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君堂》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居。
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
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
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2.《墨君十咏·迸石》
年代: 宋 作者: 王铚
渭水侯多失旧封,平原池馆乱来空。
青青石上何人赏,孤映暮山风雪中。
3.《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4.《满庭芳·大道无形》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大道无形,难言难说,世人不晓其根。不凭清净,数墨强寻文。
若是只凭经典,世间有、多少能人。都成道,九天之上,塞满玉皇庭。
何须开辩利,休穷周易,罢讲黄庭。真清真净,心上要无尘。
自有神仙提契,恁时节、得赴玄门。幽微处,逍遥快乐,终日罗哩*。
5.《墨歌寄林明叔》
年代: 宋 作者: 王迈
赠君古墨三寸许,君知此墨从来处。
溧阳石化几千年,钢铁臼经三万杵。
昔我得之於异人,使我拾袭藏为珍。
我今以半为君遗,物以妙贵君勿嗔。
来岁八月西风里,我曹慷慨办行李。
书囊无度半法骈,栓点笥中惟有此。
用时须留一匕余,丹墀大对要烦渠。
更有浯溪纪功石,待问君王乞墨书。
与墨有关的句子
1、我的墨池中,有落红点点。 ——徐志摩
2、无君子之才,少大人之量,当面有贪人之意,背后有害人之心。倾三江之水,难洗君心之墨。 ——郭德纲
3、墨写的谎,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鲁迅
赞美墨的古诗词墨香,墨痕,书卷气
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似君身影轻纱隔,终是朦胧看未清. 玄圭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 (宋·杨万里《春兴》)玄玉 “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
” (明·高启《赠卖墨陶叟》)玄珠 “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 (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陈玄 “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
” (宋·庄季裕《鸡肋篇》)乌丸 “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
” (宋·陈师道《古墨行》)乌玉玦 “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
”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松烟 “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
” (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松液 “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 (元·宋无《端石砚》)松煤 “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 (宋·欧阳修《石篆》)松腴 “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
” (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麝煤 “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
” (唐·韩偓《横塘》)珍煤 “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 (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灶煤 “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
”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书煤 “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 (唐·薛涛《四友赞》)黑蛟 “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
” (宋·陆游《醉书山亭壁》)翠饼 “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
” (宋·苏轼《赠潘谷》龙宾 “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
” (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希望帮到你,不懂再追问哦
赞美“墨,墨香,墨痕,书卷气”的古诗词有哪些?
1.《墨君堂》年代: 宋 作者: 文同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居。
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
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
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2.《墨君十咏·迸石》年代: 宋 作者: 王铚渭水侯多失旧封,平原池馆乱来空。
青青石上何人赏,孤映暮山风雪中。
3.《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4.《满庭芳·大道无形》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大道无形,难言难说,世人不晓其根。
不凭清净,数墨强寻文。
若是只凭经典,世间有、多少能人。
都成道,九天之上,塞满玉皇庭。
何须开辩利,休穷周易,罢讲黄庭。
真清真净,心上要无尘。
自有神仙提契,恁时节、得赴玄门。
幽微处,逍遥快乐,终日罗哩*。
5.《墨歌寄林明叔》年代: 宋 作者: 王迈赠君古墨三寸许,君知此墨从来处。
溧阳石化几千年,钢铁臼经三万杵。
昔我得之於异人,使我拾袭藏为珍。
我今以半为君遗,物以妙贵君勿嗔。
来岁八月西风里,我曹慷慨办行李。
书囊无度半法骈,栓点笥中惟有此。
用时须留一匕余,丹墀大对要烦渠。
更有浯溪纪功石,待问君王乞墨书。
与墨有关的句子1、我的墨池中,有落红点点。
——徐志摩2、无君子之才,少大人之量,当面有贪人之意,背后有害人之心。
倾三江之水,难洗君心之墨。
——郭德纲3、墨写的谎,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鲁迅
形容有学问的古文,形容一个人满腹经纶很有才华的诗词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载酒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
也比喻勤学好问。
2、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3、满腹珠玑: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
形容人很有文才。
4、文江学海: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5、酒酸不售: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
原比喻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
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6、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7、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
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
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8、博览群书:博:广泛。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
形容读书很多。
9、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10、就正有道: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11、经纶满腹: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引申为规划治理。
