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潼关这首诗的解释和原文和赏析

zhaoqiansun 坐标: 162529 目录:/tong/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赏析: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扩展资料:

文化悠长的潼关:

早在盛唐贞观之治之际,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之雄浑壮魄;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干盛世”,一朝两帝又多次亲临潼关,分别以“天下第一城”与横额御书“第一关”对此盛赞相称。

《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

潘岳《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也。历此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谭嗣同写的《潼关》的翻译是什么?

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原文如下: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作者:这位英气勃发的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赏析: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这首诗的解释和原文和赏析

潼关古诗译文

译文 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诗如下 潼关 近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扩展资料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潼关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面对天地之悠悠,诗人感到的不是自己的渺小,而是化身山河,去拥抱自然的伟力,投身历史的洪流。

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仅14岁,正是初二学生的年纪。

少年心事当拿云,每个人都有过打马狂歌的中二青春。

然而,谭嗣同的纵笔挥洒,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1877年京师大疫,12岁的谭嗣同感染白喉,昏迷了三天三夜才苏醒。

死里逃生之后,他才得知,母亲、大哥、二姐已经在五日之内相继染病去世。

失去母亲的他随父亲谭继洵到甘肃上任,父亲的小妾对他种种虐待,还挑拨他和父亲的关系,导致“可以与子言孝,不可与父言慈”。

封建宗法制度下,弱小者的处境难以想象。

他们,甚至没有反抗的资格。

然而,谭嗣同的诗风依然明朗开阔,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力量。

他在险峻逼人的崆峒山感受到的,竟是生命的明丽。

...

潼关谭嗣同翻译

《潼关》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赏析: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从创作背景上面来说,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潼关》 [1] ,年代:清作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束:拘束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创作背景编辑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谭嗣同《潼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作品鉴赏: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

潼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

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潼关...

潼关(谭嗣同)的千古名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创作背景: 公元 1882 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 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 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赏析 公元 1882 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 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 ,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 ,傍山河,乘兴前进,任清 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 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 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 ,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 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 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 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 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 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基情和冲决封建束 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基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 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 ,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 ,也是一个民 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 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

潼关诗句

潼关吏 唐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选自《杜少陵集》)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贾 唐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选自《韩昌黎集》) 过潼关 唐 石介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蝎。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修道德。

(选自石介著《徂徕集》) 潼关 宋、元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渡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没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选自汪元量著《水云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选自张养浩著《金元散曲》) 潼关 清 顾炎武 黄河东来日西没,新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崤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选自《顾亭林诗集汇注》) 拜杨伯起墓道 清 王士祯 悠悠关内路,驱马桃林塞。

归鸟岳祠边,长河远天外。

大鸟下潼亭,落羽今犹在。

夕日荐苹蘩,愁心逐征旆。

(选自《渔洋山人精华录》) 渡河西望有感 清 王士祯 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

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

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

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选自《渔洋山人精华录》) 潼关二首 清 沈用济 (一)重关踞天险,三辅重神京。

绣岭遥尊岳,黄河曲抱城。

一夫今保障,群盗昔纵横。

星陨何年事,徒伤父老情。

(二)窥关如在井,立马一峰高。

竟失山河险,徒夸汗血劳。

沙虫迷白日,陵谷徙洪涛。

翻使黄巾笑,横行遇汝曹。

(选自《清诗别裁集》) 满庭芳·(和某人而作)潼关 清 曹贞吉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

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

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

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

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选自《清名家词》) 潼关 清 王昶 鹑首星芒照九垓,规模百二自秦开。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

日软旌旗横戍逻,云连城碟抱烽台。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

(选自《清诗选》) 潼关 清 洪亮吉 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一片日红先射关。

壮哉龙门涛,至此始一折。

惊流无风舟尚失,大鱼如龙欲迎日。

风陵津北起黑波,重舸径向中流过。

河声渐远波愈回,却控马首看全河。

君不见,哥舒拒禄山。

魏武破孟起,门开如云列千骑。

喧声动天箭洒地。

时平云气亦卷舒。

孱卒立门司启闭。

关头饭罢客亦闲。

早有太华开心颜。

(选自洪亮吉著《洪北江全集》) 望潼关 清 峻德 立马风陵望汉关,山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选自《清诗选》) 蝶恋花·登潼关城楼 张鸿绩 浊酒难浇心上事,才说登临,又触新愁起。

漠漠寒雪千万里,长河落日天垂地。

醉后栏干慵更倚,冷月楼头,谁会悲来意。

莫听乌乌桥下水,几多未老英雄泪。

(选自《清诗选》) 潼关 清 朱维鱼 虎视龙兴踞上游,洞开四扇俯神州。

西来翠叠三峰色,东去河兼八水流。

赤帝偏能降轵道,青骡底事出延秋。

唐陵汉阙俱黄土,独剩秦时月照愁。

(选自《湖海诗传》) “潼关行”示杨广文 清 魏源 久闻潼关名,今识潼关面。

此去华阳尚数程,天险谁言一当万? 雨止岳岫秋容青,风来关塞河声健。

坐觉苍茫万古心,犹逐风雪四时变。

客言:十二连环堞,古设禁沟之西北。

连山堑谷亘西南,锁断飞鸟无形迹。

灞浐惟防东寇来,汴京又杜西师出。

间道尚闻商县攻,变局纷纷罕沿袭。

守秦不守关,守关不守沟。

守沟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

我谓客言意深苦,请更为君扩胸腑。

战车变骑骑变步,山川地利皆殊古。

成皋函谷古金汤,步攻近世谁嵎虎。

书生史事空撑拄,不若浊醪战尊俎。

华山渐去骊山来,明朝更赋汤泉哀。

(选自《魏源集》) 长亭怨·由函谷至潼关作 清 江开 问谁把天根攻剖,万古行人,地中盘走。

月落听鸡,仰天如线但垂手。

谷风排触,山自作、边声吼。

令尹此为谁?识紫气、从东来否?翘首。

又潼关四扇,壁立半天雄陡。

河声岳色,聚眼底、让谁销受?且搁下,砺带山河,好明日、新丰沽酒。

笑虎视龙兴,都付阳关烟柳。

(选自江开著《浩然堂诗稿》) 出潼关渡河 清 谭嗣同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

关险山争势,途危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