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赞美朱德的散文

Jasmine 坐标: 155816 目录:/zan/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我是1960年到北京医院保健办公室工作的,同年被调到中南海保健组,并被委派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身边做保健护士。接到这个任务的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在全国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人身边工作;紧张的是,以前只从报纸和电影上见过国家领导人的影像,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到他们身边工作。于是,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不知见了面应当说些什么。

当时,朱老总住在中南海西楼大院的一栋4层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他的书房,房间不大,陈设也非常简单,里面有一张大办公桌,桌面上摆放着一些书籍、文件和文具等。桌边有一张靠背椅,边上还放着两张沙发。朱老总身穿一套深灰色的咔叽布中山装,面带微笑,十分和蔼地看着我,我感到就像见到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非常亲切,他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家乡在哪里,我一一做了回答。

在朱老总身边工作的几年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性格温和、严于律己、待人宽厚的老人。他对我们工作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不发脾气,从不提自己的要求,从不干涉我们的工作。因此,在他身边工作我感到心情格外舒畅。

朱德和红军长征胜利

文/吴殿尧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纪念6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的北上方针、维护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

把南下红军引向重新北上的道路

1935年9月,由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怀有个人野心,自恃人多多,对抗中心的北上方针,导致一、四方面军会师3个月后又在草地分离了。这使和红军面临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时,同张国焘一起的朱德,处境艰难而危险,但他以其特有的坚定和智慧,挑起了克服这场危机的重担,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朱德决定从维护红军团结的大局出发,不计个人的荣辱安危,跟着南下的部队走。当时,张国焘的追随者曾对朱德叫嚷: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朱德明确回答: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朱德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呢?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随中心北上陕甘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陕甘苏区的红军也不到1.5万人,而随张国焘南下的部队仍在8万以上,很显然,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革命力量,不能把它丢给张国焘不管。朱德相信,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

朱德同一向专横跋扈的张国焘在一起,难免受到挟制和压迫,但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做到了毛泽东所说的“临大节而不辱”。

一、四方面军分离后,张国焘立刻大造反对中心的舆论,他在阿坝、卓木碉等地开会,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并逼迫朱德当众表态:“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毫不动摇地说:中心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员,我的义务是执行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朱德还说:“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

张国焘公然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为扩大其声势,还宣布朱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严正表示:你不能另起炉灶,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我按的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徐向前回忆说:“朱德同志坚决反对另立‘中央’,对张国焘也起了有力的制约作用。”

朱德身陷逆境,但不放弃职责。当时担任四方面军军事负责人的徐向前回忆说:朱德总司令虽然不同意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但认为部队既然已经南下,就应打开战局,找块立脚生存的地方。那么多红军,没有地盘,没有饭吃,无异于不战而自毙。同时,在军事行动方面,他积极行使总司令的职权,及时了解敌情,研究作战部署,不当“空头司令”,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曾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战略性的错误,始终不能在川康边立足。经过几个月苦战,部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4万余人。挫折和失败使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张国焘南下方针是错误的。1936年2月,在战局日益严重不利的情况下,朱德和徐向前一起提出放弃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撤离川西,转移到康定、炉霍一带休整部队,然后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因南下碰壁,不得不同意。于是,南下部队又踏上了重新北上的道路。

促成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共同北上

促成红二、六军团(即会师后的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是朱德的英明决策,是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关键一步。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滇边界,准备在那一带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3月23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红二、六军团:“建议你们在渡河技术有把握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红二、六军团接电后,放弃了建立新根据地的打算,决定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北上。

朱德与张国焘联名致电让红二、六军团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意见是一个,目的却不同。朱德后来同原二方面军的同志回忆此事时说:“他(指张国焘)没有决定北上前,是想叫二方面军在江南配合他,他好在甘孜呆下来保存实力,他的中央就搞成了。他想北上时,才希望二方面军渡江北上。”“我想二方面军过江我们就气壮了,所以总想你们早点过来好”,“北上就有把握了。”

为了策应和等待红二、六军团的到来,朱德和四方面军指战员在康北高原度过了异常艰苦的4个月。为了节约粮食以备北上,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为了准备北上御寒物资,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捻毛线、织毛衣;为了搞好民族团结,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播种。

5月20日,陕北中心来电,对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张国焘接此电报,又迫于红二、六军团即将到来的形势,遂于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中央”,成立西北局。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终告破产。

6月底,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和普玉隆,朱德亲往这两个地方迎接,并分别同两军团的领导人谈话,针对张国焘诋毁中央的舆论,澄清事实真相。他还同任弼时、贺龙商量,如何将部队分开行动,防止被张国焘控制;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要求支援,把原红九军团编到二方面军中。

7月初,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北上。朱德建议:任弼时随红军总部行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这是他精心考虑做出的安排:任弼时是老资格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原则性强,随总部行动,可随时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可使他摆脱南下以来被张国焘排挤控制的状况,并可从外面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

