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共有多少首
展开全部 已有记载的诗词著作有:先秦诗:511 卷诗词全唐诗:1012 卷诗词全宋诗:7007 卷诗词全宋词:1361 卷诗词金元词:284 卷诗词全元曲:377 卷诗词元诗集:15 卷诗词明诗词:96 卷诗词清诗汇:201 卷诗词诗词鉴赏:561 卷诗词合起来总数大于30万首...
中国的古诗词一共有多少首
先秦诗:511 卷诗词全唐诗:1012 卷诗词全宋诗:7007 卷诗词全宋词:1361 卷诗词金元词:284 卷诗词全元曲:377 卷诗词元诗集:15 卷诗词明诗词:96 卷诗词清诗汇:201 卷诗词诗词鉴赏:561 卷诗词合起来总数大于30万首未记载的诗词无法计算…
诗经名句先秦诗词朗读
孔子编的《诗经》和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作品的《楚辞》《诗经》、《楚辞》奠定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
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
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 305 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500 多年间的作品。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
其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代表了周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今本《诗经》从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畿的音乐;大雅、小雅,则是不同贵族的音乐。
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为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
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
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当时,《诗经》的传本主要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成为后世文学的垂范。
《诗经》又叫《诗三百》,先秦时称《诗》,还有没有其他名字?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采薇全部诗词
采薇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薇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诗词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
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
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
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
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
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
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
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
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
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有...
展开全部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
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
乐府可以合着声唱。
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
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诗在唐代到达顶峰,所以说唐诗。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可以配着曲子唱,所以有词牌。
又名长短句,顾名思义,与诗不同,句子有长短。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罗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