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学问12、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
13、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
14、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
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15、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6、才高八斗: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17、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18、博学多闻:博学:广博。
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19、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20、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
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21、读书君子: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博学多才【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自】:《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博学多闻【解释】:博学:广博。
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博学洽闻【解释】:博学:广博。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自】:《晋书·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才高八斗【解释】: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自】:《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八斗之才【解释】: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自】:《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才占八斗【解释】:才:文才,才华。
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出自】: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注:一石等于十斗。
石,念 dàn 。
才华横溢【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示例】: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满腹经纶【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满腹文章【解释】: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出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凭着满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转千阶。
”秋实春华【解释】:比喻德行和才华。
【出自】: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
”参见“春华秋实”。
下笔成文【解释】: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
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自】: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腹载五车【解释】: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风华绝代【解释】: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
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出自】:《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惊才风逸【解释】: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囊锥露颖【解释】:比喻显露才华。
【出自】:《旧唐书·高骈传》:“始则囊锥露颖,稍有知音;寻则天骥呈才,急于试效。
”宋才潘面【解释】:宋玉的才华,潘岳的容貌。
比喻才华出众,仪容俊美。
【出自】:清李渔《奈何天·虑婚》:“我辈居先,常笑文人偃蹇,本自有守才潘面,都贫贱,争似区区,痴顽福分徼天。
”议论英发【解释】:指崇论弘议,才华横溢。
【出自】:《续传灯录·洪英禅师》:“时会下龙象杂遝,而师议论英发,常倾四座,声名藉甚。
”惊才绝艳【解释】: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
【出自】: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
散文中引用诗人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
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扩展资料:在文章引用古诗和人物事迹的手法是“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
散文中引用诗人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
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求赞美献爱心写书法的人诗词
笔墨春秋写华章书画人生献爱心◆文图 张掮中题记启骧先生是“皇室”入第—人。
从此爱新觉罗家族的支支脉脉,在历经沧桑的数百年之后,终于在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身上,可喜可贺地出现了“奇迹”:公元1985年,爱新觉罗·启骧站在旗面前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员。
由他第一人翻开并创新了爱新觉罗家谱的新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建90周年,已有26年龄的启骧先生,现年76岁,对此动情而感叹道:“共产能够把‘末代皇帝’溥仅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公民:我一辈子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早应当‘百炼成钢’了……为表庆祝的90华诞,以及家族和本人的新生,我和妻子李味辛的这个‘书画展’,权当奉献‘余热’,略表爱心吧。
”启骧夫妻都是高级工程师,而今却成就为载誉中外的书画艺术之大家。
他俩自学成才,坎坷人生路,几多风雨,几多艰辛……家学渊源育才俊著名书法艺术家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清雍正帝九代孙,1935年生于北京。
乃著名艺术书画大师启功的族弟。
他毕业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后入北京城市建设学院学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师职高级工程师。
1997年被聘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员。
启骧的八代高祖是雍正帝的五子,乾隆皇帝之弟,即硕和亲王弘昼。
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就是由他制、精心镌刻于世的,他功不可没。
祖父毓逖曾为光绪皇帝禁卫军统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武将还是造诣颇深的书画家。
他要求儿孙们从小学书习画,对长房长孙的启骧,更是疼爱有加。
他与世交的书画名流溥儒、溥雪斋、齐白石等人友谊深厚,朋友间吟诗作画、品茗听戏,老爷子便带启骧前往。