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一场斗争

1936年8月,二、四方面军通过茫茫草地,从川北进入甘南。这时,中心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令一方面军一部向静宁、隆德地区运动。三个方面军形成南北呼应、夹击敌人、实现会师的有利态势。

但就在这时,张国焘又企图把部队引向青海和甘西北,想另创一个局面。朱德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同张国焘又进行一场严重的斗争。

9月13日到17日,中心毛泽东等天天来电,要四方面军迅速北出至隆静大道,进占界石铺及以西地段,否则将被敌截堵隔断,朱德力主按中央要求迅速北上。当时正在岷州三十里铺开西北局会议,会议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宣布“辞职”(他是西北局书记),朱德说:他不干,我干!找来作战参谋,着手制订北上行动计划。当天黄昏,张国焘又同意继续开会。会上,多数人都支持朱德的主张,张国焘只好表示“少数服从多数,牺牲个人意见”。

于是,会议通过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纲领》,决定“争取与一方面军会合为目的”。

岷州会议后,张国焘先行赶到在漳县的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向没有参加岷州会议的前方负责人宣传他西渡黄河的主张,并向部队发出停止北进、掉头向西的命令。

朱德得知张国焘擅自改变行动部署、变北上为西进的情况,十分忧虑和气愤。他意识到,这是关系到红军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彻夜未眠,于9月22日凌晨3时致电张国焘,对突然改变计划“不胜诧异”,“静、会战役各方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并提议在漳县再召开西北局会议。

9月23日,西北局会议再次在漳县召开。一向以平和、宽厚著称的朱德,在这关键时刻,同张国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一再阐明:四方面军北上同一方面军会合,对整个形势是有利的;现在迅速北进,可以不经过同敌军决战而实现会合。岷州会议决定是西北局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的,张国焘即使是书记,也要根据会议决定来工作,为什么到漳县就完全改变了?这是关系到组织原则的严重问题,应当弄清楚。张国焘蛮横狡辩说他是书记兼政委,调动部队他完全负责,又宣传他主张西进。

但是,张国焘的西进企图因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难以实现。在骑虎难下之际,他致电陕北:“请洛甫等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请求中央明令停止”西进。

9月27日,中央来电指出: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同日,朱德和张国焘、徐向前联名电告中央:“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决仍照原计划东进,以出会、静,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决不再改变”。

从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这场斗争中,可以看到朱德总司令在关键时刻,为贯彻执行的正确路线、为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是何等坚定表现了一个共产人的浩然正气。他为红军长征胜利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吴殿尧/人民日报 1996年10月21日)

朱德管家袁存建的书法作品价值如何?

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

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

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

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

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赞美朱德的散文

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注意不是书,是他们的诗词

只有关于革命先烈的现代诗,没有关于革命先烈的古诗,因为革命先烈是指近代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辈们,而古诗是指古代诗人的作品,那时候革命先烈还没诞生呢。

关于革命先烈的诗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陈然《梅岭三章》---------陈毅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战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叫什么...

选自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毛泽东这首词写作的很大气,词的直意是: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全词的赏析你可以看看。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二次开发句写天上的彩虹,措词、构思都极为精彩,破空而来,突兀奇妙。

上句写彩虹的七色,一气连下七个颜色字,自有诗词以来,还从未有人如此写过,的确是创新出“色”的神来之笔--神哉毛泽东!下句愈出愈奇。

将彩虹比作“彩练”, 一般诗人或也构想得不偿失出,尚不足为奇,然而,妙就妙在作者烹炼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为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是何等的灵动!由此看出毛泽东炼铸祖国文字之精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样的语言,正是诗词的语言,非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能达到。

试想,七彩缤纷,长虹如拱,这一幅景象,油画、版画、水彩画都能描摹,更不用说现代的摄影了。

但要达到诗词的艺术效果,恐怕很难。

“谁持”是设问语气,并不要人回答。

由于下文都是陈述句,这里用问句开篇,通篇句法便有起伏变化,不至于流于呆板、凝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作者已署明写作日期,由于这是夏天的某个傍晚,一场雷暴雨之后,夕阳回光返照,于是才会有彩虹竞天的绚丽景观。

又由于大雨洗净了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远处的群山才显得格外的苍翠。

可见那“雨后复斜阳”五字,岁只平平说来,并去惊人之处,但却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后面的“关山”一句,都显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实是少它不得不偿失的。

以上诸句都比较容易理解,历来的注家和评论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意见。

唯“关山阵阵苍”一句,却貌死浅显而实费思量,很有必要仔细玩味......由于作者视群山为军阵,就水到渠成地逗引出了下片开头两句:“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当年”那一场决定红四军命运的“鏖战”,其激烈程度毕竟如何,若一般作者为之,少不等于要正面叙说呀两句。

