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我国古代诗歌的流派

205 坐标: 157025 目录:/wo/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词家虽多,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现实主义派流。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作者。而南北朝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陆游,则可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此外,如东汉的蔡谈、王粟、陈琳,中唐的元结、柳宗元、元模、张籍、王建、李绅,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南宋的范成大、杨万里,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高启。于谦,清代的顾炎武、吴伟业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着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着在深刻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2)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浪漫主义诗篇的无名作者。之后,便是我国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他早在战国时代就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峰。在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曹植、左思、郭珍、鲍照等浪漫主义诗人。唐代的李白,可称浪漫主义大师,他继屈原之后,又掀起了一个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除他之外,唐代还有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李贺等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宋代词坛上的苏拭和辛弃疾,是浪漫主义词家的杰出代表。清代的龚自珍,是古代最后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一流派的共同特点是:洋溢着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能以丰富的想象构成美妙的虚幻境界;常使用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比拟;充斥着绚丽奇妙的语言。

有一定影响的诗派:

(1)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有关他的作品前文已有介绍,这 里不再赘述。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刘栅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2)三曹。指的是汉魏期间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曹操的诗多取材于动乱的现实,名篇有《茬露行》、《蒿里行》、《苦寒行》人短歌行》人龟虽寿》人观沧海》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质朴的形式披露作者的胸襟,“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形成了独特风格。曹丕的诗多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归,格调细腻委婉,语言浅显清丽,其中以七言诗《燕歌行》最为出色。曹植的诗充满追求和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特色。三曹,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不过,其中成就较多的是曹操和曹植,所谓的“建安风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诗篇体现的。

(3)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陈琳、王桨、徐斡、阮璃、应踢和刘侦。其中,除孔融是曹操的政敌,后为曹操所杀外,其余六人都与三曹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体现了进取的精神。王集是“七子之冠冕”,艺术上比较成熟,名篇有《七哀诗》人登楼赋》。

(4)竹林七贤。是指魏晋间的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载: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的诗歌以阮籍的《咏怀》和稽康的《幽愤诗》较有名,体现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5)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是指西晋诗人张载和其弟张协、张亢;二陆 是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和其弟陆云;两潘是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一左是指西晋诗人左思。他们的诗歌偏重技巧,讲究词藻,被称为“太康体”。钟蝶的《诗品》中,有“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之说,表明了他们当时的影响。其中,左思的成就较高,名篇是《咏史》八首。

(6)颜谢。是指南朝宋元嘉年间的诗人颜延之与谢灵运。他们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注重词藻雕饰,被称为“元嘉体”。其中,谢灵运的成就较高,开创了“山水诗派”。他的《登池上楼》、《岁暮》、《人彭蠢湖日》等篇章,都有着千古传诵的佳句。

(7)竟陵八友。是指南朝齐代竟陵王肖子良门下的八个文学家:肖衍、沈约、谢恍、王融。肖课、范云、任时、陆捶。他们写诗注重声律,形成了“永明体”,其中,沈约、谢恍成就较高。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

(8)宫体诗派。是指南朝梁简文帝肖纲为首的一个诗派。《梁书·简文帝本纪》载:肖纲“雅好题诗。……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日宫体”。宫体派的诗歌,多表现闺情,内容淫靡,形式绔丽。

(9)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开始改变齐、梁的缔靡风气,题材比较广泛,初具雄伟气势。杜甫在《戏为六绝句》第二首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斥责了那些“轻薄为文”却耻笑:,四;杰”的人,肯定了“四杰”在诗歌上的成就。

(10)王孟。是指盛唐诗人王维和盂浩然。他们都多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又都具有新颖清幽,生动形象的特色。人们把王、孟和储光羡、裴迪等人合称为“田 园诗派”。

(11)高岑。是指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他们都以写边塞诗见长,又有着相近的艺术风格。名篇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人们把高岑和王昌龄、李颀等人合称为“边塞诗派”。

(12)李杜。是指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并称,不是由于风格相同,而是因为各自的成就可以相提并论。关于他们的作品及成就前文已作专门介绍。

(13)韦刘。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韦应物和刘长卿。他们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被看作“山水诗派”。

(14)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大历年间的十大诗人。据《新唐书·文艺,卢纶传》载:“纶与吉中孚、韩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他书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们都依附权贵,诗作多为饮宴点缀和送别应酬。但也有一些较好的诗,如卢纶的《塞下曲》等。

