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福乐智慧》的部分内容,百度百科里看一下《福乐智慧》
287.贤明的智者啊,请听我言,
让我把智慧和知识讲讲。
288.智慧好比黑夜的明灯,
知识能照亮你的心房。
289.智慧使人高升,知识使人高大,
借此二者,世人方能非同凡响。
290.如若不信,请看诺希尔旺大帝,
他用智慧的眼睛把宇宙照亮。
赞美乌鲁木齐的词
【第1句】走进新疆,喜欢的是这广袤的土地上博大的胸襟,他能包纳很多。
它没有西南的崎岖。
没有北方的粗犷,更没有江南温柔乡里的飘渺柔情。
但它却容纳了一切,改革开放后,因为西部开发,因为兵团支援来自各方的人流都涌进这片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第2句】新疆,那么熟悉的名字,我当然没去过,那里充满神秘,充满诱惑,做梦也想去看看,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去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亲口尝一尝当地的羊肉串,吃一吃新疆的哈密瓜。
新疆的省会是乌鲁木齐,也是我们开会的地点。
乌鲁木齐在维吾尔语言里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乌鲁木齐大多数是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族,哈萨克族等四十七个民族居住。
【第3句】当然说到瓜果,不能不说说新疆的秋天了。
新疆的秋天是金色的,是收获的,是到处充溢着瓜果甜香味的季节。
最著名的要算是吐鲁番的葡萄节了,从八月一直可以延续到十月,欢庆的日子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南来北往的游客将这里充塞的热闹非凡。
【第4句】如果说,江南水乡,是幅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的水彩画,那么,新疆就是一幅用粗线条勾勒出的素描画。
山,是褐色的,雪是白色的,荒野,是灰蒙蒙的,草地,是绿茵茵的,天池,是碧汪汪的,火焰山,是赫红如霞的,葡萄沟,是青翠似玉的。
它,本无须着色,简洁、明快的寥寥几笔,便能描出大致的轮廓,凸现出主题。
可偏偏,不小心、不经意地泼出的彩墨,溅在上面,恰到好处,尤如神来点睛,让这幅画,活了,活得活龙活现。
【第5句】整个葡萄沟到处悬挂着令人馋涎欲滴的葡萄,人从葡萄藤下走过,伸手就能触到葡萄,只要你的肚量大,大可一饱口福,红提子、马奶子、无核白。
品种繁多的葡萄定能让你满口飘香、流连忘返。
随意的走进当地的老乡家,依然是传统的土屋,院子里种满了葡萄树,大托盘上摆满了葡萄、哈密瓜和苹果、梨等瓜果,盘腿坐在地毯上,围着瓜果不停的品尝着、赞叹着。
【第6句】哦,新疆!为什么置身你的怀抱里时不那么在意你,只有当远离了你,或者说只有当彻底离开你的怀抱的时候,却那么在意你,日思夜想地怀恋你,想念你高高的雪山,想念你清清澈澈的河流,想念你辽阔坦荡的戈壁滩和苍茫无边的大漠,还想念那些黑头发长辫子的维吾尔族姑娘。
因而当听到有关新疆的歌曲,就想手舞足蹈;当看到有关新疆的风光山水片子,就目不转睛,心驰神往;尤其是当看到冰天雪地里,哈萨克族牧人驱赶着羊群缓缓地走着,鼻翼就发酸,眼眶里就噙满了涩涩的泪水……【第7句】新疆的景色,是粗犷的,天,那么高,地,那么广,山,那么静,水,那么秀,一切都那么不加修饰;新疆的人和事,也是粗犷的,谈吐,那么爽直风趣,风情,那么朴实无华,吃喝,那么大大咧咧,玩乐,那么随心所欲,一切都那么至情至性。
【第8句】来到吐鲁番,自然还要欣赏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火焰山。
即使在秋日,那灼灼暑气也让人不敢靠近。
远望火焰山,似一簇簇点燃的火把,喷吐着火舌,似乎要将面前的一切燃成灰烬。
来到此地的游客不免驻足远眺,若能借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近前细观那才惬意呢。
( 文章阅读网:【第9句】我来自新疆。
美丽的新疆,我爱我的家乡,美丽的新疆,我不受任何思想的熏陶,我没有任何行为的约束,我有着一颗忠实的心,忠实于我的家乡,我更爱那里的人们,他们有着一颗好客的心,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无论你来自哪里,他们都会很欢迎你们,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
