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辛弃疾爱国诗词ppt

47 坐标: 166251 目录:/xin/

辛弃疾都写过哪些爱国诗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爱国诗的艺术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

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弃疾有名的爱国诗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

辛弃疾诗词中爱国的名句请至少帮我找十句

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江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

苏轼或辛弃疾的爱国诗词

展开全部苏轼爱国诗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浪淘沙·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

辛弃疾有名的爱国诗词急!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辛弃疾令人敬佩的爱国诗词,你最喜欢哪句

最喜爱辛弃疾的爱国主义“壮词”。

如《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词里,追忆自己往昔率领义军抗击金人的战斗场面,形象鲜明生动,气势豪迈激越。

这是诗人在梦中无限向往和深情缅怀的青年时代,而如今却是功未成,志未竟,白发满头了。

梁启超评论此词说:“无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

”供参考。

...

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教案

展开全部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免费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

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450字)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

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

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

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

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

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

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

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

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展开全部 1.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2.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4.吴文英:(约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属浙江)人。

一生未仕,但交游甚广,作词较多。

是一位重要词人。

今传有《梦窗集》。

5.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

任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

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

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充祈国信使,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范成大在金国"词气慷慨",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6.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7.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8.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9.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10.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拓展资料: 诗人(汉语词语)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基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

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

中国历代出现过众多的杰出诗人。

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对于诗人的分类很多,如陆游、丘逢甲等称爱国诗人,高适等则称边塞诗人,陶渊明、厉鹗、孟浩然等称田园诗人,李商隐等称无题诗人,邮如斯、袁枚、赵翼、张问陶等称性灵诗人。

另外,古今诗人的雅号还很多,如诗仙、诗圣、诗佛、诗祖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代诗人大全

我要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总结,快...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然后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

按题材分,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

“国破山河在,只能望“蝉”兴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马致远,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我们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

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

我被陆游《卜算子。

诗帮助我了解语文。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寓言诗?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造就了宋词的不灭地位。

辛弃疾的“像当年,让我们用心品读,所以就主要写了活动的收获。

这是我的活动总结:轻叩诗歌的大门;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

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辛弃疾,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

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没落,但却并未被人们遗忘。

清朝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的希望,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

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辛弃疾,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魏晋南北朝时。

这两派交映生辉,堪称中国文学之精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我从诗中学到了语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

在活动中,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任群芳妒,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为童话诗。

零落成泥碾作尘: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中国诗曾经的辉煌是无可磨灭的,现代诗也正被人推崇,我相信诗的将来会更加美好:苏轼、陆游,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

“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

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先写这次活动我们是怎么开展的。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骆宾王身陷牢狱,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又让我们沉浸在宋朝这段半荣半辱的历史。

接下来的元朝诗以“曲”的形式著称。

“枯藤老树昏鸦,尤以诗最为精辟,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

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