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解如来真实义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
我们找到第我们找到第2446篇与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东方溯源--还原《三国演义》中的真实(一)何进之死
出身本自屠羊户,一朝发迹富贵路。 外强中干把命陨,止增笑耳勿往复。 《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里面记载,当年晋献公宠幸骊姬,众公子为自保纷纷外逃,比如公子夷吾、重耳等人都逃离了晋国。后来夷吾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惠公。但他这个人却背信弃义,不但不履行当年对秦国的承诺,相反在秦国发生饥荒时拒绝输送粮食救济秦国。这导致秦穆公非常气愤,他决心讨伐晋国,教训一下晋惠公。起初晋军被秦军打败三次,一直退到了韩地。晋惠公就派人占卜,让步扬驾车,家仆徒做车右,驾驶从郑国引进的小驷马。大臣庆郑劝谏说:“古代凡是作战都要乘坐本国出产的马匹,因为它在本国生长,熟悉水土,了解主人,无论怎么驾驶,都会得心应手。而今您却用外国所产的马匹,等到真的作战时,一旦受惊就会失去控制,将会不听主人的意愿。马就会呼吸急促,血脉扩张,外表看起来很强大,体内却极度虚弱。这时候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您一定会后悔的。”但晋惠公却不听,后来在作战中果然小驷马不听驾驭,最后导致晋惠公被俘,晋国大败。 由这个故事引出了一则著名的成语----外强中干。后来唐朝的柳宗元在《黔之驴》这篇寓言里面刻画了一头表面貌似强大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本领的驴子形象,再一次精准的阐释了“外强中干”的含义。那么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有一位外强中干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何进。 《三国演义》里面关于何进的事情主要是在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和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在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一看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下诏让自己的大舅子大将军何进进宫商议后事。何进出身低贱,本是屠户,因为其异母妹入宫为贵人又生有皇子刘辩,于是被立为皇后,何进从此逐渐掌握了大权。灵帝又宠幸王美人,王美人生下一子叫刘协。何皇后嫉妒王美人,就鸩杀了王美人。刘协就被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董太后时常劝灵帝立刘协为太子,汉灵帝也有此意。当时灵帝正在病中,中常侍蹇硕就上奏说要想立刘协,一定要先诛杀何进,以除后患。灵帝认为此策可行,就召何进进宫。当何进走到宫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挽救了他一命,这个人是司马潘隐。潘隐告诉他不可入宫,蹇硕要谋杀他。何进大惊,于是就回去找人商议对策,要诛杀宦官。曹操就说:“如果此事筹划不周,必有灭族之祸。应该细细地筹划。”何进一听,大声斥责曹操:“你等小辈怎知朝廷大事!”正在踌躇之间,潘隐来了,说皇帝已经驾崩,蹇硕和十常侍正准备秘不发丧,想矫诏要大将军进宫,然后杀掉,立皇子刘协为帝。何进一听,就问大家谁愿意和我一起讨贼,袁绍说愿意。于是何进就点御林军五千人,交给袁绍统领。何进带领何颙、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余人,相继进宫,就在灵帝灵柩前立刘辩为帝。袁绍入宫搜拿蹇硕,蹇硕被中常侍郭胜所杀。袁绍乘机向何进进言:“宫内宦官结,可趁今日的机会一网打尽。”宦官的头子张让一看势头不妙,就赶紧跑到何太后面前为自己开脱,结果何太后就把何进宣进去,悄悄地对他说:“我和你都是出身微贱,如果不是张让等人,怎么能享有荣华富贵呢?现在蹇硕已经服诛了,为什么还要杀其他的宦官呢?”何进一听就决定不再杀其他人了,对于袁绍的斩草除根建议,根本不予理睬,只说了句“我意已决,不必多言!”董太后并不甘心失去权柄,于是和何太后开始争权。张让就为董太后出主意,加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掌握军权,封刘协为陈留王。何太后一看就借助何进的力量进行反击,结果把董太后迁到了河间安置,后来又死;逼迫董重。张让等人一看何进杀了董太后,就散布流言说何进要谋朝篡位。袁绍再次建议何进诛杀张让等人,而张让再一次找到了何太后求情,何进又一次没有决断,错失了杀掉张让等宦官的机会。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从外面调兵入京,诛杀宦官。主簿陈琳劝谏此计万万不可,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何进不听。而曹操也对何进说杀几个宦官,只需要一个狱官就可以了,何必从外面招兵呢?何进大怒说:“你曹孟德是不是有什么私意呢?”恰逢董卓上表,何进就想让董卓进京。郑泰、卢植等劝谏,何进依然不听,坚持让董卓进京。张让等人得知消息,就又跑到何太后身边说,“大将军矫诏,从外面调兵就是想要杀掉我们,望娘娘救命。”于是张让等人又暗中做好了准备,何太后就宣何进进宫。