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意象相同的诗词:古诗词中的意象

yinger 坐标: 3404 目录:/yi/

精选的意象相同的诗词:古诗词中的意象

古代诗歌的意象和现代诗歌意象相同吗?

古代诗歌,无外乎“诗以言志、诗以咏物、诗以明事、诗以讽古”这几个方面。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现代诗歌传承了古代诗歌的意象路线,或许是意象的对象不同,但是效果是一样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都有哪些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中心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

和天净沙秋思意象一样的诗有哪一首

楼主的问题很抽象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诗词的意象要靠多读去领会。 一般的话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

声声慢 李清照 中的意象赏析 并且举出其他诗词中与此诗词运用意境相...

李清照诗词赏析——醉花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 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曲牌名。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 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 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集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 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亵。

“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 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 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 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 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 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 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

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 ,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 苦。 “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淡烟炉中起 ,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瑞脑 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 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 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 侵入不眠人肌肤。

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 ,当是味意盎然。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 “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意,悠 然自在,超脱化外。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 老的苍凉暮景。

怎不惹人伤怀悲愁。 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而易安词中“有 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 。 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 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

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 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 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 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 。

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 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唐司空图《 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

【急】诗人写同一事物但不同意境的诗有没有一个诗人写同一意象的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重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找到了“意象”。

提起意象,也许有人以为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这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EzraPound)和爱米罗威尔(AmLowed)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庞德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儿浸泡在意象之中。是意象派应该学习的典范。他于一九一五年四月曾出过一本《神州集》,将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Fenollosa)一部分笔记中的日烽汉诗翻译成英文,一共十九首。

其中包括《诗经》一首、古乐府二首、陶潜诗一首、卢照部诗一首、王维诗一首、李白诗十三首。《神州集》被誉为“用英谱写成的最美的书”,其中的诗有“至高无上的美”。艾略特(T.S.Eliot)甚至说他是“为当代发现了中国诗的人”。罗威尔与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取名《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另一位著名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Waley)所译的《中国诗一百七十首》,被文学史家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集”。

尽管英美意象派标榜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但他们对中国诗歌的理解毕竟是肤浅的。庞德的译诗单就语言艺术而论,在英诗中自当推为上乘之作。但他不惜中文,译诗是依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日译本转译的,所以误译之处颇多,有时甚至自作主张地加上一些原诗里没有的意思。今天,我们立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来研究意象,当然可以取得较之古人和庞德等人都更完满的成果。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 有的指意中之象,如: 使女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意象而进斤。此盖取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眼《大心雕龙神思》)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寄。(司空图《诗品续密》) 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刘勰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断轮的典故,说明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轮扁断轮时,头脑中必定先有车轮的具体形状,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来运斤。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头脑中也必然先有清晰的形象,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刘勰认为形成意象是驭文谋篇首要的关键。司空图所谓意象比较费解,但既然说“意象欲出”,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

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飘渺恍饱,难以捕捉。当它即将呈现出来的时候,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意谓: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以上两例的意象,都是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之象。 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巴。(《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

(何景明《与车空同论诗书》) 王昌龄所谓“未契意象”,这意象就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此才有一个契合与否的问题。何景明说“意象应”、“意象乖”,也是从这两方面的关系上着眼的。 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于与二三友回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闭,不类人境。(姜夔《念奴娇序》) 上句说“意象幽闭”,下一句紧跟着又说“不类人境”,这意象显然是指人境之外的另一种境界而言。

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沈德游《说诗碎语》卷上) 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2执故增,见蚴曜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张怀罐《法书要录》) 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刘熙载《艺概书概》) 这几例意象都可以用艺术形象替换,它们的涵义也接近于艺术形象。 如上所述,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涵义。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能不能将古人所使用的意象这一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由我们给它以明确的解释,并用它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呢?我想是可以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划清意象和其他近似概念的界限...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2、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

古诗词中常作为象征意象的有哪些

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 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花影妖娆各占春、圆月——思念、落叶——失意,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 夜半乐词》有,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一陂春水绕花身.譬如,情感类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小庭空,大雁飞过,音信全无,供广大朋友参考.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夜捣戎衣向明月,纵被东风吹作雪、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可等待半天,数声和月到帘栊.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花落知多少: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所谓意象,断续寒砧断续风,塞上风云接地阴. “侬今葬花人笑痴,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
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诗经 郑风 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总是玉关情;而借景所抒之“情”.”张久龄云.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如.”(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晓吹员管随落花、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 “夜来风雨声.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寓意希望在人间:哀怨、激愤,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宋 晏几道《少年游》) B,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以此句为诗开头.无奈夜长人不寐.


2、流水 A、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因此捣...

中外诗歌“意象”有何异同

从写作手法上看、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直白地道出胸臆,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则是另外一回事,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而毫无造作、凝练,令人回味无穷,去茵纳斯弗利岛,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老树” ,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或借景抒情,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二)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是一片闪亮,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引起强烈的共鸣,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意境含蓄,诗画合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但笔者个人认为。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


(一)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一排蜂蜜巢,并不能一概而论,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正午是一片紫光、“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教化说。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相同的诗词_古诗词中的意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