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并叙〉》年代:宋作者:苏辙荥阳大海院高齐石像二,高不数寸,而姿制甚妙。唐高祖为郑州刺史,太宗方幼而病甚,祷之即愈。因各为一碑,刻弥勒佛,且记其事,至今皆在。元祐二年九月,祭告永裕陵,过而观焉,作小诗以授院僧。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2、《读唐太宗纪》年代:宋作者:范成大宫府相图势不收,国家何有各自谋。纵无管蔡当时例,业已弯弓肯罢休!弟兄相贼斁天伦,自古无如舜苦辛。掩井捐阶危万死,不闻亲杀鼻亭神。佐命诸公趣夜装,争言社稷要灵长。就令昆季尸神器,未必唐家便破亡。建成回马欲驰归,元吉行趋武德闱。若使两人俱得去,却於何处极兵威?
嫡长承祧有大伦,老公爱子本平均。只知世上寻常理,争信英雄解灭亲。
3、《西江月 读通鉴唐太宗掊魏徵碑,有感而作》年代:元作者:胡祗*晚食甘于粱肉,徐行稳似轩车。直须朝暮苦驰驱。指望凌烟高处。前日丰碑旌表,今朝贬*妻孥。喜为正直怒谀。自古忠臣良苦。
4、《咏史下·唐太宗》年代:宋作者:陈普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
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5、《拳毛騧唐太宗所乘马御墨亲题其下》年代:宋作者:释宝昙太宗自是人中龙,黑闼未当鬼蜮雄。谷城洺水龙自若,天遣此马收全功。欻然一举雷电起,智名勇力不入耳。身当矢石不忍嘶,我宁饮血不饮水。人间只作拳毛看,谁知忠义事所难。归来四海一家日,锦茵却覆黄金鞍。万金赖有不死药,御手摩挲箭痕落。
西风顾影一长鸣,身在天闲意沙漠。驌驦在御臣的卢,郭家师子诚仆奴。画师画肉不画骨,权奇无乃天之徒。宝墨淋漓三十六,几代流传到华屋。真人固在马不亡,堪愧驽骀费粟。歌颂唐太宗的诗章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注释:1白旄黄钺定两京:旄(mao)一种旗帜,用牦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
钺(yue)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2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3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死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4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5魏征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征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征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这一天晚上,魏征果然去世了,太宗亲自为其题写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从前殷高宗武丁,在睡梦之中得到良臣傅说;而现在我呢,却在醒来之后失去了贤臣魏征!〕”6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
〔现在太阳位于辰位,根据阴阳忌讳,不可以哭,哭了不吉利。〕”太宗却道:“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我们君臣的情义深重,像父子一样。我的悲痛发自于内心,还能管它是什么时辰!]”说完痛哭。7 怨女三千放出宫:太宗对他的侍臣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愍(man)本义指令人忧患;痛心的事情]。8 死囚四百来归狱:太宗还深怕产生冤狱,常常亲自过问案件。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该处死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明年秋天再来执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9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
大将李绩(ji)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古代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看得很重,理发与剃须都是忌讳的事情〕,李绩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呜咽,要求杀身以报。10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裹好伤口便奋臂高呼,要求效死。全诗串讲 七德舞,七德歌,从武德年间传至元和;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听歌看舞了解乐曲的含意,乐曲终了,向各位陈述此事。
太宗十八岁便开始打天下举义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黄钺攻取两京;生擒王世充杀死窦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岁统一天下,丰功伟业成。二十九岁登基为帝,三十五岁时国家强盛、太平。平定乱世,建立大业为什么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够与人推心置腹。安葬阵亡将士遗骸,官府散帛将零星遗骸收。饥贫被变卖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帮忙用重金回赎。
良臣魏征及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为之痛哭。放大量的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婚配。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得特赦。太宗剪自己的胡须烧药为功臣,大将李绩感激涕零报之以身。太宗帮忙吮血治箭伤安抚将士,大将军李思摩感动高呼要求效死。太宗不仅善战而且善于利用天时。用真心来感动人,使人心回归。迄今已经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国民都还载歌载舞的纪念。
歌七德,舞七德,圣主的言行,应是后世无穷的典范。哪里只是为了夸耀神武,哪里只是为了夸耀文德!太宗传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开国与治国安邦的艰难备至!

唐太宗的皇后韦氏的诗词有几首 唐太宗的皇后是长孙皇后,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创作了一首活泼浪漫的诗名曰《春游曲》 ,诗中描写的后宫佳人在桃花芳菲烂漫之际,翩然穿梭于漫天锦绣之中,观蝶聆莺。
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娇艳,嫩柳因习得她的腰身而身轻。她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出众风流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又勿须借问。此诗被李世民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于是此诗被某些迂腐的老学者究斥为“艳诗”。但这首诗事实上描绘的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张扬而自信的画像。赞美菊花的诗句 重阳夕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九月十二日折菊(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残菊(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赋十月菊(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秋菊诗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赏菊 (朱德)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赞美菊花的诗句
1、【寒菊 / 画菊】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2、【菊花】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题菊花】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4、【菊花】唐代: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5、【咏菊】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唐太宗的功过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其功过如下: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
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
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
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
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
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