主簿陈琳再一次劝谏何进,说这是张让等人的阴谋,不要进宫。但何进却笑说:“这是小孩子的见地。我掌握天下的大权,十常侍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带领袁绍、曹操等入宫,结果张让等人传只允许何进一人进宫。何进也没多想,一人进宫走到嘉德殿前,被张让等人围住,何进一看大事不好,转身就跑,结果宫门尽闭,埋伏的士兵一拥而出,将何进砍为两段。 以上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记载大将军何进从得势到被杀的过程,罗贯中的描写,基本符合史实,但个别地方作者为了增加故事性和可读性,也进行了再加工创作。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何进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最后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 心理学上有一种性格叫做自卑。自卑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是性格上的一种缺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表现为畏手畏脚、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卑心理的往往容易陷入孤立、离群等状态,尤其是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就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产生自卑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场压力、金钱财富以及学历高低等。何进就是一个由于家庭出身而导致产生自卑的人。 《后汉书窦武何进列传》结尾载:“ 赞曰:武生蛇祥,进自屠羊。”这里面说何进的出身是屠羊之家,即家里是以屠宰业--杀羊为生的。在封建社会里,民众一般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而从事屠宰职业的人勉强归结为商人一类,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不被人重视。当然历史上也有著名的以屠宰为业的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朱亥和聂政。朱亥帮助信陵君用四十斤铁椎椎杀了领兵大将晋鄙,使得信陵君顺利夺得了兵权救助了赵国。著名刺客聂政因杀人避祸逃到齐国,隐匿市井之间以屠宰为业,后来帮助严仲子刺杀了韩相侠累。但这两个人与何进不同,他们是时代的高人,通过从事低贱的屠宰业从而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但何进则不是这样的。他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小时候自然是不太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发现从事的这个职业是很卑微的,被人瞧不起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出身不如别人,很容易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压抑。再加上何进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这给他的心灵难免要蒙上一层阴影。后来他的父亲何真又娶了一个寡妇,史书上记载叫做舞阳君。后母嫁过来的时候还带着一个男孩,比他小,后来改名何苗。后母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大后被何进送进了宫里,得到了汉灵帝的宠幸,生下了皇子刘辩。二女儿后来嫁给了宦官张让的儿子,这都是后话。何进维持温饱的日子倒也安然,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何进的爸爸也去世了。年纪轻轻的他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子承父业,开始了屠羊养家的日子。母亲的去世,给他的心灵已经造成了一次伤害,父亲又去世了,无疑是雪上加霜。后组建的家庭也丝毫不能带给何进幸福与安慰,弟弟何苗和自己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两个妹妹也不是一奶同胞,舞阳君更是以后母的姿态出现。职业的低贱,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压力,促使何进自卑心理不断加剧。 自卑的人往往也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出人头地,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何进亦是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何进结识了一个同乡,这个人叫郭胜,是当时宫里炙手可热的宦官,何进就请教郭胜,如何改变一下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郭胜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我看你的妹妹有几分姿色,何不把她送进宫去,一旦得宠,将会带来全家的富贵。”