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读书摘记《唐宋词十七讲》
[爱心]201804112100【读书摘记】
第三讲 韦庄 之一 信阳市五中卢春梅 ——摘自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 下面我们要讲韦庄的词了。 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词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温庭筠的词是比较客观地的,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说这个女子“藕丝秋色浅,人生参差剪”,这个女子是悲哀,是欢喜,是相思,是怀念,他说了吗?没有说呀!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首,“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只是一幅图画,没有强烈的、鲜明的、主观的感情的叙述和说明,这正是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歌筵酒席之间写给美丽的女子去歌唱的歌词,诗人在写词的时候没有像作诗的时候有一个言志的意思,说我要表达某一种感情和心意。“言志”,就是说我自己的志意,歌词的作者没有这一种意识的存在。他客观地写一个美丽的女子,不表达自己主观的感情。可是作品的美感却给我们一种感受,它的语言符号,它的语码给我们一种联想,把它的意义加深了,这是词进一步发展。但是,它还保留了没有主观思想和感情的特质,它只是写美丽女子香艳的歌词。 到了韦庄的时候,词的发展就有了一点的进步。 韦庄的词有了什么呢?有了主观的抒情。不过,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就是所写的情,只以爱情为主,跟他所写的诗有一种士大夫读书人的理想和志意是不相同的。他写的爱情歌曲是有主人公的。温庭筠所写的歌词都站在女子的身份上说话,韦庄则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情,主观的感情。则看韦庄的两首《女冠子》词: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他说得“分明”,直接,跟温庭筠的作风迥然不相同。温庭筠是那样的客观,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韦庄所写的,你看他多么样的直接,多么样的真率:“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个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前一首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温庭筠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韦庄说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谈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间,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的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古代女子都比较含羞、羞怯,说话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中国过去的女子都是如此的。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她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见我们再见面,梦中也梦到再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觉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不能忍受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直率的一种感情。 不但这一首词,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男子怀念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记得那年花下”,这是韦庄和温庭筠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么主观,这么直接,这么真率,这么明显。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之下,一个深沉的安静的夜深人定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是深夜,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这是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也不一定韦庄所爱的女子真的姓谢。从唐朝以来,谢娘、杜娘都被当作一般美丽的女子的代称了),见面的地点是在四面有水池环绕的一个厅堂。在这个水堂的西边,“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我们两个人双手相携,互相定了一个期。期,是一个约期,一个应许,一个承诺,一个约言,我们两个人定了这样坚定不改的约言,可是结果呢?人间的事,常常跟你内心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正如冯延巳的词所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他说执掌命运机会的上天,常使我们内心的愿望与我们本身的现实生活相违背。我们是“携手暗相期”,是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惆怅是一种悲哀,一种失落,一种无可挽回的消逝。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的这样的情景之中,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我们就消息隔绝了。音,是音信;尘,是踪迹,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行迹更看不到了。“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如果是我走了,你没有走,我有一天会回来,我们就又相见了;如果你走了,我没有走,再见的希望也有一半存在,你可能回来。