【第10句】新疆,是一块阳光宝地,祖国西北这片浑厚的土地上,充满了无数神话传说,这方土地辽远广阔,承载着无尽的沧桑,新疆,额尔齐斯河面上倒映着文明的星火,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犹如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亿万年的脉搏,源远流长,新疆,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昆仑黄土文明,香妃的美名犹如雪莲花四海飘香,阿凡提的毛驴,从小就在想象天堂。
【第11句】美丽新疆,古老的传说,灿烂的文化。
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166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200万名各族儿女,践行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新突破,天山南北大建设。
新疆精神金灿灿,新疆效率创奇迹,扬帆起航奔小康。
【第12句】站在戈壁,放眼望去,不见飞鸟走兽,不见金戈铁马,不见商贾骆队,一切都是沉寂寂的,凉朔朔的,宽阔无边的苍凉,遥遥无期的思念,苦不堪言的伤感,深不见底的孤独,都紧锁进这群山之间的孤城之中。
景,是空空的旷,物,是凄凄的冷,人,是淡淡的愁,情,是浓浓的烈,意,是真真的切。
我在感受古诗的韵味中,品味了戌征的苦楚。
【第13句】新疆,穿越历史,开启智慧之窗,丝绸之路,贯穿着亚欧商贸文明长廊,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新疆,辽阔的边疆装满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希望,天山如同大地的印章,见证着这方土地富强,我崇敬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连绵的脊梁,巴郎坚强的性格挺拔起天山的气魄。
【第14句】他们说此刻新疆最美的地方在伊犁。
我的心也已飞向了赛里木湖和喀拉峻大草原,后者据说在驴友中被评为不...
赞美新疆的语句
走进新疆,喜欢的是这广袤的土地上博大的胸襟,他能包纳很多。
它没有西南的崎岖。
没有北方的粗犷,更没有江南温柔乡里的飘渺柔情。
但它却容纳了一切,改革开放后,因为西部开发,因为兵团支援来自各方的人流都涌进这片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 新疆,那么熟悉的名字,我当然没去过,那里充满神秘,充满诱惑,做梦也想去看看,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去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亲口尝一尝当地的羊肉串,吃一吃新疆的哈密瓜。
新疆的省会是乌鲁木齐,也是我们开会的地点。
乌鲁木齐在维吾尔语言里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乌鲁木齐大多数是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族,哈萨克族等四十七个民族居住。
当然说到瓜果,不能不说说新疆的秋天了。
新疆的秋天是金色的,是收获的,是到处充溢着瓜果甜香味的季节。
最著名的要算是吐鲁番的葡萄节了,从八月一直可以延续到十月,欢庆的日子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南来北往的游客将这里充塞的热闹非凡。
新疆的自然风景与悠久的西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著名的楼兰高昌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王国都城,众多的石窟,千佛洞更是闪耀着古西域文化的光华。
原始社会大量的岩刻以及众多的古代墓葬都是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
丰富的历史文物给新疆的自然风景又增添了深层次的内涵和奇异的色彩。
胡杨遍布天山南北:南疆有且末胡杨林、若羌胡杨林、和田胡杨林、阿拉儿胡杨林、沙雅胡杨林、尉犁胡杨林;北疆有艾比湖胡杨林、乌尔禾胡杨林、小拐胡杨林等。
众多佳丽,唯有木垒胡杨林以千姿百态及原始风貌闻名世界,原因是这里的胡杨造型奇特,傲立旷野,富于神韵。
...
