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hourenying 坐标: 140119 目录:/zan/

精选的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老年大学好老年上大学,风格不平常。 夕阳胜晨曦,老妪赛姑娘。 读书学文化,热情如潮涨。 吸取新知识,抛弃旧思想。 道德懂透彻,精神有食粮。 唱歌又跳舞,课堂歌声亮。 琴棋书画练,技巧受赞赏。 保健知识学,养生甜头尝。 传承孝文化,传统大发扬。 学法又懂法,维权有保障。 国内谈时事,神州共梦想。

国际看形势,友谊架桥梁。 世事多了解,是非能力强。 前途更明确,雄心高万丈。 永远跟走,坚定有立场。 读书好处多,千古著文章。 踊跃去参加,炉火纯青炀。 凭着兴趣学,补短又扬长。争取好成绩,人人都夸奖。 老年大学好,幸福万年长。诗词大会过后,读什么诗词书,怎么读诗词书 《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 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至死的大环境下,这个节目能够走红,产生热点话题效应,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还跟着节目答题。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不过,节目热闹一时,毕竟已经结束了。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从诗词入门,再渐入佳境,由浅入深,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 正如有人所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 有言在先,我坚决反对两类人。一类人就是看了“诗词大会”,赶紧跑回家背诗词,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另一类人则是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小孩去背诗词。

(这类该打三十大板!) 背点诗词,好不好?当然好。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了炫耀,人不应是复读机。读诗词更多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像节目中参赛的快递员老曹,诗词让他的枯燥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周围人。我想,即使他没有在比赛中胜出,也是真实动人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读诗词的意义所在。

下面开始荐书啦~~ 入门级别 说到诗词入门级别的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各种版本的问题。艺绽君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虽然该书还有2005年的新版本,但艺绽君觉得1957年的这版封面真是好美▲) 而《宋词三百首》,名头不小,其实由于选词眼光不到位,还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

《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这两部本书入选的唐诗、宋词,数量比较多,赏析比较详细,发行量也很大,各大书店基本上都有售。 此外,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也是很有名的,汇集了堪称精华的五百首唐诗▼ 唐宋以外的诗词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编选、校注,品质值得信赖。

再上层楼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可能会对唐诗宋词有了初步了解,不过对唐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历史背景比较难了解,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文化交流状况了。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比如,为何现代人也和李白、王维、杜甫一样有不少的烦心事,却为啥写不出和他们一样好的诗词来呢?这就可以看一下作家袁凌的书《在唐诗中穿行》(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读,文笔比较轻松。在袁凌看来,唐代诗人与当下面对的困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选择用现代的视角重构唐代诗人的世界: “他们有欢乐有悲哀,有风雅也有困顿,而这种东西被我们忽略。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是每个诗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态度,它不像王小波的神奇笔法,也不是张大春追慕诗人轶事。你可以从唐诗中感受现代意识,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唐代诗人的感受。”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满足,可以读一下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著作《既见君子》▼ 该书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唐朝诗人,均娓娓道来。文体很特别,混合了三种体裁:诗论、诗歌史及诗人传记、书写作者个人阅读经验的读诗记。

这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不是体裁、诗歌或绝妙好辞,而是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这些古代诗人的姓名。 《既见君子》构建古人生命与今人生活的关系,让那些古代的诗歌和诗人,能够震荡我们今日的生命,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生命选择。张定浩融汇古今,潇洒随性,文笔优美,读毕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专业级别看了前面推荐的几本书,您还觉得不过瘾,恭喜您,您已经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级别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必须看。

这本书是经典著作,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不错。读了这本书,对诗词境界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了。除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诗词讲记》也不可错过。《顾随诗词讲记》于2006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顾随的、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顾随生前籍籍无名,但其学贯中西,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给听课者极深的审美感受与启迪。

叶嘉莹曾经多次聆听顾随讲授的课程,每次都受益匪浅。她曾说: 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现在各类诗词鉴赏的书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但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无疑站在了一个高处。

顾随多有独到见解,比如认为曹操若事业上失败了,那么他的诗一定会更...叶嘉莹古代诗词的美感特质 文/祝晓风 “我的一生中,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 记者(以下以■代表):今年10月5日,您在国家图书馆又为普通读者做了一次讲演。

您从70年代末回国,就开始在内地各著名大学、还有其他一些单位讲课或讲演。1987年,您应北京五个文化团体的邀请,在国家教委礼堂讲了一共十次的“唐宋词系列讲座”,曾轰动一时。您那种讲词的方法和风格,令听者耳目一新。在您的生活中,是不是讲课、教学花去了您最多的时间? 叶嘉莹(以下以□代表):我的一生中,在教书,研究,还有诗词创作这三者之中,是教书花去了我最多的时间。