何进一听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打点好郭胜,求把他自己的异母大妹妹送入宫中,希望妹妹能够得宠,以此来改变家庭的状况。这个妹妹还真有本事,赢得了汉灵帝的欢心,还生下了一子。这可把汉灵帝乐坏了,于是把这个人儿子立为太子,其妹也是母以子贵,晋升为皇后。何进从此也飞黄腾达,彻底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从一个卑贱之人摇身一变为官宦大家,可谓乌鸡变凤凰。俗话说人要是时来运转,想挡都挡不住,何进也是如此。在中平元年(184年),何进破获了一件大案。当时河北巨鹿人张角以太平道为掩护,秘密筹划起义,徒众甚多,十余年间遍及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兖州、扬州和豫州。张角把徒众设置为三十六方,方相当于一个地方的将军,当时洛阳这一方的负责人叫马元义,由于有人告密,何进得到消息后立即带人抓捕了马元义,并顺藤摸瓜,逮捕了很多徒众。何进的这次行动打乱了张角起义的部署,彻底破坏了洛阳一方的准备活动,因此何进得到了朝廷的封赏,被封为了慎侯,率领左右羽林军、五营士兵屯住在都亭,修理器械,镇守京师。 人的身份地位一旦发生改变,就很忌讳别人提起他的过去,尤其是自卑感很强的人。因此陈胜称王后当年和他一起佣工的故人来投奔他,由于过去的交情,故人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有时就不免把当年陈胜的一些陈年往事说出来,于是就有人在陈胜面前进谗言说“你的故人愚昧无知,胡乱说话,影响您的威信啊!”于是陈胜就把故人斩杀,忘却了自己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像徐达、李善长、刘伯温、蓝玉、胡惟庸以及宋濂等功臣后来也都遭到了杀身之祸。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陈胜与朱元璋不想在自己身边有昔日了解自己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会泄露以前卑微身份的底细,不但影响自己如今的地位和声誉还可能影响到子孙后代,因此一定要找机会除掉。何进也是这个心理,他通过地位的变化来超越以前的自卑,妄图使自己变得比任何人都强大,用外表的强大来掩盖内心的虚弱与卑微,用权力来为自己撑门面,从而使别人不敢轻视他,结果是把自己变得盲目自信,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何进的这种变化在认知心理学上叫做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效应来源于他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山中,却偏偏不认识这座山头。社会学家们将人们明明就拥有“自我”,却偏偏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何进正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最终注定了他被杀的结局。 当初袁绍为他谋划多召集四方的猛将和豪杰,让他们带领军队来京城威胁太后,已达到剪除宦官蹇硕等人的目的。主簿陈琳劝谏:“此事万万不可,这是以欺诈的手段来蒙骗世人,实不可取。况且大将军您手里面握有兵权,却把兵器的手柄付与他人,事情必定不能完成,一定会造成混乱的局面。”陈琳是想提醒何进,不能贸然召集地方将领进京,弄不好是引狼入室,如果没有足够的手段能够控制,恐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弄不好是要出大乱子的。陈琳的见解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但此时的何进,丝毫不听劝阻,自认为是正确的。(一)

何进诏董卓进京,侍御史郑泰也劝谏何进:“董卓强横残忍,让他进京必定会放纵他的凶恶和欲望,危害朝廷。应该当机立断,别在拖延,否则窦武的悲剧就会重演。”顺便提一下窦武这个人。窦武的女儿窦妙在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被立为皇后,窦武也就被提拔为城门校尉。2年后汉桓帝去世窦皇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当时太傅陈蕃和身为大将军的窦武同心戮力辅佐王室。但太后身边的宦官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互相勾结,朋比为,一味营私,谄媚太后,多次得到太后的封赏。窦武和陈蕃对这些人很是厌恶,就私下谋划铲除他们。窦武于是就去禀明太后,但窦太后由于宠幸这些宦官,却不同意。陈蕃一看也上疏要求处置,太后仍然不同意。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被曹节等人得知。陈蕃一看事情紧急,就告诉窦武立即采取措施,但窦武遇事时犹豫不决,错失时机,使得曹节挟持皇帝,联合其他宦官立即反扑,抓住了陈蕃,把他关入北寺狱,然后将其杀害。曹节等人又假传圣旨,利用不知内情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回京师的机会,与曹节、王甫等人率领将士讨伐窦武。窦武兵败被迫逃走,无奈遭到围困,被迫,人头被砍下在洛阳都亭示众。郑泰就是想用窦武遇事犹豫不决导致失去时机被杀的事来劝谏何进,同时尚书卢植也劝谏不应该诏董卓进京,但何进依然不听。郑泰一看何进不肯接受劝谏,就干脆弃官离职而去,对荀攸说:“何公真是不容易辅佐成功啊!”
