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与湖南有关的诗句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与湖南有关的诗句
(1)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北方将整体入冬,这些天长沙的秋天却格外的好,让人留恋。阳光正好,温度适宜,真是一个极好的秋天。
(2)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
(3)照现在说来,当时就是呆在长沙,不撤退也未尝不可,为什么要那样庸人自扰呢?
(4)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5)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6)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利用长沙的地理优势和人文景观,推动高尔夫运动的地域化、城市化、乡村化、特色化发展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7)下雪了!下雪了!雪下得真大,透过明亮的窗户,清楚地看见。地面上早已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地毯,恍若一片白色的海洋。此刻的长沙城显得那么空灵寂静。
(8)下雪了!下雪了!雪下得真大,洁白无瑕的雪花纷纷落地。落在屋顶,洒在地面。犹如天女散花,又仿佛天使从遥远的天空,慢慢地降落,为长沙城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美景。
(9)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10)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七十年前一场大火,长沙化为灰烬,几十年后的今天,它却依然如此妖冶多姿。这是长沙我的,这座城市我的。长沙永不绝望。独木舟
(11)在蓬勃兴盛的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中部崛起契机之下,一向敢为天下先的长沙人,自然不会甘居人后。
(12)井冈山的红军骁将之一,任过红五军参谋长等职。
1930年8月7日牺牲于长沙战役。
(13)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了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这段还挺好笑的。汪曾祺
(14)正是陕汽的这些特点,从2005年占据市场后,陕汽重卡车在长沙卖的越来越好,逐渐占据了长沙工程车的市场。
(15)孙子陈寅恪一八九0年五月十七生于长沙唐诗人刘蜕故宅,是陈衡恪先生的同父异母的六弟。...

赞美湖南的诗词
《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踏莎行》宋 秦观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渔家傲·秋思》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咏零陵》宋 欧阳修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供参考。...
有关湘江的诗词
1.《渡湘江》朝代:唐代|作者: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2.《秋宿湘江遇雨》朝代:唐代|作者: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3.《湘江曲》朝代:唐代|作者:张籍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4.《湘江秋夕》朝代:唐代|作者:杜荀鹤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练铺。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
5.《晚泊湘江》朝代:唐代|作者:宋之问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湖南"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是指哪三湘?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
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
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本人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并且漓水与湘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流入珠 江,属于珠江水系。
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因漓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两条江落差有32米。为了将湘江水引入漓江,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来合流,然后将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故用“ 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用湖南方言朗读毛诗词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水指】有一句话概括湖南省叫三湘四水,四水指湘水,资水,沅水,...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
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
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
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湖南三湘包括哪些???
“三湘”是对中国湖南省主要土地区域的总称,通常也用“三湘大地”来代指湖南省。关于“三湘”的具体所指现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是指:漓湘、潇湘和蒸湘。(分别指湘江的三段流域。湘江上游流域称“漓湘”,潇水汇入至蒸水汇入一段流域称“潇湘”,蒸水汇入后至洞庭湖一段流域称“蒸湘”) 是指:湘南、湘西和湘北。 是指:湘潭、湘乡和湘阴。
但一般第一种说法被认为最可靠,赞同的人也最多。
描写湘江的古诗词有哪些
湘江流经长沙一段又叫青枫江,两岸有很多古老的枫树。有一时期,来潇湘一游的文人墨客却比比皆是,他们也留下了很多描写湘江的诗句。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6、描写湖南长沙湘江边秋天景色的词句,《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