谈时专门提出,美国政府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对“韬光养晦”的翻译是错误的,美方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

“韬光养晦”翻译偏差的原因 应该说,“韬光养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责难,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国家一些人士对华固有的政治战略偏见,以及少数反华势力顽固坚持的冷战思维,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国内对“韬光养晦”的翻译和解释存在疏漏与偏差有关。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与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的译法几乎一样。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其对应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的理解有误。从本质上说,“韬光养晦”是指行事低调、谦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一种人生美德和哲学思想,不可等同于“阴谋”“钻营”等处世伎俩。也有人错误地将“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复仇雪恨的故事,因此“韬光养晦”就被联想演绎出了所谓“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之意。这种不正确的理解和演绎,不应作为重要词语翻译的依据。二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解有误。“韬光养晦”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方针,决非一时的策略和权宜之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内涵丰富而深刻,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符合国情和世情,强调我们应保持低调,谦虚谨慎,不称霸,不搞对抗,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和平发展。中国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方针,出发点不是所谓“待机而动” “东山再起”,而恰恰是强调要抓住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已是被多年来中国的外交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不争事实。

正确翻译“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意义 可喜的是,2009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陈至立同志担任主编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辞条,其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与此相关的释义还包括:“韬”指“弓袋”,并有“掩藏”之意;“韬光”指“敛藏光彩”,比喻“掩藏声名才华”;“韬晦”指“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可见“韬光养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锋芒毕露,完全没有“掩盖企图”“等待东山再起”之意。第6版《辞海》的准确解释,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更好地开展对外交往和公共外交工作了权威依据。根据《辞海》的释义,再对“韬光养晦”进行准确翻译,将大大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与隔阂。

我还注意到,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2008年写了一本题为《后美国的世界》的书。他在论述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时也引用了“韬光养晦”,而他使用的英文译法是“hiding its light”。这一译法源自《圣经》中的一段话:“Neither do men light a candle, and put it under a bushel, but on a candlestick;and it giveth light unto all that are in the house.”(注:giveth为古体英语,与give语义相同)中文可译为“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后人将上述典故引申为谚语“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指不露锋芒。不过,用“hiding its light” 来翻译“韬光养晦”仍有一些不确切。尽管如此,这种借用西方文化中众所周知的典故或是按西方思维习惯翻译中国成语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过去,我们也曾用“keep a low profile”(意为“保持低姿态、保持低调”)翻译“韬光养晦”,但这离完全准确表达其内涵也仍有一定距离,国外人士还难于理解到原词中深邃的含义。

可以说,如何翻译“韬光养晦”这样涉及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词语,关系重大。应在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权威解释的基础上,力争运用精致的而不是粗疏的、活泼的而不是死板的、有亲和力的而不是生硬的外国语言,将其应有之义准确表达出来。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公共外交、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转载自新华网

最新韬光养晦:西方对中国韬光养晦一词的翻译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韬光养晦: 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韬光养晦:西方对中国韬光养晦一词的翻译

韬光养晦造句

韬光养晦造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韬光养晦: 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这两天,很多战友问,中国是不是还应该继续 " 韬光养晦 "?" 韬光养晦 " 的战略是不是该改一改了?但现在仍有声音认为,中国仍应坚持 " 韬光养晦 " 战略思想。笔者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但借机也就再谈谈个人看法。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被概括为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虽然,网上不少人对这一战略思想颇有微词,但在笔者看来,就当时的大环境来说,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调整,符合当时的国际大形势。海湾战争被击毁的伊拉克坦克车队1980 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的统治已岌岌可危;1991 年 1 月,中东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对武装到牙齿的伊拉克进行的军事打击犹如摧枯拉朽,凸显出超级大国的实力;同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此时,美国正在盛气凌人的势头上,连那么强大的苏联都扛不住崩溃了,刚刚经历了和平演变、实力远逊于苏联的中国岂能去当头?如果那时中国盲目当头,美国必然甩开膀子对中国下手,中国哪里还能搞经济发展?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证明,小平同志的战略是正确的,中国就是用这一战略获得安心发展的 20 来年时间,而这 20 多年时间里,中国的 GDP 增长了 30 多倍。

韬光养晦造句

韬光养晦造句
中国由一个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成了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事实胜于雄辩,今天中国的大国实力已经充分证明了当时小平同志的战略方针之正确。在执行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的战略中,中国不止一次受到美国的羞辱。1993 年的 " 银河号事件 ",1995 年至 1996 年的台海危机,1999 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 年南海撞机事件。