然而本篇选用的词调为小令,篇幅狭而短,较少回旋余地,哪能用来对“鏖战”的详情细节作具体的铺陈?作者不愧为大手笔,你看他这里写“鏖战”之“急”,全不用正锋直进之法,而是避实就虚,腾挪跳跃,陡地来了个侧面迂回大包抄,词笔一下子插进到如今战场附近村庄墙壁上累累犹存的弹孔。

读者由此弹孔,自不难踪其弹道,神游与当年的林弹雨、电火更飞的白热化战斗场景之中。

这就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使之参与了“当年鏖战急”之艺术表现的再创造,比起直接将战况诉诸读者的正面描写法,是不是具有更大的美学包孕性和更大的艺术魅力呢?然而毛泽东此词的原意并不仅仅是怀旧,他那如椽之笔稍作逆转,旋又折回,画龙点睛,以对革命战争改造世界之伟力的歌颂,作为全词的总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眼前壮丽雄伟的自然界的“关”,得“弹洞前村壁”之人工“装点”,“更”其“好看”,不因战争的摧毁性、破坏性而叹息,而着眼于革命战争能摧毁、破坏一个旧世界,从而使一个全新的、更加美丽的新世界能够分娩出来,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争观!三年之后即1936年12月,毛泽东在其光辉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二节中精辟地指出:“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就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把它消灭的。

但是,消灭它们的方法中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希望你能多读读毛泽东的诗词,很有意思,他老人家不愧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附: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3年夏【译诗】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等)诗词一首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

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

这里指广东。

表现爱国情操的名言或古诗词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岭三章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基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我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这首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作手法相似,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4-13 18:36岳飞《满江红》赏析[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b]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岭三章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答者:智慧信仰 - 举人 五级 4-13 18:49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回答者:qazwsxas09 - 魔法学徒 一级 4-13 18:54爱国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

毛主席生前参加过哪些十大元帅的追悼会?为哪些大元帅填写过诗词?...

毛主席晚年几乎不再参加别人的追悼会和葬礼。

十大元帅中,有6位(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是在毛主席之前去世的,而毛主席自参加的,只有罗荣桓和陈毅两个人的葬礼。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

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院)第一任检察长、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任主任、解放军察委员会书记、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一任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

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人,在今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建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于北京,是十大开国元帅里第一个去世的。

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入眠。

一天深夜,毛主席用颤抖的手写下《七律 吊罗荣桓》。

在罗荣桓追悼会上,毛主席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奠基人”(毛主席语)鞠了三个躬。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曾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翌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时,毛主席亲自到达现场。

陈毅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抗战时期的爱国诗词

关于抗战时期的诗词推荐如下:朱德: 太行春感 一九三九年春 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 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 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 驱逐倭儿共一樽。

出太行 朱德:一九四Ο年五月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寄语蜀中父老 朱德:一九三九年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 (录四首) 一 敌后常撑亦壮图, 三师能解国家忧。

神州尚有英雄在, 堪笑法西意气浮。

二 黄河东岸太行陬, 封锁层层不自由。

愿与人民同患难, 誓拼热血固神州。

三 朋辈志同意自投, 团成砥柱止中流。

肃清日寇吾侪事, 鹬蚌相争笑列侯。

四 抗战连年秋复秋, 今秋且喜稻如油。

迷漫烽火黄河岸, 父老齐声话御仇。

吉鸿昌(二首) 诗一首 渴饮美龄血, 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 恢复我神州。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李兆麟(二首) 露营之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雾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 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 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一 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 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

黑暗、光明,生死线上斗争来决定。

蹶起呀,中朝民族! 万不要再酣梦。

既有血,又有铁, 只等着去冲锋。

二 全世界上,最大的仇敌日帝数头等, 焚烧掠夺,淫侮辱,亡国且灭种; 并朝吞中,莫非《田中奏折》的兽行!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决不让再久逞! 联合呀!中朝民族! 团则生,离则亡! 谨防备离间计。

手携手打冲锋! 三 热血沸腾,杀声冲天,民族齐觉醒。

壮夫断臂,争先恐后,共夺万年灯! 旌旗所至,势如破竹,虏焰自息影。

阵容强化,战线巩固,基础早奠定。

团结呀!中朝民族! 互相间,本赤诚, 坚持那最后五分钟。

勇冲锋! 四 照耀全球,闪烁不灭,最惊人的火星! 万恶日寇,自掘坟墓,非人能回生。

勇猛冲锋,吉凶祸福并非天来定。

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

前进呀,中朝民族! 既有始,要有终! 誓杀到敌人大本营。

猛冲锋! 李贯慈(一首) 哭辽东 哭罢江山无泪流, 亡国惨祸已临头! 恨尔民贼方得意, 哀此匹夫能不羞? 复我片土可百世, 杀敌一毛足千秋! 男儿一副好身手, 拼将热血洒神州。

朱德故里在哪里?

1、朱德故里是四川省仪陇县。

2、人物简介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3、人物评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朱德同志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朱德同志坚决执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在、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德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参与领导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