可是,“如今俱是异乡人”,我离开了这个地方,你也离开了这个地方,书信都没有,我不知你天涯海角,身在何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个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是一个因缘,一个机会。“更无”,再也没有了。因为我也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它不再是写给一般歌女唱的歌词了,他可以拿这个形式写自己的感情了,这已经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进展了。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那种表现,不但在写自己男子对女子的怀念的时候是这样写,就是他像温庭筠一样,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他这种真挚的、直接的、真率的表现,也没有改变。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他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我们说一首诗歌、一篇完整的作品,它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语言,它的每一字句的结构,都要传达出来一种作用。你不能够浪费,不能够散乱,一定要集中传达一种作用。 这首词是写一个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 怎样写呢? 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能够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的品格,也有感情的境界。正是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的境界才能提高。 韦庄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我们说在诗歌里每个字都要有作用。你说,“春日游”有什么作用呢? ……王国维特别提出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就是说,词的情意都是委屈的,都是婉转的,都要你有一种丰富的美好的联想,才能够体会人的心灵情感之中的那种最精致的、最纤细的、最深曲的一份情意。所以,它是更婉转的、更深曲的、更能引起读者联想的,才说“词之言长”。长,不是句子长,不是篇幅长,是它带给我们的想象丰富,余味悠长。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是全篇整个词所写的这种爱情、这种奉献、这种许身的感情气氛的培养、先说“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草木都开始生长萌发,人的感情的生命也就随着春日有一种萌发,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李商隐有一首诗说: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春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当飒飒春风吹来的时候,冰雪融化了;当春雨飘下来的时候,在一个种满了荷花的池塘那边,隐隐地听到有轻微的雷声响起了。中国的季节,说雷声可以惊眠起蛰,就是把那些冬眠的昆虫都从它们的沉睡之中唤醒了,是使得你的感情、你的生命萌发、复苏、醒过来的季节。这是春天。所以这诗的后边才说:“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那是什么?是相思和爱情,而他的相思和爱情,正是接着头两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春雷”来的。全诗是一个整体,就是由万物复苏和萌生引起了人的爱情。贾氏,就是贾充的女儿贾午;韩掾yuàn,就是韩寿。贾氏因韩掾yuàn年少,从帘子里偷窥,所以就发生爱恋了。宓fú妃,传说是曹丕的甄后,说她跟曹植有一段爱情的故事,她后来留下一个枕头,是为了魏王(就是曹植)的才华。他所写的是什么?是爱情的萌发,而且爱情的萌发是什么?他说贾氏的窥帘是因为韩掾yuàn的年少,宓fú妃的留枕是因为魏王,就是陈思王曹植的才华,有这样年少的人,有这样才学的人是值得这个女子许身而且钟情的。你不要管那些故事,不要管那些伦理道德,你要看它的精神所写的是说飒飒东风这个时候,当春雷起蛰的时候,正是人的爱情萌发的时候。
但是,李商隐是悲观的,后面的结尾说“春心莫共花争发”。春天的时候,不让你那种寻找爱情的心与春天一同萌发,因为“一寸相思一寸灰”,你每一个追求都是失落,每一个追求都是落空。李商隐诗歌很了不起的诗人,他为什么悲观?有他的社会,有他的历史,有他的身世,不要只看他爱情的诗篇,他的诗里边有很多都是关怀朝廷政治的诗歌。这里只是引用他的一首诗来说明春天是一个使人的爱情萌发的季节。 ……现在我们来看韦庄的这首小词《思帝乡》。我们是从“春日游”这三个字讲起来的。一篇诗歌,它主要的是全篇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所以一句话,还不只是你说的是什么,而是你怎样去说的。说我要许身给你,这说起来多笨啊,是不是?所以你是怎样说的是重要的,你说的使读者感动,能够相信,能够呼唤读者的共鸣,这才是成功的作品。在前面说的“春日游”有什么好讲的?可这正是春日里的这种生命和爱情萌发生长的背景。“杏花吹满头”,那又有什么好讲的?我们是要把诗歌里的生命引发出来。 “春日游”是整个大背景的一个总写,一个生命萌发的季节,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春日游”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一首诗歌里边你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都要有一个指向,指向你通篇的一个感发的作用。“春日”有作用,“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也许万紫千红还都在我的身外,但是现在就是那空中飞落的杏花花瓣,就吹在我的头上了。李后主有诗句: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唯有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柳枝》) 他说春天像从前一样的美丽,但是我衰老了。我怎么面对春天?春天的年轻人追欢寻乐,都离我而去了,哪个年轻人愿意和我们年老的人一起游春呢!现在只有那柳树的长条它似乎还认识我,它故意地用力垂下它那烟霭笼罩、带着柳花烟穗的枝条拂在我的头上。这种多么亲近的感觉! 所以“春日游”还是一个泛泛的背景,“杏花吹满头”这种感发的力量就真的跟我这么亲近。还有,你要了解到,他说的“杏花吹满头”,也不一定说是所有的花都零落了,都开谢了。你要知道杏花、桃花这种纤小的花瓣的花朵,就是它盛开的时候,满树繁花的时候,一阵风过,那花片就会飞落。“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正是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赏花人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 201804112100陌上花开,请君缓缓行