启骧记得:老家大厅中挂满字画,有郑板桥的诗,有慈禧太后写的“寿”字,还有毓逖、恒润、启功祖孙三代合作,由齐白石题款的作品。
他还记得过年时给白石爷爷拜年磕头,齐爷爷给了他4块大洋的压岁钱。
每当大人们唱京戏时,他便跟着学唱、吼它几嗓子呢!少儿时代的这些记忆,无疑是极为珍贵的。
它犹如一颗种子播在小启骧的心中,令他对中国传统书画和京戏艺术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和热爱,日后便萌芽、生枝、开花结果了。
今日启骧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京城“名票”,多次粉墨登场,货誉多多。
启骧自幼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并得到祖父毓逖的亲自调教。
祖父谆谆教导他:“写字不要夸,先写飞、风、家,苦练基本功,一生受益多。
”让他一生铭记于心。
家教极严、慈爱睿智的祖父看到生性聪慧、禀赋很高的小启骧有进取心,且豪爽仗义又有爱心…一对此,他似乎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与希望,便用全力托起爱新觉罗家族的这颗小新星!i启功慧眼识良驹启骧曾用10年多的时间来习摹启功的书法,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其中《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就是他临摹的精品,其落款是“老兄佳作甚赏,以临之自慰——启骧”。
紧挨着写道:“此吾从弟启骧,戏效拙书,观之增愧。
1990年春一一启功”。
其时,作为建筑业的高级工程师,启骧在书法界还是初出茅庐。
不难看出,启功对比自己小20多岁的族弟关爱之甚与要求之高,他严肃地对启骧说:“你的字多咱不像我的了,那就好了。
”启骧于是下苦功探索了多年,做到了既承师艺,又孜孜求新,终于达到了“反经合道”之境,汲取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此时,当启功看到启骥为北京市委书写的巨幅诗词时,便欣喜地说:“启骧的字已经没有我的‘毒’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啦!”这难道不是白石老人常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吗?1994年,当启骧告诉启功,想把多年写就的书作出—本《启骧求教集》,启功审阅之后,当即提笔,欣喜地将书名改题为《启骧书艺集》,并在序中给予启骧“骎骎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的高度评价。
启骧看了说:“大哥,这怕不合适吧?”启功却连连说道:“合适!合适!”但事后未见付梓,原因是启骧对其中作品,尚须精雕细琢。
这样冬去春来, 几经筛选,反复斟酌,从原有作品和新作精选百余幅,如此审慎之至,在1997年年底,才交稿出版,由此可见严肃书家启骧之大家风度。
启骧视启功为恩师,感谢他不仅授予自己书艺的精髓,使自己在运笔、结构、章法上“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每次去看望启功,启骧必带上自己最近的“作业”。
一次带的是小楷《洛神赋》,总共917字,每字仅1厘米见方。
当时已85岁高龄的启功老,硬是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完,才谈自己的意见。
启老指出“翳修而延伫”一句的“伫”字,启骧将繁体写成了单立人加“事”字。
启老说:“这‘伫’的繁体字写成‘伫’即可。
清朝时为避咸丰帝之讳,也有你的这种写法,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启老非常严肃地说:“无论出书、办展,都不能‘玩票’。
过去唱戏,多大的角,唱得不好,观众都会叫倒彩。
你作为书法家,一点一画都要认真负责。
”听了启老这番教导,启骧回去后又重写了一遍,从清晨写到午夜,长达16个小时。
这幅作品于1998年4月展出时,观众赞...
甄嬛传中诗词的作用
词与曲都是一代文学的代表。
我国文学发展到宋代,词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元代,曲是词的进一步俗化,那么,词、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句式和曲调的关系(一)词调和曲调的关系有些曲牌和词牌名称一样,但又有几种情况:词的字数有可能比曲的字数多得多,有的词可以分为上下两阙,而曲只有一片,这样散曲的字数就比较少,而词的字数比较多。
有些曲牌和词牌一样,字数、平仄用韵都相同,一点区别也没有,我们看一下下面的曲词。
《风入松》 (词) 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月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干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莺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解1(词):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
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注解2(曲):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
注解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1.词贵雅,曲尚俗。
后人继承周氏之说,有的提出了“雅俗共赏”的标准(黄周星《制曲枝语》)。
但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
(1).“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2)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
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3)由于俗与雅,浅与深,旧与新,显与隐的和谐统一,故大人小孩,识字不识字的,妇孺皆可欣赏。
它对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和经史语、诗词语,乃至佛道、卜筮、尺牍用语、外来语等广收并储,再经加工改造,并使之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4)雅俗共赏的语言。
正因它将通俗口语与其他几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使其语言有着特殊的风姿。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1)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
手法多用比兴象征。
(2)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
词在唐宋时虽合乐能歌,但内容大都是相思离别,听者多数是文人学士,它的主导风格还是婉曲含蓄的。
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
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
“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快意”。
(凌濛初《渎曲杂札》)它主要是诉诸听觉而不是诉诸视觉,因此要求“直说明言”。
(3)散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
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4)正如任中敏在《词曲概》中所言:“曲以说得急切透彻,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而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得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词,…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可谓恰与诗余相反也”。
(5)关于赋、比、兴,前人有“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之说(陈奂《诗毛氏传疏》),曲要求显言直说,故多用赋。
散曲小令,又只有一支,字数只有二、三十字至四、五十字,近乎诗的绝、律,词的令、近。
不过曲在运用赋、比这种艺术手法上却有很大的发展。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请给悬赏积分和赞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