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赞美范蠡的古诗

tianfandashi 坐标: 162107 目录:/zan/

赞美“范蠡”的古诗有:

  1. 归去渊明,乘舟范蠡,先已超升去。年代: 元 作者: 刘处玄《酹江月》

  2. 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会吟行》

  3. 孔明遁世吟梁甫,范蠡遭时策计然。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同孙子直和李参政东园韵十绝》

  4. 范蠡泛五湖,子房从赤松。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感古十首》

  5. 治产犹嫌范蠡,携孥颇笑梁鸿。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6. 范蠡张良当日悟。得宠还惊,防患寻归路。年代: 元 作者: 马钰《凤栖梧》

赞美范蠡的古诗

赞美“范蠡”的古诗有: 归去渊明,乘舟范蠡,先已超升去。

年代: 元 作者: 刘处玄《酹江月》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会吟行》孔明遁世吟梁甫,范蠡遭时策计然。

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同孙子直和李参政东园韵十绝》范蠡泛五湖,子房从赤松。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感古十首》治产犹嫌范蠡,携孥颇笑梁鸿。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范蠡张良当日悟。

得宠还惊,防患寻归路。

年代: 元 作者: 马钰《凤栖梧》...

赞美范蠡的古诗

表达范蠡有远见的诗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论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论。

”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利州南渡》,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原文为:利州南渡作者: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文学赏析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

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

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

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

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

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

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

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西施和范蠡的结局最靠谱的说法是?

传说中,西施伴随范蠡泛舟江湖,传出爱情佳话,在我看来啊,他们简直就是美女配英雄.,这个百家讲坛其实也讲过的,就是孙立群老师主讲的那个.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爱情结局其实有很多的. 范蠡和西施认识应该是在范蠡和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认识的,当时他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在民间寻找美女,进贡给吴王夫差.后来范蠡遇到了西施,那个时候范蠡应该有四五十岁了,可能更大.但西施好象只有十几二十岁(有点邪乎~).后来西施被带到吴国,十年后,西施回到越国~他们就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电视剧《卧薪尝胆》里面有讲,里面讲范蠡和西施最后泛舟江湖.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一直是任务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正史里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只有后来的野史才有关于她的记录,但《墨子》里面却提到了西施.孙立群教授认为,西施只是一个进贡给吴王的一件所谓的贡品,这样的女子很多,所以正史没有记载这些小事情.我认为历史上还是有西施其人的,因为野史的话有时也是可以相信的.以下是西施的几种结局: 1.被杀说(被越王勾践所杀) 2.自沉说(自杀) 3.泛舟江湖说(和范蠡) 4.不慎落水说 以上说法均参照百家讲坛. 范蠡有几个儿子,应该不是西施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474975.html?si=2&wtp=wk...

范字开头的七句诗词歌赋

1、唐·李白《悲歌行》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2、唐·李白《赠范金卿二首》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

3、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范蠡说句践,屈平去怀王。

4、唐·李端《送单少府赴扶风》范匄非童子,杨修岂小儿。

5、唐·齐己《看水》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

6、唐·刘长卿《送张判官罢使东归》范叔寒犹在,周王岁欲除。

7、唐·杨巨源《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范云许访西林寺,枝叶须和彩凤看。

8、唐·杜牧《西江怀古》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9、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10、唐·杜甫《别张十三建封》范云堪晚友,嵇绍自不孤。

刘小五问:范蠡和西施真的泛舟在西湖之上吗?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

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

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

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

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吴王大悦。

”,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

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

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

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

“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

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

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

《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

孟赏之杀,其勇也。

西施之沉,其美也。

吴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

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

“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

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

”所以鸱夷的意...

求鱼玄机的诗词,简介。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

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约十岁,与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相识,并吟诗作对。

她出家后,对李亿却还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

鱼玄机孤零一身,她无可奈何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

据记载,后因打死婢女绿翘,为京兆尹温璋判杀。

鱼玄机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

有《鱼玄机集》一卷。

代表诗作:《赠邻女》[唐]鱼玄机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赋得江边柳》[唐]鱼玄机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浣纱庙》[唐]鱼玄机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卖残牡丹》[唐]鱼玄机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闺怨》[唐]鱼玄机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酬李学士寄簟》[唐]鱼玄机珍簟新铺翡翠楼,泓澄玉水记方流。

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

《愁思》[唐]鱼玄机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

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

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

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

关于越王勾践的诗句

1、《二砺》宋代: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诗文释义: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2、《西施》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诗文释义: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诗文赏析: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

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

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

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

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

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

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

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

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

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

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3、《壮游》唐代:杜甫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4、《吴宫》唐代:殷尧藩 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

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

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

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5、《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唐代:刘商 会稽勾践拥长矛,万马鸣蹄扫空垒。

瓦解冰销真可耻, 6、《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唐代:白居易 瑰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闍.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7、《和袭美馆娃宫怀古五绝》唐代:陆龟蒙 三千虽衣水犀珠,半夜夫差国暗屠。

犹有八人皆二八,独教西子占亡吴。

一宫花渚漾涟漪,俀堕鸦鬟出茧眉。

可料座中歌舞袖,便将残节拂降旗。

几多云榭倚青冥,越焰烧来一片平。

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

江色分明练绕台,战帆遥隔绮疏开。

波神自厌荒淫主,勾践楼船稳帖来。

宝袜香綦碎晓尘,乱兵谁惜似花人。

伯劳应是精灵使,犹向残阳泣暮春。

8、《校猎曲》唐代:马戴 楚子畋郊野,布罟笼天涯。

浮云张作罗,万草结成罝. 意在绝飞鸟,臂弓腰镆铘。

远将射勾践,次欲诛夫差。

壮志一朝尽,他□□繁华。

当时能猎贤,保国兼保家。

9、《题苏州楞伽寺》唐代:张祜 楼台山半腹,又此一经行。

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

上坡松径涩,深坐石池清。

况是西峰顶,凄凉故国情。

10、《越女》唐代:汪遵 玉貌何曾为浣沙,只图勾践献夫差。

苏台日夜唯歌舞,不觉干戈犯翠华。

和芦苇有关的诗词

1,《苇丛》作者:翁洮 -唐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倒影翘沙鸟,幽根立水虫。

萧萧寒雨夜,江汉思无穷。

2,《芦苇》作者:王贞白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3,《西河·和王潜斋韵》作者:曹豳-宋今日事。

何人弄得如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

无情莫问江水。

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

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

须信前书言犹未。

4,《风雨晚泊》作者:白居易-唐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5,《江际》作者:郑谷-唐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