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
【作者】: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基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咏史》
【内容】:
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继绍:继承。
新室: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称帝之后,定国号为新。
赘疣:皮肤上生出的多余的肉结,形容累赘无用之物,应予除掉。
嵇中散:即三国时魏人嵇康。
薄:鄙薄,瞧不起。
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皆以征战得国。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那两首古诗最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胜景的诗,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求两首古诗
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青旗:卖酒的招牌。
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荠菜:春天开白花的一种野菜。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寻两首经典的古诗,带赏析的
【年代】:唐 【作者】: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基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咏史》 【内容】: 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求两首古诗,有诗意,要短,20分!
春中田园作作者:王维 体载:五律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求两首古诗的意思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鸟鸣涧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
选两首古诗赏析,每首至少100字
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写意的艺术手段,写出泰山之雄伟,壮阔;此句乃近望所闻,接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下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一次说明了泰山的壮丽以及撼人的力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乃近望所闻,上举挟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强烈的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世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割”字运用的尤为巧妙,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是人捉住景物的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泰山的雄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衬托出泰山的壮丽,突出泰山撼人的力量;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以及诗人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把自然界的有生机与国相对比;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此时山河在却更显得悲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和鸟原是美好事物,而作者此时感时伤怀,加上就别亲人之苦,随面对美好事物也仍然高兴不起来,更加加深里是人的愁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消息隔绝已久,久盼音信不至;上句说明长时间的战争,一是人民厌倦,有一点抱怨;下句说明了多家乡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为自己渐渐老去而悲哀,为自己不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而自责,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字里行间,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希望对你有帮助~~(*^__^*)
两首古诗的对比
1)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重光 相见欢 之愁 是被锁深院者 思念远离之人事而起 其意当联系词者之心境来解重光 本一国之君 而沦为阶下囚 处处受制 不得自由 悲之甚矣然为保身故 又不能将心曲完全表露纸上 只好隐约借思妇之语 道出心中悲忧 实无可奈何之举也此愁颇为沉痛曲折 宛如词中所云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 别味 非当事者 无可感同身受也***范文正公 苏幕遮 之愁 则饱含 悲怆苍凉意 词之上片婉转描摹丽景秀色 仅在 >透出点点惆怅而下片则直抒胸臆 述思乡之情切 >可谓至情至性之语此相思 绝非世俗小儿女间之男女俗情 而是一种家国不能两顾之悲怆文正公 一生忧国忧民 岳阳楼记 道出其高志 >但这并不表明 文正公 忘家不思 大丈夫处世 忠孝不能两全 必有得失然将私爱化为博大之爱 则必非圣贤 无以为之也圣人非无情 而是至情者也 由是词可证之不虚矣
两首古诗+意思
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的意思.....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的意思.....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两首古诗,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的古诗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明·文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4、《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杂诗》东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题旅店》清·王九龄晓觉芳檐片月低,依稀乡国梦中迷。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8、《一剪梅》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9、《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送隐者一绝》唐·杜牧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白鹿洞二首》唐·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13、《咏月》无名氏昨夜圆非今夜圆,一年十二度圆月。
能得几多时少年,却疑圆处减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