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在诗词里的界的读音

wenyi 坐标: 166337 目录:/zai/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古格律诗词中的"入声韵"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

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

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

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

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

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

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

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

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

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者各...

古代诗词中“杯”字的读音.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人写诗押韵当然不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的,而是按照平水韵,从隋朝到清朝读书人写诗都是按照平水韵押韵的,虽然后来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写诗依然按照这个押韵,平水韵订立之初同一韵部的音应该是相同的,看一下平水韵大部分字的读音就可以理解了。

在平水韵中,“杯”这个字是上平声十灰韵部,主要单字如下:十灰平声 来 开 台 才 苔 哀 台 埃 哉 莱 材 猜 栽 裁 胎 灾 垓 腮 财 孩 咍 皑 该 荄 骀 毸 呆 陔 抬 能 [详注1]徕 [lái]鳃 炱 鲐 才 騋 颏 儓 唉 [āi]崃 侅 菑 [zāi]思 [音腮。

多须貌。

]郲 咳 [咳笑]赅 台 剀 薹 祴 峐 欸 [《说文》訾也。

一曰然也。

又叹声。

]偲 [cāi]胲 邰 鶆 絯 [gāi]敱 [ái]箂 涞 俫 隑 跆 愢 籉 倈 鯠 斄 嵦 懛 毐 揌 毢 麳 梾 台 猍 旲 婡 渽 啋 睵 郂 賳 孻 硙 唻 溾 箈 烗 輫 琜 豥 珆 嬯 奒 庲 由此可见,“杯”这个字古代应该是ai音。

【"还”在古诗文中的读音?《春江花月夜》读“hai”吗?《念奴娇...

春江花月夜中读huan第二声念奴娇中: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 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 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樽“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