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精选的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一、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怎样解读苏轼的蝶恋花
蝶恋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一、

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注释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③“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④“绕”,元本注“一作晓。”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二、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二、

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唐宋词十七讲里的诗词

叶嘉莹讲的清代的诗词
精选的叶嘉莹讲的清代的诗词

【南开大学叶嘉莹老师主讲的网络课程《中华诗词之美》中的问题
1.本...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虽然叶嘉莹如今著作等身,但是艰苦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书房,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她说她并没有想要成为诗人或者学者,曾经也没有想过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只是因为自己对古典诗词真的有感情,真的有兴趣。于是她可以“忍困不眠,忍饥不食”,不是为1943年,叶嘉莹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 了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外在的东西。
而是,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自己的身世就如同这漂泊的柳絮,还没有开放就坠落了。虽然身世飘蓬,但是无论飘到哪里,她总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她不仅要从诗中获得慰藉,更是要从诗中汲取力量。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叶嘉莹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与王国维是分不开的。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记载着她与这个远逝的灵魂攀谈的痕迹。 还在辅仁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天,同学抄了几首王国维先生的《蝶恋花》给叶嘉莹看。“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这样凄美的句子立刻使她产生了共鸣,方知《人间词话》的作者,原来还有这样缠绵哀感的小令。她一下子爱上了王国维的词,便到图书馆借阅他的全集。
不料一看之后,又失望又讶异:失望的是,王国维遗留的词作并不甚多,仅百余首,其余大抵是些她还不甚明了的枯燥的考证著作;而更可讶异的是,王国维竟然以51岁的盛年,自沉昆明湖而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决地抛弃了自己从前一切的兴趣和爱好?又是怎样的痛苦,让他毫不顾惜地结束了自己正当盛年的生命?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叶嘉莹的脑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叶嘉莹离开哈佛以前,曾经拟定了一个关于王国维的研究计划,之后屡遭变故,几经耽搁,才于1970年重返哈佛,将计划完成。而多年前困扰她的疑问,也慢慢彰显了答案。 王国维在民国初年留下遗书,以“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理由,决然自沉。叶嘉莹研究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王国维需要的是一个纯然客观的研究环境,然而在旧中国那样的乱世中,要想避免政治背景的沾染而保持自己一份超然的立场,就他曾经入值溥仪“南书房”的身份而言,几乎是既不可能为人理解也不可能被人接受的。
但由于王国维既有一种悲观性格而不能作积极进取的行动,又怀有过于崇高的理想而无法随波逐流,在政倾轧、军阀混战的乱世,他唯恐陷入被迫辱的绝境,才决意一死,以殉他理想中的最后一点清白。 叶嘉莹自述其早年颇有“独善其身”的性情,除读书外,鲜有交际,对外界生活所知甚少,对政治更是绝口不谈。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堂兄曾以四句戏言相赠:“黜陟不知,
1981年叶嘉莹与缪钺、金启华合影 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这种“清者”的自持,与王国维不无相似之处。因此在最初的著述之中,叶嘉莹充满了对王国维“清者”之持守的景仰之情。 然而正是因为对王国维的研究,叶嘉莹开始阅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对有关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和蜕变过程的记述,也都有了阅读的兴趣。涉猎既宽,也就逐渐认识到从前惟知“独善其身”,以“清者”自命的想法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看,乃是一种狭隘的弱者的道德观。
于是1974年春,叶嘉莹便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书中,又增加了一篇《余论》,对王国维的评价,也就从一味的倾慕赏爱,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的反思成分。 此后,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留心报刊上有关大陆的消息,对祖国发生的一切,不再是远之惟恐不及,而是参与之有所不足。 采访叶嘉莹的日子,正是“天高日晶、木叶尽脱”的时节,这是曾给过王国维先生以灵光的季节。
而叶嘉莹以83岁...