作者:鹿幽儿 回复日期:2007-2-10 22:18:17

(15)韩孟。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韩愈和孟郊。他们的诗虽风格不一,但都在形式上刻意求奇,形成一种险怪的诗风。他们还主张以文为诗,议论人诗,使诗有散文化的倾向。不过,他们在扭转大历以来的平庸文风上起了一作用,也写出一些好诗。与韩、孟风格相近的,还有贾岛、卢纶等。

(16)新乐府诗派。是指唐代中期由诗人白居易、元滇发起的“新乐府运动”的参国者,主要有张籍、王建、李绅、唐衙、刘猛、李余等。有关“新乐府运动”前文已有专门介绍。

(17)小李杜。是指唐未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与李杜无共同之外,故称其为“小李杜”以示区别。他们的诗多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特色十分鲜明。名篇有:李商隐的《无题》诗,杜牧的《江南春》、《赤壁》、《泊秦淮》、《山行》等。

(18)西昆体诗集。是北宋初期的一个形式主义诗派,主要成员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刻意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他们曾相互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19)三苏。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询和其子苏轼、苏辙。询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他们在诗歌上都有一定成就。其中以苏轼为最。

(20)江西诗派。是由北宋诗人黄庭坚创立的一个形式主义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出了这一诗派黄庭坚、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个成员。他们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造成模仿、抄袭,影响很坏。

(21)江湖诗派。是南宋未年一个诗派,由陈起刊行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等诗集收入了一百零九人的诗,其中以戴复古、刘克庄、刘过的诗较好。这些诗人大多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各人作品的风格和成就并不一致。

(22)前七子和后七子。是时代的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前七子”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问的李梦阳、何景明、徐侦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指明代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前七子”首先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张摹拟。,‘后七子”步其后尘,气势更盛,从而,掀起一股拟古的风气,虽起了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3)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并称“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首,因他们是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氏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抒写,“性灵”,充分表现个性,突破清规戒律,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他们的作品多局限于自然景色和日常琐事,社会意义不大。

(24)竟陵派。也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故名。他们的基本主张与公安派相同,但又认为公安派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用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矫正,结果反而流于艰涩、怪僻。

(25)几社。是明末的一个文学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戏彝、徐革远、何刚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前后七子的影响,作品有揭露时弊的特色。其中,陈子龙的诗成就较高,有“明诗殿军”之誉。

(26)神韵说诗派。清代康熙年间,王士侦吸取唐人司空图和宋人严羽的理论,提出“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元迹可求”,并以王维、孟浩然的诗为样板。这种理论导致诗歌创作一味追求迷离、超脱的境界,多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生活琐事。不过,神韵说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探索,也有可取之处。

(27)格调说诗派。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继前后七子之后,再次提出“格调说”,强调“温柔敦厚”,“讲求格律”,起了束缚诗歌创作的消极作用。这一派诗人虽也主张“言之有物”,但其内容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28)性灵说诗派。清代乾隆年间,袁枚吸取明代“三袁”的理论,提出与格调说相对立的‘“性灵说”。主张作品应直抒性情,辞贵自然,有所独创,认为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加上这一诗派的袁枚、赵翼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诗,所以实际影响比同时代的“格调说”稍大。但他们的诗多抒发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没有多少社会意义。

作者:徐破阵 回复日期:2007-2-10 23:05:02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articleword/1/1167.shtml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派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

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

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

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

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

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

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

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

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

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

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

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

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

(少数词属于婉约派) 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有: 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

秦观《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还有李煜、晏殊、欧阳修、周邦彦等。

桐城派的诗人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还有曾国藩

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人中,哪些人能分别代表诗,词,文(要说明具体...

田园诗派──东晋诗人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唐代诗人高适、岑参、李颀 江西诗派──宋代黄庭坚、杨万里 豪放派──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岳飞 婉约派──宋代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欧阳修、晏殊、张先、贺铸、周邦彦 雅正派──宋代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 闲逸派──宋代词人僧仲殊、朱敦儒、黄裳、周紫芝 唐宋派──明代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竟陵派──明代后期钟惺、潭元春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

康熙时方苞开创。

阳湖派──清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

同光体──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诗派。

代表作家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团体。

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

竹林七贤──(魏晋)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玲 八大骈文家──(清代)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曾燠、洪亮吉、孔广森、 孔星衍 香山九老──(唐代)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 如满 明代十才子──(明代)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邻、陈沂、 郑善夫、康海、王九思 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