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夫子庙的古诗
展开全部 [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
。
。
桃叶渡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时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住淮水南乌衣巷内,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他有一首《 桃叶歌》,其中所说的渡,即桃叶渡,当时因秦淮河上已设浮航(东城航),献之迎接 桃叶无需用船。
六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揽胜对渡赋诗。
随着秦淮风光带的建设,“ 桃叶临渡”这一景点已再现游人眼前。
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
乌衣巷与朱雀桥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游人至此,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个字,思古之情顿生。
这里淮水微转,桥卧晚霞,尚不失当年风范。
[地址]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朱雀桥:因年湮代远,朱雀桥早已无存,遗址也缥缈难寻。
该桥应在今中华门城内的镇淮桥和武定桥之间,正当古长乐渡之处。
[泊秦淮]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
秦淮河秦淮河古名“淮水”,一名“龙藏浦”。
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
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称溧水河。
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称句容河。
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
秦淮河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又分成内、外两支。
秦淮河全长100多千米,整个流域2600余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16条。
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有大小集市100多处,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
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
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
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拔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地址]秦淮风光带地处南京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展开全部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南冥东,天池也。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
专写讽刺诗的诗人。
古代的。
要举出诗句的。
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等等。
唐代诗圣李白是写讽刺诗的高手,仙风道骨,不同凡响。
《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道上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死读书,读书死,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杜甫《绝句》:“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诗句简炼,讽刺辛辣。
白居易讽刺诗《红线毯》:“红线毯,择茧缲丝浅水煮,拣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天花,织作披香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线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用物。
美人踏上歌舞时,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一边是天不知寒人要暖,一边是强夺人衣作地衣,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宋代苏轼性导诙谐,喜笑谈,其讽刺诗也意在言外,《洗儿》:“人皆养了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描写雨后春天的古诗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三、四句言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写春雨的作用,笔墨细腻.末两句写清晨看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红润一片,花因饱含雨水而重、而浓,写的情深意切.全诗通篇无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基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不显其形;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可谓描写入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对微风细雨中的景物体察入微,描绘的情趣盎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以飒飒的雨声比喻高松摇晃之声,使得景物饶有意趣.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柳枝带雨,枝叶增重,烟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野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描绘了江南黄梅天多雨、处处蛙鸣的乡村景致.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远处鸠声悦耳,近处杏花映日,动静相宜,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春风春雨,滋润大地,草木萌发,百花开放,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写出了风狂雨猛的态势.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雷声轰鸣,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倾注,烟云滚滚,似万座山峰迎面扑来,写出了大雷雨的气势.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查慎行《登宝婺楼》)上句写暴雨来临,大雁疾飞避雨;下句写暴雨来势迅猛,万山似在雨中浮动. 另外,借雨起兴抒情的诗也不少.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原是写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情景,现用以喻指政治昏暗、人民渴望社会清明的状况. “...
苏轼在诗词发展史上的贡献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
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
《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
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
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
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
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
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
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
《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
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
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
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
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
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如《水调歌头》(明...
关于描写三亚山水美丽诗句有哪些?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 感到 4.不适:不悦, 不快。
5.近:快要 译文: 具体意思: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2)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
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3)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译文:朱雀桥边一些...
陕西西安简介
展开全部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概况 秦腔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
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方言 西安方言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编辑本段长安画派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的60年代,一个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人称“长安画派”。
编辑本段饮食文化 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独具特色,一些最久负盛名的小吃如下:西安特色面食 biángbiang面关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面食,除了蒸馍,恐怕就是“油泼辣子[比昂][比昂]面”。
关于“biá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zhang)西一长,中间加个马大(dai)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多少年来就一直听老人言传下来。
因为这个字笔画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书面上极少见到,都是一边念顺口溜一边写才能写出这个字。
很有趣的吧。
北方人大都觉得这种面食很好吃。
西安饺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发掘研究唐代和我国传统饺子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饺子宴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出的饺子造型生动,一饺一格,一饺一形,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回味无穷。
西安饺子宴的得名,主要因这种宴宾筵席由千姿百态的饺子组成。
秦镇凉皮 秦镇凉皮已有2000余年历史,秦镇本地传说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开始有凉皮,为皇朝供物。
乃为全国各种凉皮之祖。
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主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成糊状, 平铺在多层竹笼内,旺为蒸熟,做出的凉皮筋、薄、细、软,具有独特风味。
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透香,在西安深受欢迎。
牛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
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
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
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
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叠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竟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
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
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老童家腊羊肉 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
并由兵部尚书赵福桥之师邢庭维手书“辇止坡”三字,制成匾额悬挂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名闻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
腊羊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辅料齐全,火功得当。
卤煮出的肉,色泽红润,质地酥烂,香醇可口,是佐餐...