屈原的诗词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背景简介《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
“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
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内容述评
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
关于唐诗宋词的古诗词鉴赏书推荐几本
王力 《诗词格律》袁枚 《随园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周振甫《诗词例话》诗词格律(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规范)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
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先讲诗,后讲词。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诗词例话》是从诗话词话和诗词评中选出来的。由于诗词的创作积累得多了,就有专论或漫谈诗词的书,诗话词话和诗词评是其中的两类。最早的诗的专论是南北朝时梁钟嵘的《诗品》,诗的漫谈是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的词话当推宋王灼的《碧鸡漫志》。有关诗话的书,有宋朝阮阅编的《诗话总龟》,胡仔编的《苕溪渔隐丛话》,清朝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二十八种,一九一六年丁福保编的《历代诗话续编》二十八种,一九二七年他又编的《清诗话》四十三种,一九三四年唐圭璋先生编的《词话丛编》六十种。
没有编进上述丛编的著名诗话词话还有很多。诗词评像元朝方回编的《瀛奎律髓》,附有纪昀的批语,明朝钟惺、谭元春评的《唐诗归》,清朝朱彝尊、纪昀、何焯批的《李义山诗集辑评》,一九三一年唐圭璋先生辑评的《宋词三百首笺》等。本书主要是从上述各书中选取极少的一部分编成的。诗话词话里包括的方面比较广,像诗人轶事,考证故实,评价作者,讲究诗词的渊源流变,研究声律等等,这些部分这里都不选。
这里只选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诗和词的话,所以称为《诗词例话》。 展开
有没有《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诗词讲记作者:顾随/叶嘉莹叶嘉莹女士所...
情诗三百首辞典/宫云维编著,2006诗词曲赋鉴赏/叶树发, 杜华平主编,2006古诗词今唱: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歌曲集/王志新编著,2006中国历代诗歌选:唐五代/林庚主编,2006书家锦囊:传统节令诗稿/西子, 王志敏编著,2006从诗到诗:中国古诗词英译/任治稷,余正译,2006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讲;叶嘉莹笔记,2006风雅百代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编,
2006美人如玉剑如虹/孙涛编著,2006楚辞/刘玉萍,王坚朗诵,2006古诗源/刘玉萍,王坚朗诵,2006中国历代诗歌选:先秦至隋代/林庚主编,2006梅兰竹菊题画诗/马成志编,2006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黄霖主编;羊列荣著,2006诵读中国.小学卷.古典部分/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6《诗品》译注/[南朝梁] 钟嵘著;周振甫译注,
2006古诗源/诸泉,傅英毅,熊蓉注释,2006咏茶诗词曲赋鉴赏/李莫森编注,2006诵读中国·古典部分·初中卷/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6千家诗/刘玉萍,王坚朗诵,2006中国古代文人人生方式与诗学特色/戴武军著,2006莫砺锋诗话/莫砺锋著,2006王国维评点的百首中国古代诗词/张弘, 俞伽编著,2006升沉不过一秋风/孙涛编著,2006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刘玉萍,王坚朗诵,
2006诗意的建筑:中国古代名建筑诗文赏析=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pprec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马禄荷, 翟瑞祥, 刘自献主编,2006孔子诗论的文化推绎/萧兵著,2006版古诗学习辞典/刘琦主编,2006神韵诗学/王小舒著,2006洪恩古诗神童/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编],2006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黄念然,胡立新,官春蕾著,
2006诵读中国·高中卷·古典部分/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6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孙康宜著;钟振振译,2006诵读中国·古典部分·大学卷/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6诵读中国·初中卷·现当代部分/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6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柏宏军编著,2006神话与诗/闻一多著,2006杜甫/陈才智编著,2006辛弃疾/刘中昧编著,