袁绍也害怕何进改变主意,就威胁何进说:“目前看来,矛盾已经明显,形势已经外露,将军还想等待什么而迟疑不决吗?形势紧急,迟则生变,窦武的悲剧就会重演啊!”何进一听袁绍也这么说,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授予不经请示就有逮捕或是处死罪犯的权力;又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一面派人侦查宦官的动静,一面大造声势,说董卓带兵就要进京,使得太后害怕,遣散了中常侍、黄门郎等宦官回家。宦官们都害怕了,纷纷跑到何进跟前请罪。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何进可以借此机会斩除宦官,但此时他又对眼前的形势盲目乐观,觉得以前自己比较畏惧的宦官今日居然来到自己跟前扣头求饶,那种骨子里的自卑感瞬间被融化了,觉得终于长出了压抑多年的一口恶气,一下子失去了理性,爽快地答应让宦官们回自己的封国去。而袁绍却认为这是纵虎归山,劝何进乘机一网打尽,以至于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就是不听。 过于自信,失去理性,陷入了苏东坡效应的怪圈,最终,何进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这位貌似强大的大将军,其实肚子里是一个地地道道无货之人。出身低贱卑微,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不具备从政的良好素质,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把现在流行的“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加在何进身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接下来让我们从何进的家庭关系来加以分析。何进的死和前面说过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他和后母、弟弟甚至是有部分血缘关系的两个妹妹,都没有真正的亲情,有的只是利益而已。若说有一点感情,那就是当年在发迹以前,他们全要靠何进屠羊来填饱肚子,维持生计,所以对何进有一定的感情。但家庭地位的突然变化导致这种依赖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前全家都要依赖何进,而今变成依赖异母大妹妹了,包括何进自己。所以,家人以前对于何进的那种感激之情顿时消亡了。因此在后来的事情发展过程中,后母舞阳君、何苗甚至是身为皇后的妹妹,都把自身的既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在乎以往仅剩的一点亲情了。甚至在何进与太的斗争中,他的后母和弟弟都站在了宦官这一边。 何进在杀掉了蹇硕后,就想再消灭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以便于大权独揽。于是就去报告何太后请求罢免宫中中常侍以下的人物,派郎官来弥补职务。但何太后不听,以不能违反祖制为由加以拒绝。何进再一次失去机会。而舞阳君与何苗更是成为了导致何进被杀的助推器。舞阳君和何苗常常接受宦官的礼物,知道何进要消灭他们,就屡次明里暗里要求何太后对宦官加以保护。为了达到效果,又进一步挑拨说:“大将军专门杀太后身边的人,擅权以削弱朝廷的威势。”这话使得太后生疑,认为说得对,毕竟舞阳君是自己的母亲啊。而何进本身也是刚刚显贵,平常也惧怕宦官,虽然在外面享有大名,但其内心却极其虚弱,缺乏决断力,所以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好长时间。当董卓出发奔洛阳之时,何苗也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从南阳出来,本就贫贱,后来多亏宦官,才有今日的地位。况且国家大事,岂能不应该慎重考虑呢?应该暂且与宦官们和解。”何苗的一番话,何进也觉得有道理,细一思量也是,没有宦官的帮助,自己哪有今天呢?更加变得犹豫不决。 何进的犹豫却给张让等人带来了转机。张让一直在想如何反击,思来想去决定从身边的人寻找机会。张让就去求救自己的儿媳妇,也就是何进的异母二妹妹,她嫁给了张让的儿子(身为宦官的张让有这个儿子,历史上没具体交代是怎么回事。)。张让就向儿媳妇磕头说道:“我现在有罪,理应回到家乡。但想到我家几代世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实在是心有不舍啊!我愿意再入宫一次侍奉太后,然后退到沟壑,就是死也不留遗恨了!”没想到这一招果然奏效。他的儿媳妇就对母亲舞阳君说了,当然也少不得添油加醋,毕竟张让是自己的公爹嘛,何况说一下又没什么损失。于是舞阳君又入宫向何太后说情,结果是包括张让在内的诸常侍全都重新入宫。 张让等人再次入宫恢复原职,对于何进来说就相当于与宦官们的斗争第一回合失败了。宦官们也在加紧密谋反击,而何进一看形势不利,也加紧了铲除宦官的步伐。双方都在暗中较劲,只等时机一到,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机会终于来了。但这机会究竟是谁的呢? 何进在第一回合失败后,就加快行动,但他的行动比较简单,就是想通过何太后的同意来消灭宦官。很显然,这是一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一个决定,如果何太后不同意,那这个办法等于没有。按理说何进应该再征求一下身边的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除去宦官,但他没有那么做,只想依靠何太后这个没有胜算的筹码。 在189年的8月25日,何进决定放手一搏,再一次去长乐宫面见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中常侍。 