晋西北资料,不要西北的。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地方,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引起水土流失、风沙、干旱等一系列生态灾难。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黄土高原历史上究竟是什么自然景观?是森林区?还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的荒草区?有的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就不是森林区,而属草原带。
这个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大量事实证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
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
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
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
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
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
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
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现在呈现干旱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
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
以板盖房是林区居民的习俗。
说明汉代这一带都是林区。
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见《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可见板屋很普遍。
直至清代,安定(甘肃定西县)和会宁等地还保存板屋的风俗(《度陇篇》,《皋兰载笔》)。
以上说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曾是大林区。
谁能想到像定西、会宁这些荒山满目、寸草不生(实际是不留)、薪柴绝迹、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地方原来也都是森林区,直至清代还用木板盖房。
古代兰州附近也是森林地区。
据《古今图书集成·方典》载,兰州南十里之古峰山“林泉之胜为兰奇观”,城东南60里的水岔“山水清丽,竹木翁郁”(水岔森林尚有残存)。
现在,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属榆中县)仍保存茂密的森林,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甘、宁两省区间的六盘山,古称大陇山,曾是一片大林区。
元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
嘉庆《清一统志·平凉府》载:“凉殿峡在隆德县南七十里,元世祖曾避暑于此”。
说明直至元代,六盘山仍是林荫之地。
明清以后,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
但是,直至今天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山区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六盘山以北的屈吴山历史上也是林区。
据《甘肃新通志》引宋张安太《建设怀戎堡碑记》(宋怀戎堡在今靖远县东北打拉沙附近)说,在宋代,屈吴山及其支脉大、小神山都是“林木繁茂,峰峦耸秀”。
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历史上大部分是林区。
即使到元明时代,林木仍很茂盛。
如《明经世文编》张四维《复胡顺庵》书中曾说:“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宁化之间,山林饶富。
”宋代火山军在今河曲、保德一带,宁化军在今宁武县。
说明当时宁武到河保偏关的晋西北地区林木茂盛。
晋西古代叫西河郡,曾是一片林区,《水经注》描述山西汾河上游地区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芦芽山区曾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俨然“天堑长城”。
西汉时,吕梁山以西林莽人稀,仅湫水河中游设临水县,以北广大地区都没有设县。
古代西河郡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据《水经注》载:“北魏(公元420~534年)在洛阳大造宫殿,林木系取自西河。
北周时(557~589年)仍是“京洛林木,尽出西河”。
唐代时,山西的主要伐木中心在岗州(今岗县)。
宋代时,伐木区南延至石州(今离石、方山、中阳)、汾阳一带,现在这些地方已大部成为荒山秃岭。
山西东北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段曾是森林密布地区。
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
《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
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初)尚然”。
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毁林严重。
《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仅贩到北京的巨木,每年不下百十万株。
恒山、五台山的森林就这样被一扫而光。
山西中南部较西北部温暖得多,林木更为繁茂。
据宋《太平环宇记》载,太原西山多柏树,北宋时太原东西山仍是“古柏苍槐树木阳翳”,有“锦绣岭”之称。
金代元好问《过...
求沂蒙山区的资料
沂蒙山区是个人文概念, 只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山区只分布在几县市内,并不是说该区域内全部是山,整个个沂蒙老区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
像临沂市三区、苍山县、郯城县、临沭县、莒南县大部分几乎全是平原,一望无际,沂蒙山区特指以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 ,日照市的绝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部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等。
济南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展开全部 趵突泉 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
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面积158亩。
列济南72名泉之首,清乾隆皇帝封其泉为"天下第一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周围绕以石栏。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
凭栏观赏,池水清碧,如翠如玉。
观其景,三窟泉涌,跳跃腾出,如"玉塔"、形"海眼"、听其声势如鼎沸,声如隐雷。
池西有"观澜亭",亭临水而筑,水中有石碑,上刻"趵突泉"3字,池北有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阁楼-泺源堂。
趵突泉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大明湖 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
济南号称"泉城",有泉水百余处,其中名泉七十二处。
明湖即由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
公园面积86公顷,其中湖面46公顷。
湖上有历下亭、汇泉堂、湖心岛等大小岛屿六处,公园自然景观优美宜人。
湖水波光粼粼,鸢飞鱼跃,游船穿行。
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的最好写照。
公园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北极庙等三十余处名胜古迹掩映于绿树繁花之间,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
百脉泉 公园因颇负盛誉的百脉泉而得名,始建于1986年,总面积25公顷。
它坐落在章丘市区的明水湖畔。
名泉水景区是整个园林的要素,它以明水湖为中心抒发诗情画意。
而闻名遐迩的"百脉泉"在梵王宫殿下,由南北两组涌泉汇成,中架拱桥相通,池内涌珠浮翠,出神入化,堪称天下奇观。
位于百脉泉与园西北处的清照园,为纪念绝代女词人李清照而兴建,园内碧瓦飞甍,楼轩巍巍,秀竹翠柏,流水淙淙,镶嵌林列着全国知名书法家的书法碑刻,是一座集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园中之园。
百脉泉公园是一处集吃、住、游、购、行、娱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这里有名扬四海的章丘大葱,享有"一地开花满坡香,一家做饭四邻香"的明水香稻,还有龙山小米、黄家烤肉。
节假日、双休日,您可尽情享受这里的湖光山色。
五峰山景区 位于济南市长清县境内,距济南市区22公里,五峰山山峦叠翠,古木笼阴,云生古洞,泉出石罅,堪称人间仙境。
自古以来就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因五个横空出世的秀丽山峰(即迎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群仙峰)而得名。
五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道观分南北两观,南观,又名玄都观,是明德王的香火院。
五峰山有内外八景。
内八景是青龙峪、白虎峪、仙人台、无影庙、清泠泉、迎仙桥、七星泉、更鸡桥;外八景有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风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
到五峰山观光,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道家菜、长清大素包、崮山馍馍"等风味小吃,可以买到木鱼石制品、银杏等作为旅游纪念。
千佛山 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顷,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千佛山,东西横列如屏,风景秀丽,山北侧有登山盘路三条,蜿蜒回环,松柏夹道,浓荫蔽日。
如行走不便,也可乘车从山东侧环山盘路上山,山上名胜众多。
兴国禅寺居千佛山山腰,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院依崖而建,背倚峭壁,掩映在万绿丛中,为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
南侧千佛崖,存有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
历山院在兴国禅寺的东侧,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
内有舜祠、鲁班祠、文昌阁、一览亭。
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体的万佛洞。
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丰采。
此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云经禅关"古坊等名胜。
灵岩寺旅游区 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
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
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
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
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