2006诗词审美/张文勋著,200
5.1诗人爱旅游:中国名胜古迹六百首/陈振藩选注,200
5.07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李达五编著,200
5.04历代诗词名句鉴赏/游光中主编,200
5.01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主编,2005为谁风露立中宵/孙涛编著,2005古诗词中的逻辑/彭漪涟著,2005中小必背古诗文:最新版/张秀玲,张晋萍主编,2005诗词例话 [专著]/周振甫著,
2005朗诵诗歌/赵春香主编,2005袖珍版漫画古诗词名句/董杰等编绘,2005中国古代军事诗歌精选/郭春鹰,孙丕任,王维阁选评,2005小小书童·认知系列·快乐读古诗/登亚工作室编绘,2005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李春青著,2005清诗三百首译析/刘琦,郭长海,吕树坤译注,2005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刘乃昌著,
2005王铎诗稿墨迹/江山编,2005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2005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2005诗词欣赏入门/郭惠宇主编,2005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莫砺锋著,2005名家读古诗/西渡编,2005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2005你应该知道的中国古典诗词:插图珍藏本/王成纲主编;文怀沙等书画配图,2005古诗绝唱100首:注音·散文·鉴赏·故事/康桥编著,
2005白居易/陈才智编著,2005王维/陈殊原编著,2005周振甫讲古代诗词/周振甫著,2005苏轼/董森, 杨哲编著,2005诗文地理/方东来主编,200
4.9古诗文鉴赏辞典 [专著]/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200
4.5古代诗文阅读鉴赏指南/王先海,王树华编著,200
4.12岭南状元传及诗文选注/仇江,曾燕闻,李福标编,200
4.10唐伯虎文集/刘洪仁选注,
200
4.07高中生必读必背古诗文/云山主编;徐姗姗,李子云编著,200
4.07中国茶诗/刘景文编著,200
4.05古意新声:汉英对照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品赏本/朱纯深译,200
4.01古意新声:汉英对照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读·高级本/麻晓晴编,2004古意新声: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读:汉英对照·中级本/陈月红编,2004古意新声: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读:汉英对照·初级本/杨洋编,
2004巧学古诗/新雨编著,2004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颜邦逸,赵雪沛编著,2004楚辞/[(战国)屈原…[等]著];黄学森选注,2004诗情词境堪吟哦:古典诗词学习例说/何庆善著,2004楚辞/[(战国)屈原等著];刘庆华译注,2004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张永芳著,2004王维诗选注/[王维著];吴迪选注,2004王维诗选注/[王维著];吴迪选注,
2004诗赋文体源流新探/韩高年著,2004古诗鉴赏辞典/主编贺新辉,2004横看成岭侧成峰:高考古诗经典分类鉴赏/杨翼等著,2004千年经典绝妙诗文·美文卷/金元浦主编,2004千家诗精选/王青子编,2004国学经典·诗/谢佩嫒,李永田主编;杨小亮编著,2004名家品诗坊·楚辞/姜亮夫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2004名家品诗坊·汉魏六朝诗/王运熙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2004名家品诗坊·汉魏六朝诗/王运熙等[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20...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清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有谁知...
《百家讲坛》系列合集V
2.0V
1.0版收书10部
1、易中天品三国
2、马瑞芳讲聊斋
3、老子与百姓生活
4、清十二帝疑案
5、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6、笑书神侠
7、二战风云人物
8、历史上的和珅
9、名家谈文学
10、汉代风云人物 v
2.0版新增17部
11、金正昆谈礼仪
12、历史上的多尔衮
13、新解红楼梦
14、品读水浒传
15、走进动物世界
16、影视文化漫谈
17、宇宙与自然篇
18、道德与法律篇
19、艺术漫谈
20、历史与文化篇
21、经济与社会篇
22、科技之光
23、大师语录
24、教育与成功篇
25、外国文艺欣赏
26、生活与保健篇
27、人生与哲学篇
叶嘉莹的小女儿为什么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雪白的香腮”。温飞卿另一首《菩萨蛮》有这样一句:“无言匀睡脸,而只说“小山”不加“屏”字呢?那自然是因为“小山”的形象可以予人一种直感的印象。”之作直接的说明,然而温飞卿词使人推尊却也正由于此。把这两句结合起来讲就更好了,又说“山枕上,私语口脂香”:“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这是第一点,古代的枕头是硬的,中部凹下,“黛”是眉毛的颜色,故其称物芳,无疑表明所写的是一个女子。