关于赞美新疆的诗词有哪些?
1.《赞新疆》戈壁驮铃传几世,绿洲湖水润平郊。
天山牧场牛羊盛,塞外胡杨品貌皎。
美味葡萄种类绚,丰饶煤气造福高。
马儿嬉戏天湖水,手鼓丝弦伴酒肴。
2.《新疆行》草长江南遍地春,冰封天山雪万层。
神鹰冲破九重天,云海无水舟自行。
3.《天山云意 》万里晴空无际蓝, 倏忽飘来絮一团。
悠悠冉冉似牧歌,缥缥缈缈如梦幻。
堆峦叠嶂峰奇绝,银装素裹玉镶嵌。
天山天上有天山,山中所居必是仙。
4.《尼勒克丛林野趣》悠悠野情忒惬意,茫茫林木高复低。
突然脚下窜惊兔,随时头顶飞野鸡。
临塘俯察鱼戏水,拨草遥看鹿饮溪。
兽迹斑驳路难寻,举步时常藤绕膝。
5.《和珍新疆行(一)》浩瀚无边西域长,黄沙滚滚漫天扬。
当年加木抛尸骨,今日凄风号广疆。
李白岑参诗迹在,张骞三藏步尘香。
胡杨刚劲驼铃响,传过天山忆左棠。
6.《和珍新疆行(二)》茫茫沙海浩无边,偶见胡杨立海间。
势若将军挺傲骨,力张劲臂举苍天。
震惊早晚热趋冷,日啖西瓜夜盖棉。
穿越黄沙不畏苦,巾帼豪气胜儿男。
赞美新疆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新疆的诗词有: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6、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塞上》——柳开7、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军城早秋》——严武新疆 [xīn jiāng]由来:1、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
2、清军入关以前,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
入关后,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
但在个别地区,它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
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6] 。
3、新疆这个名称,有另外一层意思。
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
4、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
从口头传统上已经成为特指西域地区名词“新疆”一词正式成为特指中国西域地区的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5、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4个地、州、市,90个县(市),其中34个为边境县(市)。
维吾尔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饮食习惯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饮食习惯,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
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拉面、混沌等。
馕是在馕坑里烤制的象饼一样的食品,晾干后一、二个月也不坏,通常早餐、待客、送礼和出远门时作为干粮。
抓饭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焖制的一种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饭食。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
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单。
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
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传统节日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
和田维吾尔族人的节日与整个新疆维吾尔族节日是一致的,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巴拉艾提节。
这几个节日的起源和宗教密切相联,长期以来,已成为民族传统节日。
因此,和田维吾尔族过节具有伊斯兰教节日的共同特点,同时显示了和田地方的鲜明特点。
肉孜节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节日。
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
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尔德?菲图尔”即大节日。
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或“大尔德”节。
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
“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
也有人认为肉孜系白昼、白天之意。
因白天要斋戒。
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
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
回历9月称之为“莱麦丹月”通称“斋月”。
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
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说:“斋戒一半是忍耐。
”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不论男女,在斋月的白天,即从天破晓至日落,不吃饭,不喝水。
夫妻间禁止房事,抽烟的人要戒烟。
还要求人们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封斋的一个月中,每天天亮前,清真寺有人敲起“纳格尔”鼓,招呼人们吃封斋饭,此后开始斋戒。
直到回历9月29或9月30日,由有声望、有学识的阿匐于傍晚时,望夜空,若能望到新月,第二天便为肉孜节,可开斋。
回历属于太阴历,以月亮周而复始为一个月,没有润月,这样与公历一年相差11天,所以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肉孜节。
每33年循环一次。
有人说能过两个相同的肉孜节就算高寿(即66岁)如同汉族的年过花甲。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
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
传说“...