我常常说自己天生是教书的。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先后在北京的几所中学教过书,佑贞女中,志成女中,还有华光女中,我都教过。从那时到如今,快六十年了。这些年,我在北京,还常常有我当年教过的来看我,她们现在也都有七十多岁了。 ■:50年代在台湾,您好像也是从中学开始教书的。但在台湾的教学活动,当时也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现在内地学术界对这些还不是十分熟悉。 □:我是1948年3月结婚,11月就因丈夫赵东荪工作调动,随他去了台湾。1949年12月,我先生就因为“匪谍”的嫌疑被抓。第二年的6月,我在彰化女中也被抓。我因为带着吃奶的孩子,而且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不久被放了出来,但却成了一个无家无业、无处可归的人。直到暑假快开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堂兄,他本来在台南一个私立女中教书,后来他找到一个公立中学,待遇更好一点,就辞去了原来教的学校,他问我要不要去那所私立女中,我说好,就带着女儿去台南这个私立女中教书了。

那时只求有一个谋生的地方就是了。那会儿不要说书柜书架,什么呀,我连个书桌也没有。 不过,我对于古典文学那是真的有感情,也真的有兴趣。不管那个私立女中的程度有多么低,我要讲的时候,一定要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至于他们懂不懂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这不是我对得起对不起的事,而是对得起对不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所以那时我生活虽然很艰苦,我还是尽我的力量教书。 ■:后来,您到台湾大学教书,好像也是与辅仁的师友有关系? □:四年以后,我先生被放出来,证明我们没有“匪谍”嫌疑。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这时,因为一个机会,我和我先生都到了台北二女中教书。到台北之后,就见到原来在北京时我的一些老师、同学。你不是在北京到过我们家,见过我家外院的一排南房吗?当年,有一位许世瑛先生,他是许寿裳先生的儿子。许世瑛的第一个夫人郭立诚是郭琴石的女儿,郭琴石先生是我父亲和我伯父的老师,许世瑛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就住在我们家的外院,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所以当时与这位许先生并没有来往。

后来我在辅仁念书,他也在辅仁教书,教男生班,没有教过我,但是很熟知我家情况。这次在台北遇见他时,他就在台湾大学教书。——在许世瑛之前,盛成先生也在我们家住过。他是上个世纪初最早留学法国的,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1971年我到欧洲旅行,在法国还遇见了盛老先生。他晚年定居北京,我也去看过他。老先生已于前几年走了。

■:——我觉得这些事情,其实都有一种学术史的意义。 □:还有一位是教我大一国文的戴君仁先生,号静山。现在,在我个人的网站上,还有我大一的国文作业,上面还有戴先生的批语。他们两位见到我,知道了我被关的不幸遭遇。当时台湾“光复”不久,他们两位老师说,台湾大学需要国语讲得比较标准的老师来教国文。于是,我兼职教台大一个班的大一国文。

我兼了半年,他们就把我改成专任了,教两个班。两年后,许世瑛先生到淡江大学做了中文系系主任,他说你要到淡江来教书。我不好意思拒绝,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我就开始在淡江教诗选、词选、曲选、杜甫诗。所以,我所谓兼任,其实比台大专任的课还多。又过了两年,辅仁大学复校了,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就是戴君仁。他说,辅仁是你的母校,你怎么不来教?所以,辅仁的诗选、词选、曲选,也都归了我去教了。

三个大学,说是两个兼任,其实都是专任的工作量。后来,淡江又有夜间部,也要我教。现在台湾有个作家陈映真,写小说的,就是当年淡江大学夜间部听我课的。其他像白先勇、吴宏一、陈若曦、林玫仪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听过我课的。我现在都难以想像当时怎么会教了那么多的课。 许世瑛先生那时还担任台湾教育广播电台的大学国文的课。

他本来就是深度近视,后来越来越严重,就让我替他教,所以我又教了大学国文的广播的课程。几年之后,成立教育电视台,又把我拉去讲《古诗十九首》。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后来在加拿大,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兼课,但是我就开始经常回国,又在国内教课。

每年3月下旬UBC(不...古代老师是如何教学的 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的角度,叫“上书”。因为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

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


一、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

讲解简单的、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

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掌握着学习进度。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

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

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

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赞老年大学的现代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