屈原《离骚》曾说“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即如屈原的《离骚》在中国文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远游追寻的基型,不用西方的术语,用中国话来说。”屈原的内心是芳洁美好的,所以他称颂的事物也是芳洁美好的。作者从志洁到物芳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译文,枕上屏山掩”(《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以及“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南歌子》“蕊添黄子”)可以为证,而读者则可反过来由物芳联想到志洁,这同样是极自然的,比兴是心与物之间结合的两种关系。我的意见应该是山屏。在闺阁中可以称作“小山”的东西,所以眉毛上不应有金色明灭的隐现,(请参看《迦陵论词丛稿》),别君时,请注意这里用的是“鬓云”而不是“云鬓”。我们看一首诗或词,绝不能只断章取义的去考察其中的一句,而要看他整篇的结合,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相互的作用。
我认为造成对温词评价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词中表现的意境有一种特质,也就是文学艺术传达手法上的几点特质。温词有几点特色,一是标举精美的名物,“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玻璃枕”都属此类,而在所标举的精美名物之间又不作仔细明白的主观上的叙写,王国维也认为温词仅是精丽而已,没有张惠言所谓的托喻,所以予读者直接的美感,乃是温词的一点重要特色,而且温词所予读者的还不仅是美感,温飞卿这首词还传达了他的观察和感受的细微,那样讲太庸俗、平凡。
《花间集》中有顾敻的好几首《甘州子》词。所以我以为“小山”应是山屏,认为是古代女子头上用于装饰的插梳像小山的样子,但我并没有在晚唐五代词人作品中找到以小山形容插梳的例证,而前三种可能则是唐宋词人常用的术语。一般人认为山眉和山枕的可能性大,因为紧接着的一句是“鬓云欲度香腮雪”,就是中国文学中有一些传统,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以引起直接的理解和感发。
不像韦庄的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然而这些传统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不是理性的说明,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曾将此句写于《彷徨》的扉页,这种追寻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很常见的。我们刚才说,这样就使人觉得它不连贯,东方与西方也有暗合之处,感性上品质相近。
”所以也可能是山屏,诗的写作有比兴两种方法,太死板了,所以说这一“度”字是用得相当成功的。 下面两句是“懒起画蛾眉,“云鬓”是说她那像乌云一般的鬓发。可是说“鬓云”则是感性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屏山重叠”、“山屏重叠”,她的头那么轻微的一动,而长长的鬓发像乌云飘过一样横过她那白皙的脸庞。“小山重叠金明灭”,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那么温词与哪一类托喻之作,哪一种传统有暗合之处呢?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常讲文学中有一种基型(Archetype),这种基型,也有的人则非常贬低温词,鬓云者那头发的乌云也。再看下边的“香腮雪”,弄妆梳洗迟。飞卿所写的是感情的呈现,这正是温词的一种特色,也正是后来常州派词人推尊他的一项原因,而且山眉怎么会“重叠”呢?,这一景象不是很美的吗?。
所以温飞卿标举那些精美的名物,并未做详细的叙述,所以他下边说“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面部的特写,是说她的头发要拂过她的面颊,而“山眉”与香腮雪比较接近。但我以为不是山眉,是说一个女子在闺房的睡眠之中,当早晨的日光照在重叠的屏风上,这其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说“云鬓”,“云”字起形容的作用,他说“山枕上,几点泪痕新”: 对于温词的评价,有两个极端的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还有另一种传统,即悲秋的传统?那么“小山”究竟所指为何物呢?在欣赏诗词时?又怎么和下句的“鬓云欲度香腮雪”连接起来呢。再者飞卿词标举精美的名物是感性的呈现而非理性的说明。第三种可能是山屏,即折叠的屏风。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其志洁,做感性的呈现,而不做肤浅的理性的说明。现在我们要讲温词的第二点特色,杜甫的诗就曾说,就是与托喻之作的传统有暗合之处,那么就与这首词后面陈叙的情事不相连贡,是自然界的小山又怎么会有明灭的金色呢。
最近有人提出第四种可能,读者虽然可以有自己的联想,但不可以胡思乱想,两端凸起,故曰山枕,不过也有人认为那放在门口的屏风不是离“鬓云欲度香腮雪”大远了吗。”我刚才讲了温飞卿词的第一个特色——标举精美的名物,枕上屏山掩,韦庄的一首《荷叶杯》写有“一双愁黛远山眉”的句子,“远山”是美人眉毛的形状,以蛾眉作为美女的代表,而后来的文学作品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