何进急匆匆地走在进宫的路上,虽然不时有汗水顺着额头滴下,但他仍然隐隐感到丝丝凉意,这凉意是从头到脚,让他感到此行总有点不吉之兆。走着走着突然从身边刮起一阵旋风,卷起的尘土让人无法睁开眼睛,何进下意识地用手蒙住了双眼。这旋风竟然围着何进转了好几圈,等到风住的时候,何进睁眼一看满身是土,头上的将军冠也歪了。于是掸去身上的尘土,扶正了将军冠,使劲握了握手中的剑柄,定定神后继续前行。 走到最后一道门的时候,把门的司马拦下了何进,何进一看就火了,大声质问:“为何拦我?”守门的司马说:“受何太后口谕,大将军入宫要摘下佩剑。”何进一听,只好解下腰间佩剑,交与守门的司马。小太前边领路,直奔太后寝宫。 其实从何进进宫的那一刻起,张让等人就得到了消息,他们也感到何进此次进宫,一定是有要事。于是中常侍张让和段珪两人凑到一起,商议说:“大将军何进自称有病,没有参加先帝的葬礼,而今匆匆而来,怕是有什么意图,应该早作决断。”立刻派人暗中去偷听何进与太后的对话,获知全部谈话内容后,就率领手下羽数十人,手持武器从侧门悄悄进去埋伏在殿门下。 何进出来后径直向外走,这时候张让就假装从后面赶上来,大声喊何进留步。何进停下来后,张让就假传太后诏书让他进宫。何进一听又让进宫,也没多想,就坐在省阁里面等候,他感觉周边的气氛不对,正在怀疑的时候,张让等人就围上来责问他:“如今天下大乱,不单是我们的罪过。我们曾经向先帝流泪恳请不要废掉何皇后,只想将来托身于你们何氏门下,哪曾想你居然想杀掉我们,真是太过分了!”何进一听这话感到势头不对,想起身逃走,没想到张让使了个暗号,埋伏的人一涌而出,何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尚方渠穆抽剑杀死,大将军何进喋血嘉德殿前。何进死后张让、段珪等一不做二不休,马上写下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后心生疑窦,就说:“请大将军出来共议。”中黄门就将何进的人头扔给了尚书,说道:“何进谋反,已被诛杀!”尚书看着何进的人头,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呆若木鸡……小说里面何进被杀,有一些地方需要澄清一下。 第一处是何进要杀宦官,出现了曹操两次献言。而史实上是曹操并没在场参与。当何进决定引外兵入京时陈琳反对,但何进不听。这件事传到曹操耳朵里后,曹操说:“宦官古今皆有,只不过是天子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力。既然要治他们的罪,就应该诛除元凶首恶,一个狱官就够了,何必要在外面招兵呢!要消灭宦官这件事,一定会泄露的,我看这事必定要失败的。” 第二处是小说里面说蹇硕要图谋杀死何进,司马潘隐告诉了何进。实际上是蹇硕当时派人迎接何进入宫,假意说要与他商量事情。何进即刻驾车前往。蹇硕的司马潘隐由于和何进有私交,在迎接时用眼神暗示,何进预感不妙,于是抄近道奔驰回营,从此对外称病不再入宫。 第三是何进被杀前带领袁绍、曹操等进宫。而史实是没有曹操。何进命令部将吴匡、张璋在宫门外等候,袁绍与何苗率兵屯守在朱雀门下,何进被杀后,袁术也参与其中攻打宫门。 第四是小说里面说何进在被杀前进宫,主簿陈琳曾再次劝谏,何进却取笑说陈琳此举是小孩子一般的见地,又何担心呢。史实是这一细节根本不存在,这次何进进宫,完全是主动的,想再一次征得太后的同意以杀死诸常侍。第五是小说里面描述何进被众士兵一哄而上斩为两段。史事是杀何进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尚方渠穆。 何进自始至终陷入了苏东坡效应的怪圈,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地位时自卑,飞黄腾达时忘乎所以,狂妄自大,缺乏对自己的审视、怀疑、反省乃至于忏悔的能力,缺乏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质能力,于是遇到事情时就会被自己蒙蔽,在别人面前一定要装出比人家高明的姿态,显得咄咄逼人、高人一等,唯恐别人说他不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逐步走向不幸了。 在围绕争夺权力的这场争斗中,何进虽然被杀,但宦官们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张让等最后被河南中部掾闵贡逼迫投河;何进的死,也导致何氏家族走向衰落,何苗被吴匡鼓动手下和奉车都尉董旻联合杀死,他的尸体被弃在宫苑里;刘辩被董卓废掉;何太后被董卓用酒死;舞阳君也死于董卓之手,尸体被丢弃到御苑枳林中,至此,何氏一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宦官集团被诛杀了,但朝廷就真的太平了吗?树欲静而风不止,何进走了,董卓又来了……

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某人在野外旅行,被一只狂怒的野兽追赶。为了能逃生,他下到了一口枯井中,结果却发现井底有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想吞食他。

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这个不幸的人腹背受敌,井口有猛兽,井底有巨龙。他不得不死死地抓井壁上长出的灌木,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手就变得软弱无力,他感到坚持不了多久了。危险正在井口和井底两头等着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灌木。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两只老鼠,它们绕着他抓着的灌木主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沿着这个圆圈啃了起来。灌木随时都会断裂,而他随时都会落入血盆大口。目睹了这一些,旅行者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就在他死死抓住树枝的时候,他看见灌木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于是,他伸出舌头舔舐那或许是最后的几滴快乐。
