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有趣的古诗词和解释

Corinne 坐标: 164783 目录:/you/

有趣的古诗词和解释

关于古诗词解释

一、《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原文点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岁暮》谢灵运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梦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赏析】 这是首感时惜生的诗歌,诗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 谢灵运《岁暮》赏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

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

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

那些有趣的古诗词,你知道多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

——纳兰性德b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c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d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

——《采桑子-春叶》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18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诗经周南关雎》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2010-4-8 20:14 回复 幸福ker 2位粉丝 2楼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48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49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5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记》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5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乐婉《卜算子》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61玲珑骰影埠於梗 牍窍嗨贾 恢 浚 峦ン蕖堆盍 Α?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邵瑞彭《蝶恋花》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终身误》6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

有关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古诗词有那些?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艇:轻便的船。

解:懂得。

[译文]: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池 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注释】①解:知道。

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助读】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和天真。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题解]本诗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

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宿:住宿。

新市: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徐公店: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

公: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语意理解]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

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文有趣的古诗词四百多 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侯,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干上刻了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真盼望快快长高.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

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不是你矮了,是树高了,以后可别做这种傻事喽。

”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高了.之后我又高高兴兴去找小鸡玩耍,真不知道自己又会对小鸡干出什么傻事....... 哈哈!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

初中古诗词的鉴赏 意思

竹里馆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鉴赏】(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 10 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自“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82页,作者陈邦炎。

我们不应该引用别人文章而不加出处,这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为文起码的原则) 【鉴赏】(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我们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

古诗词解释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川,平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历历:分明的样子。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

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改编的搞笑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日照香炉升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

李白踏歌将欲行,突闻岸上救命声。

扑通一声跳下去,捞出一看是汪伦。

床头明月光头佬,疑是地上镶牙佬。

举头望明月饼佬,低头思故乡下佬,看到此诗乃傻佬。

锄头日当午,贪官也辛苦。

白银两万五,关门把钱数。

白天怕督促,晚上惊搜捕。

夜半敲门声,汗流把头吾。

来者是何人,心中没有谱。

江南自古多娇娘,君子色狼都来赏。

家中虽有妻如玉,家花哪有野花香。

青青河边草,爱你爱到老,野火烧不尽,明天会更好。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里一翻身,压死知多少!千年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搭上滴滴畏,不知死多少。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蚊子声,一夜睡不着。

词目:改编 拼音:gǎi biān 基本解释 1. [correct;adapt;rearrange]∶对原作品进行的重新编写。

前后作品的体裁往往不同 将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本 电影《林家铺子》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摄制的 2. [reorgainze;redesignate]∶改变原有机构或组织的编制或人员 自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以后,关心它的行动的人确是很多的。

——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详细解释 1. 根据原著重新编写。

改编所用体裁往往与原著不同。

巴金 《家》一:“ 朱先生 把《宝岛》改编成剧本,就编得不好。

” 2. 改变原来的编制。

多指军队。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按照 北平 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这就是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彻底地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 将故事、小说、戏剧或其它适合透过电影媒体来处理的作品搬上银幕。

改编,著作权法术语,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改编作品因为是“创作出”的“新作品”,所以我国著作权法给予了比较完整的著作权,编辑作品中的词典、教材等常常具有这种改编的性质。

如果改编、改写、编写得很成功,就很有资格得到创作了有独创性新作品的待遇。

你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事情

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