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形容“等待很久却被辜负”的古诗句有哪些?

Abby 坐标: 158821 目录:/xing/

1.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先秦 《诗经·王风·采葛》  

2.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唐代 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3.         相思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朝 李商隐《七律无题二首。其二》  

4.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宋代 司马光 《西江月》  

5.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代 晏殊《玉楼春·春恨》   

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长恨歌》

7.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北宋 张先《千秋岁》  

8.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代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9.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 张籍 《秋思》  

10.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代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代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相思》  

13.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4.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代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5.     寒剑默听奔雷,长独守空壕。——叶迷《十里红妆》

参考资料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33337

形容离乡很久才回家的诗词

《赠卫八处士》 作者: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喜见外弟又言别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鹧鸪天 》作者·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春夜喜雨》(这是大旱盼雨的诗)作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形容“等待很久却被辜负”的古诗句有哪些?

比喻我在等你,可你却不知道的诗词,有哪些?越多越好,有才的可...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形容分开很久而有一天巧然相遇的诗词

成语的释义包含“盼望”的天天成语查询结果:延颈鹤望【释义】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

比喻盼望心切。

...成语的释义包含“分开”的天天成语查询结果:桥归桥,路归路【释义】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希望这些满足你的需求

比喻很想念对方却不能相见的诗词有哪些?

1、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元代: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3、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宋代: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5、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比喻春华秋实的诗词

“春华秋实”有两种意思:一,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华”同“花”。

春天开花,秋天结实。

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二,比喻文采与德行。

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相反,若“习近不肖,礼贤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

这棵石榴树,今年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比喻好久没见,若干年后又相逢的成语/熟语/诗句等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流水、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於死亡的焦虑、懮伤。

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杜鹃、鸿雁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人彩。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

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http://edu.big5.northeast.cn/system/2006/07/03/050452675.shtml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

《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由此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