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通常情况下,要消除某种单一的压力或恐惧,对于有几分勇气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面对多方的压力和恐惧,仍能以全部力量与逆境抗争,那就很了不起。倘若身陷大难之中,甚至面对死亡,仍能充分地去发现和体味应有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勇气。
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追求无不充满艰险,因而,体验风险也就是对生命本质的认同,对于命运的任何一种抗争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害怕困难和危险而放弃行动,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懦弱。而当困难和危险近在眼前,尽管渴求生命,却依然能清醒地感受到现实的境遇,在漫长的压抑和恐惧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树枝,充分证明自己的生命力,这才是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隋末农民起义: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
精选的隋末农民起义: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
《隋唐演义》里描述了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十八反王反抗隋炀帝统治,最后天下归唐的故事,十八路反王史有其事,老树给大家梳理下历史上真实的十八路反王,排名不分先后。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旧唐书》评价李密:“据巩、洛之口,号百万之师,窦建德辈皆效乐推,唐公绐以欣戴,不亦伟哉!”
窦建德(573年—621年)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农家出身。他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称霸河北,建立了夏国。621年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与李世民交战,兵败被擒,后被李渊下令处死。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自小喜读兵法,平杨玄感叛乱及河南民变起家。后入据洛阳,拥越王杨侗为帝,自己专权。不久大败李密,招降瓦岗众将。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621年,王世充被秦王李世民击败,为仇人所杀。 ![]()
隋末农民起义_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薛举(?-618年)617年,薛举起兵反隋,雄踞陇西,自称西秦霸王,同年又称帝。618年,薛举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进取长安,却突然病逝。刘武周(?—公元620)刘武周割据河东称帝,被李唐所败,北奔突厥,不久,被突厥杀死。萧铣:南朝梁宗室,西梁宣帝曾孙。他雄踞南方,重建梁国,建元鸣凤。刘黑闼:是窦建德手下大将,窦建德被斩后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反唐,自称汉东王。后多次与李唐交战,最终被太子李建成所灭。李轨:占据河西,建立凉国,先称凉王,后称帝。 ![]()
隋末农民起义_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林士弘:据守虔州,自称南越王。不久又称帝,国号楚,年号太平,占据北到九江,南到番禺的广大地区。朱粲:食人恶魔,曾占据邓州,称楚帝,后被李唐斩首。沈法兴:占据长江以南十几个郡,自称梁王。宇文化及:宇文述(杨广亲信)之子,本是匈奴人。618年禁军病变,拥他为首,杀死隋炀帝。后其为大丞相,率军北归,先是被李密击败,跑到魏县称帝,国号许,后被窦建德攻灭擒杀。杜伏威:称雄江淮,向越王杨侗称臣,被封楚王。次年降唐,后入朝。 ![]()
隋末农民起义_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梁师都:本为隋朝鹰扬郎将。617年,他联合突厥反隋,占领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建梁国,称帝。突厥封其为大度毗伽可汗。之后,他不断怂恿突厥南侵。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压境,被其弟所杀。高开道:盐户出身。占居北平、渔阳,称燕王,为李唐所败,屡降屡反。最终部将反叛,他被迫。孟海公:占据曹、戴二州,自称宋义王,后为窦建德所败,归附于窦建德,窦建德被李唐击灭后,他也被李唐处死。李子通:占据海陵,自称楚王,后占据江都称帝,国号吴。国境东到会稽,南至五岭,西抵宣城,北达太湖。621年他被杜伏威击败,被俘,执献长安。622年,欲南逃东山再起,在蓝田被捕杀。辅公祏:和杜伏威是生死之交。杜伏威降唐入朝后,留他守卫丹阳。谁料杜伏威走后,他即叛唐称帝(国号宋),后被李唐所灭。 ![]() 隋末农民起义_历史上真实的隋末十八路反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