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仙游龙华寺诗词

zhujian 坐标: 15738 目录:/xian/

想知道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有什么诗词

仙游置县于盛唐,其中擅长写诗的,首推赖店郑良士。据史载,郑良士累举不第。昭宗时,自表献诗五百余篇,敕授补阙,官阶八品。通过努力,后来竟升至州剌史(四品),算得上能干之士。他的《白岩集》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录,另有三首诗被《全唐诗》收录。其中《游九鲤湖》较为著名,原诗是: 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岚林霭共溟蒙。九溪瀑影飞花外,万树春声细雨中。

覆石云闲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空。我来不乞邯郸梦,取醉聊乖郑圃风。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郑良士悠然度世,放情山水的情怀。再联系到晚唐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情况,自然会使郑良士的诗风一以贯之。有心人可以去翻阅一下郑良士的诗,基本上是寄情山水,歌颂河山之作,这似乎有悖于郑良士汲汲于富贵的行为,但它真实地反应出郑良士的情操,人生何必不悠然。 随后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不安,怎奈宋太祖矫枉过正,为了规避藩镇割据的悲剧,一味重文轻武,结果弱宋格局由此奠定。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生活的镜子。既然两宋格局有别于李唐,文艺风气随即改观。虽然宋朝也有诗,但“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引自《诗词散论宋诗》)这从蔡襄与郑良士同题诗作的对比中,就可见一斑了。蔡襄是这样写《游九鲤湖》的,原文如下: 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

同样是游九鲤,郑良士重情辞与蔡襄尚气骨,这就是时代背景的杰作了。历史上,有许多后人伪托之作,不乏精美,但难免流露出所处时代的气息,无不被高人一眼洞穿。事实上,在诗作方面,宋诗很难望唐诗之项背,至于明清诗作更是等而下之。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十分有见地的。 其实蔡襄最著名的诗,不是《游九鲤湖》,而是《四贤一不肖诗》,总共五首。该组诗一出,在当时影响很大。

《仁宗政要录》里记载:“其诗播于都下,士人争传写之,鬻书者市之,颇获厚利。契丹使至,密市以还。

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龙华寺诗词
后张中庸使北,幽州馆舍中,有写襄所作诗并欧阳修书于壁者。”(转引自《蔡襄集》附录)无须讳言,本诗是以其气骨取胜,而不在于情辞。当时蔡襄还很年青,官阶不高,但刚正无私,直率谠言,比较难得,这也是仙游年青人固有的品性。像后来的蔡京,以老迈之躯,四度拜相,终获六贼之首的恶名,大抵是官场浸太久,即少本色。

要知道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后,很快被贬。有道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蔡京安肯重蹈覆辙? 由于蔡襄的诗歌多数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清遒粹美的风格特征,他开启了闽中宋调,以致宋代仙游的词风多步其后尘。这从蔡伸和王迈身上,就可以出端倪了。勿庸置疑,蔡伸是蔡襄之孙,家学渊源,难免受其影响。蔡伸号友古居士,官至左中大夫,著有《友古居士词》,存有175首,被《全宋词》收录。

有研究称:其词铺叙详赡,语言精炼。词风早似柳永,后似苏轼。北宋破国后,词风悲凉凄切深沉。且看他的《柳梢青》: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这首小令是蔡伸抒发惜花伤春之情,暗藏身世抑郁之叹,但在结尾又说是自己“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欲说还休姿态,跃然纸上。

综观两宋时期的仙游,北宋还是比较欢快的,南宋之后,国步维艰,何况仙游呢。 正因为南宋国步维艰,才使得仙游年青人更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于是有了南宋“敕赐狂生”——王迈。王迈,字实之,号癯轩居士,能诗属文,诗风泼辣尖锐,所作的《癯轩集》27卷本被《四库全书》收录。他的《飞云楼》比较出名,原诗是: 亭前一望水东流,更有雄楼在上头。

燕子飞来春漠漠,鸱夷仙去水悠悠。 神交故国三千里,目断中原四百州。日暮片云栖古树,昔人留与后人愁。本诗怀古伤今的情绪令人唏嘘不已。怎奈南宋诸君皆是器小之辈,难与兴业。因此,王迈便纵有一腔热血,也无可奈何,顶多就保持本色,这便有了“狂生”之名。请看他的《沁园春》: 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便前头更有,合当做底,何妨且恁,猛省归来。

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龙华寺诗词
甲第新成,开尊行乐,脆管繁弦十二钗。回头笑,这狂生无用,削尽官阶。 狂生真个狂哉。泼性气年来全未灰。有龙鳞凤翼,不能攀附,牛衣渔具,早已安排。烂煮园蔬,熟煨山芋,白发苍颜穷秀才。官休做,莫狂无处著,送去琼崖。 事实上,一两首诗词并不能囊括一个人的写作风格,而三四个人的杰作也代表不了仙游人的精神风貌,但唐宋已经远去,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探唐宋时期的仙游人了。

从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人物的诗词来看,仙游年青人还是比较梗直有冲劲,但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仙游人一旦深有体会之后,就会圆融而染山林逸气,这便是仙游人智力玲珑的深层原因。当然,也有极个别例外的,像王迈一生轻狂,始终保持本色;而蔡京迷失了自我,败坏自己的名声,还累及仙游人的清誉。幸好蔡京还能悔悟,难怪仙游人最终还是包容了他。试看蔡京的绝命词——《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

如今流落向天涯。

同题仙游观古诗的意思

原文同题仙游观① 韩翃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②。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③。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④。注释

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龙华寺诗词
[注释] ①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②五城楼:黄帝筑五城十二楼。此喻指仙游观。 ③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④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神话中昼夜长明的神仙之地。这是一首游览题咏的诗。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仙游观内外远近景物。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诗的最后两句写作者游览道观的感想:何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人世间本来就有这样的仙境!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我需要一份介绍龙华寺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上海市南部龙华西路上的龙华寺。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古刹。龙华寺是三国吴赤乌五年也就是公元242年建造的。龙华寺的创始人是康居国的僧人康会。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他从交趾(现在的越南北部)来到建业(现在的南京市)。康会为了宏扬佛法,并通过烧香祈祷,得到了十三颗佛祖舍利,吴王大喜,下令营造了十三做宝塔,龙华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龙华寺也在不断的变迁。据张清宸的《龙华志》考证:在唐垂拱三年的时候,皇帝曾赐给龙华寺五千贯钱用于修建圆通宝殿等殿堂,这是龙华寺有殿堂的开始。到了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忠懿王 “重建”龙华寺,在宋英宗治平三年,由于龙华寺规模有所扩大,佛事繁荣,皇帝赐额“空相寺”明代龙华寺得到全面修复,成为上海第一名刹。至明嘉靖三十二年明世宗敕赐“万寿慈华禅寺”匾额,从此龙华寺有称“万寿华禅寺”。但不久倭寇进入,龙华寺再度遭到破坏。明万历年间,明神宗又敕赐“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匾额给龙华寺,从此龙华寺又得名“大兴国万寿慈华寺禅寺”。晚清以降,复称“龙华”古名。

历史上龙华寺先后传承律宗、天台宗、禅宗、固有龙华律寺、龙华讲寺、龙华禅寺等寺名。1983年,根据龙华寺为主供弥勒佛的道场,故明确龙华寺为净土宗寺院。 现在的龙华寺里有弥勒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金楼。中轴两册有钟楼和鼓楼、两厢和偏殿,庄严幽深,基本保持了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还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进去,到了里面我会为大家更详细的介绍的。

龙华寺位于龙华路2853号,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 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

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40.
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龙华寺诗词
仙游龙华寺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