这些,都曾严重考验中国,但中国在战略上没有动摇,忍过去了。忍过去的结果是,中国迎来了更快速的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中国加入了 WTO 之后,中国彻底完成与西方市场的对接,中国经济在之后的十来年飞速发展,直到让美国意识到不都不 " 亚太再平衡 " 为止。911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9 · 11 事件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本来,小布什政府准备在军事上遏制中国,但 9 · 11 的爆发让其改变了主意。这个主意的改变,和中国最高层当机立断的决策也是分不开的。

9 · 11 发生后,中国最高决策层在不到 1 个小时内即做出决策,致电小布什,支持美国反恐。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中国的支持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小布什政府在全世界的支持下开始了中东反恐之路。这条路下来,美国也忘了遏制中国,中国在接下来的近 10 年时间里飞速发展,一直到美国意识到中国成了 " 心腹之患 " 为止。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的战略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自己的现实,中国在一边 " 韬光养晦 " 中一边大力发展,于是伴随着 " 韬光养晦 " 的是 " 有所作为 "," 有所作为 " 是依托于 " 韬光养晦 " 的。

韬光养晦造句
韬光养晦造句
韬光养晦造句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仑
最新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前几天收拾东西,从柜子里掉出来一摞汇款单。汇款单用曲别针别着一百多张,最上面的一张用钢笔写着“这就是成长啊!”下面签着我和一个叫Lily的女孩的名字。我坐在地上,翻着每一张汇款单,一页页的看。那是我大三第一次正式的实习,和一个叫lily的实习生一组。我们从来没有填写过汇款单,里面的很多要求我们不知道,比如数字的汉字要大写,每个字之间不能有空隙等等,越是严格,就越是紧张,然后我们写一个错一个,写了100多张才写好那么几个人。记得当时老板拿着一摞废掉的汇款单跟我们说:“保存起来,五年之后再翻出来看看,这就是你们的成长。”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真的很乖的保存下来了。那份实习我做了六个月,和Lily一起,一起中午吃便宜的午餐,一起互帮互助写每一份文案和策划,一起战战兢兢去财务部领1200块钱的工资还要看财务的脸色。那时候的我,每天要坐两小时公交车上班,再坐两小时公交车下班,那时候一天的公交费2块钱,地铁费要10块钱,不舍得地铁,只能坐公交车神游三环一大圈。Lily是外地高校的,实习期间住在当时的男友家。男友和父母住在一起,在北京胡同的平房里。她不怎么习惯平房,也不习惯对方的父母,大夏天有时候洗澡都困难,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相比我的远,她的寄人篱下更让人觉得难受,因此上班时间就是她最开心的时间了。Lily 是个很美的姑娘,大长腿,模特身材,清新的感觉跟江一燕差不多,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都没什么明确的打算,她在学GRE靠托福想去美国读研究生,我在想是留在这家公司转正还是申请一家更好的公司去实习。我清楚的记得,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但谁都不迷茫。我们每天都特别开心,傻乐傻乐的,尽管我们穷,我们也土土的,我们干活多时间长还经常被当做劳力去跑腿做杂事,但真的没人抱怨什么。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那份实习的所有时间,然后彼此离开。我去了下一家牛逼哄哄的公司继续实习,她真的考上了美国的研究生。再后来我毕业找到了梦想中的工作,Lily在美国读完研究生留在纽约工作。某次她跟我谈起她梦想中的公司要求要有“不带薪实习9个月”在前,我大呼“这哪里是实习,这分明是生存大考验啊,你这是纽约啊。”

五年后的前几天,当我翻出那一摞汇款单的时候,我拍照发给Lily,她正在银行签贷款合同,在纽约买下自己人生的第一套公寓。她问我要不要代购奶粉什么的,我大笑的问她你能给我买十年吗?是的,五年后的我们,都各自长大,过着让自己感到合适和舒服的生活。我们都是普通的女孩,我们的每一步是不是都很成功很完美,我们彼此也没有谁强谁弱,我们都在洪荒宇宙中像一颗粒子一样慢慢前行,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成长;即使迷茫,也都是青春的代价。只是,我们都觉得,每走一步,都要对得起自己。

