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的古诗
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3、《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望海潮》
宋·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5、《水调歌头》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6、《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7、《如鱼水》
宋·柳永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
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
芰荷香。双双戏鸳鸯。
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风淡淡,水茫茫。
动一片晴光。
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
紫薇郎。修禊饮、且乐仙乡。
更归去,遍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8、《蝶恋花》
宋·张先
绿水波平花烂漫。
照影红妆,步转垂杨岸。
别后深情将为断。相逢添得人留恋。
絮软丝轻无系绊。烟惹风迎,并入春心乱。
和泪语娇声又颤。行行尽远犹回面。
9、《江城子》
宋·吴文英
西风一叶送行舟。浅迟留。
舣汀洲。新浴红衣,绿水带香流。
应是离宫城外晚,人伫立,小帘钩。
新归重省别来愁。黛眉头。半痕秋。
天上人间,斜月绣针楼。
湘浪莫迷花蝶梦,江上约,负轻鸥。
10、《江南行》
唐·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
11、《巴水》
唐·白居易
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麴尘。
软沙如渭曲,斜岸忆天津。
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苹。
临流搔首坐,惆怅为何人?
12、《湖亭晚望残水》
唐·白居易
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
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
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
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
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
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
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
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13、《澄水如鉴》
唐·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14、《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15、《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16、《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7、《水》
唐·韩溉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18、《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木世)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风的古诗
寻找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水的时间流逝的诗词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辛弃疾《西江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韦应物《滁州西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
)―――宋·赵师秀《约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久久不愿回家)―――张志和《渔歌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王禹偁《点绛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春雨绵绵不绝,路上远行的人心绪烦乱惆怅,好像失魂落魄一样。
)―――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的水光中晴天是如此的美好,空蒙的山色里雨天也是如此的奇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文天祥《过伶仃洋》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王安石《江上》
有关中国的诗歌 百度知道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
"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
"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
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
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
与古典诗词有关的网名
中国古诗词常见意象分类: 1、植物类 (1)柳:柳者,留也。
表达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梅:象征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3)松: 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4)竹:坚贞高雅、宁折不弯。
郑板桥《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5)菊:高洁隐逸,不慕名利。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6)莲:花中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7)牡丹: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8)芭蕉:孤独忧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9)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10)红豆: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2、动物类 (1)杜鹃: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 (2)鹧鸪:游子感怀,思念故乡。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3)猿猴:别离悲苦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4)乌鸦:衰败荒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5)沙鸥:淡泊名利,闲适归隐;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6)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7)大雁:离愁别绪,伤时感怀。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8)蝉:高洁品质,悲秋思绪。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9)蟋蟀: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米芾《水调歌头·中秋》:“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 (10)青鸟:理想的寄托。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3、场所类 (1)长亭:依依惜别,离愁别绪。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2)栏杆:慷慨悲昂,凭吊怀远。
柳永《八声甘州》:“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 (3)西楼:孤独寂寞,思念故国亲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口,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4)驿站:漂泊不定。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4、时节类 (1)清明、中秋、重阳:思亲伤怀。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黄昏:寂寞愁苦。
李清照《声声慢》:“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5、音乐类 (1)羌笛:边塞征人的思乡之情。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梅花落》:旅人思乡。
李白《黄鹤楼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3)《后庭花》:靡靡之音,常用于讽刺当权者贪图享乐。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4)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5)捣衣声:离愁别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扩展资料: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
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
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建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意象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有哪些?
战国:屈原、宋玉三国:曹操、曹植西晋:左思东晋:陶渊明南北朝: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唐代: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五代:李煜宋代: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晏殊、晏几道、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姜夔、文天祥金代:元好问元代:马致远、赵孟睢⑷钾荨⑼趺崦鞔焊咂簟⒊伦恿⑾耐甏厩宕汗搜孜洹⑶妗⑽馕耙怠⑼跏快酢⒃丁⒒凭叭省⒛衫夹缘隆⒐ㄗ哉洹⒒谱裣堋⑶镨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