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点个赞吧QAQ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饮食习惯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饮食习惯,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
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拉面、混沌等。
馕是在馕坑里烤制的象饼一样的食品,晾干后一、二个月也不坏,通常早餐、待客、送礼和出远门时作为干粮。
抓饭是用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焖制的一种主食,是新疆特有的饭食。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
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单。
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
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传统节日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
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
传说“先知”伊不拉音梦见“安拉”(真主),“安拉”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给神,当伊不拉音忠实地执行“安拉”命令的时候,“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他的儿子。
从此,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尔邦节。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宰羊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
每年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过肉孜节前,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
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
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
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
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
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 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维吾尔传统音乐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
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
如果说“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是古代维吾尔音乐的典范,那么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卡姆则是今日得艺术瑰宝。
维吾尔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
“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
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
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刀郎艺术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
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
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
和田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和田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
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
屋内砌土炕,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
住房多成方形院落。
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
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
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
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以示问候。
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
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
“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
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
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
在农村、乡镇,每逢节日、婚礼、欢送宾客等喜庆场合,都要唱歌跳
新疆维吾尔族人常说的祝福语有哪些?
. 祝你节日快乐。
1、维吾尔族总人口为8399393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维吾尔族人口8345622人,占全国维吾尔族总人口的99.4%。
2、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
3、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
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此外,在我国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绳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4、维吾尔族朋友之间不拘形迹的言语中,骂人话(尤其是下流话)如次频繁地用于温柔和赞美的含义,一般维语差一点的人是听不明白的。
5、民族之间真正的理解是在于文化的理解,民俗的理解,各民族了解了彼此的文化,生活就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
...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区别是什么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区别就是,生活方式不同,语言上虽有些相似之处,但也不是所有的词都一样。
维吾尔族主要是生活在新疆天山南部的南疆,多以农耕业为生。
而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北部的北疆(当然,大体生活在),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应该都是突厥后裔,而且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节日大概是一样的。
但历史却也各不相同。
民族教育和性格更不一样。
生活环境也是,一个民族在南疆,而另一个在北疆的绿洲...
新疆民族文化的资料
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历史性的宝贵贡献。
鉴于新疆的自然、历史、社会等诸种因素,新疆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表现特征和发展面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多宗教信仰地区,古丝绸之路的开通等使新疆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融合等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文化深受祖国内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丰富的内涵,同时,新疆文化又对祖国内地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新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科学、艺术价值珍贵。
新世纪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丝绸之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贯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
新疆广大各族文化工作者,正以饱满的基情和昂扬的斗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大力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并实施21世纪中、长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强区,为新疆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等十二个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发展经济生活和宗教信仰。
因此、他们的文学艺术也各具自己的特色、在我国万紫千红的文化大花园里、它们是异彩分呈的重要一角。
史诗《玛纳斯》 史诗《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溶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相传《玛纳斯》的创作并非来自诗人的灵感,而是来自神授,演唱玛纳斯的歌手往往在一梦醒来后突然间获得背诵百万行史诗的能力 ,这点常常不为人所信,酷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人民却深信不疑。
《玛纳斯》在开篇唱道:“……为了人们的心情愉快,我给大家演英雄,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演唱怎么能行?……大地经过了多少变迁,戈壁沙漠变成了林海,绿色的原野变成了荒滩,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流传。
” 至今,柯尔克孜人中仍在传说着玛纳斯英雄没有死去,依然活在人间,可见史诗影响之深远。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为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
《玛纳斯》这部史诗叙述了他一家八代,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
史诗共分八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
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部史诗长达21万多,共2000万字。
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
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
他们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人的诗歌是哈萨克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
阿肯则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婚丧嫁娶、宗教典礼、生活习俗等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传统演唱。
这些诗歌对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同时,它又是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草原上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婚嫁礼仪都要举行隆重的阿肯弹唱,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阿肯弹唱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旅游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回族花儿 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
后传入昌吉,经二百余年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一定格律,一般为4句一节,偶可押韵。
昌吉一带流行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旧时花儿多在民间传唱,内容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
建国后受到重视,被搬上舞台,内容也更为丰富,除赞美爱情的外,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