有人问我:“我找了个工作,老板给我XXXX待遇,我觉得不公平。”“我刚毕业,月薪就2000元,你说这公司是不是骗子。”亲爱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的,这份工作值不值得你去做,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第一份社会实践卖饮料一天30元,拖半年才付款,其实也就几百块。第一份实习,两个月一共700元,还是500强公司,连纳税的起征点都不够;第一份工作,人见人羡慕的豪华公司,起薪3000元。我不是什么名校,我英语不如母语好,我没有别人那么多见识,没读过很多很多书,常年在学校里,第一次在公司门口吃过桥米线,都觉得好吃的好几年忘不了。我周围也有很多牛人,有的男生毕业就了高大奢的咨询公司和投行,连父母来北京旅游都可以用公司专车接送;有的女孩还没毕业就创业,一天能赚十几万;有的随便学学就能GRE考高分拿着奖学金去美国。但这些都不是我,他们都只是我身边最亮眼的那些光芒。我抬头看看他们,再看看自己,除了低头努力,真的说不出什么,要抱怨不出什么。抱怨社会不公?还是老板不人道?还是公司欺负我?还是投胎到了没什么钱与权的家庭?我不知道怎么去考虑自己做某个事情值不值得,我只知道以自己的背景和底子,在北京这种名校成堆,牛人成群的地方,想要得到自己梦想中的东西,就要一步步垒宝塔一样去做,一步踩着一步爬上去,才会有人愿意看见我,无论是工作与生活、还是爱情与婚姻。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前几天看完一本美国名校奋斗的书。主人公像在中国混大学一样混在美国名校里,终有一天被勒令退学。他的导师给了他一个试读的机会,他在此期间奋发图强,做出了领全美国惊艳的成绩。一瞬间,他从一个人人讥笑的失败者变成了一个在大会上全场为之鼓掌的成功人士。所有的荣誉、鲜花,以及美国最美的小妞儿都围绕着他。而他也终于明白,被要求退学的时候,他以为全世界都对他不好,导师在报复他,前女友在恶意踩踏他,可事实上,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混沌懈怠不学习,让自己掉进了人生的低谷,这世界从来不会跟你过不去,你得到的任何好与坏,都是自己作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就是这样。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_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 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韬光养晦: 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这两天,很多战友问,中国是不是还应该继续 " 韬光养晦 "?" 韬光养晦 " 的战略是不是该改一改了?但现在仍有声音认为,中国仍应坚持 " 韬光养晦 " 战略思想。笔者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但借机也就再谈谈个人看法。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被概括为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虽然,网上不少人对这一战略思想颇有微词,但在笔者看来,就当时的大环境来说,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调整,符合当时的国际大形势。

韬光养晦__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_

海湾战争被击毁的伊拉克坦克车队1980 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的统治已岌岌可危;1991 年 1 月,中东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对武装到牙齿的伊拉克进行的军事打击犹如摧枯拉朽,凸显出超级大国的实力;同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此时,美国正在盛气凌人的势头上,连那么强大的苏联都扛不住崩溃了,刚刚经历了和平演变、实力远逊于苏联的中国岂能去当头?如果那时中国盲目当头,美国必然甩开膀子对中国下手,中国哪里还能搞经济发展?

韬光养晦__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_

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证明,小平同志的战略是正确的,中国就是用这一战略获得安心发展的 20 来年时间,而这 20 多年时间里,中国的 GDP 增长了 30 多倍。中国由一个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成了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事实胜于雄辩,今天中国的大国实力已经充分证明了当时小平同志的战略方针之正确。

在执行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的战略中,中国不止一次受到美国的羞辱。1993 年的 " 银河号事件 ",1995 年至 1996 年的台海危机,1999 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 年南海撞机事件。这些,都曾严重考验中国,但中国在战略上没有动摇,忍过去了。忍过去的结果是,中国迎来了更快速的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中国加入了 WTO 之后,中国彻底完成与西方市场的对接,中国经济在之后的十来年飞速发展,直到让美国意识到不都不 " 亚太再平衡 " 为止。

韬光养晦__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_

911 恐怖袭击事实上,在此过程中,9 · 11 事件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本来,小布什政府准备在军事上遏制中国,但 9 · 11 的爆发让其改变了主意。这个主意的改变,和中国最高层当机立断的决策也是分不开的。9 · 11 发生后,中国最高决策层在不到 1 个小时内即做出决策,致电小布什,支持美国反恐。

韬光养晦__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该行动了_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中国的支持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小布什政府在全世界的支持下开始了中东反恐之路。这条路下来,美国也忘了遏制中国,中国在接下来的近 10 年时间里飞速发展,一直到美国意识到中国成了 " 心腹之患 " 为止。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的战略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自己的现实,中国在一边 " 韬光养晦 " 中一边大力发展,于是伴随着 " 韬光养晦 " 的是 " 有所作为 "," 有所作为 " 是依托于 " 韬光养晦 " 的。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