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① 书法作品《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②,
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
笑语盈盈⑨暗香⑩去。
众里寻他⑾千百度⑿,
蓦然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⒁处。[1]
注:括号处两字缺,明代刊本作灯火。(来源于全宋词,中华书局。)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韵脚
东风夜放花千树【shù】,更吹落星如雨【yǔ】。
宝马雕车香满路【lù】,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wǔ】。
蛾儿雪柳黄金缕【lǚ】,笑语盈盈暗香去【qù】。
众里寻他千百度【d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chù】。
大致上韵脚是【u】
词牌
山西民俗与山西人读后感
节日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教育意义,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
嘉定区在今年寒假期间,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内容,组织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家校互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培养道德情操。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
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
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
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
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
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怎样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
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
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
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
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
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为一体。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逶,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
很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面临断链的危险,作为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
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荐和引用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
但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帮助。
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因为它简短幽默。
而我国的名著里,蕴涵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其朦胧、深厚正等待我们摸索。
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加以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
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3.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
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
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
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一事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在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5.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书法教学的,人们也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涌现出了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等。
遗憾的是,在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的时候,整个社...
怎样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
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
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
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
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
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
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的特点。
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健康的、为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精神财富!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济世情怀……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
如果把这些优秀的文化抛弃掉,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筑起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长城,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这些思想结晶发扬光大吧!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
君不见,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
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君不见,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
君不见,现今的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也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因种种原因,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这一切进一步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甚至民族个性也在丧失,我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对此,我们颇感担忧: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大声疾呼: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更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
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而是一个被灭绝的民族。
因为生理上的存在而不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的人群,是不能称之为民族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这“脱离”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
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教育包括很多种,其中学校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夯实做人的 “根本”。
这样的“根本”包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根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我们教书育人,就是要造就具有这样“根本”的公民,就是在铸造中华的未来,学校的教育主要靠语文这块阵地(其他学科也能或多或少起点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充实,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