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
1. 《卜算子》诗人: 马钰 朝代: 元代 体裁: 词我为中秋说。
休赏中秋节。
外景中秋不益人,内景中秋别。
心到中秋歇。
尘自中秋绝。
金遇中秋结大丹,性似中秋月。
2. 《中秋月》诗人: 徐有贞 朝代: 明代 体裁: 词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3. 《中秋李漕冰壶燕集》诗人: 戴复古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4. 《中秋月》诗人: 邵雍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
求满直须当夜半,要明仍候到天心。
无去照处情非浅,不睡观时意更深。
徒爱古人诗句好,何堪千里共如今。
5. 《中秋》诗人: 王柏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中秋天气似重阳,幸有庭前桂子香。
书册根边无一事,任他风雨送凄凉。
6. 《中秋》诗人: 陈藻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诗书读罢问耕牛,等得时来死便休。
一带空村无润屋,聊因社肉作中秋。
7. 《中秋》诗人: 龙辅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寂寂中秋夜,含情出玉闺。
河长看雁远,月皎觉云低。
8.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诗人: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去岁中秋政病余,爱他月色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9. 《中秋无月》诗人: 程珌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当时斗暗犹闲事,无月中秋可若何。
我欲梯云千万丈,取光还月谢羲娥。
10. 《中秋月》诗人: 潘阆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
野人望久翻惆怅,无奈浮云灭又生。
赞美中华文化古诗词的排比句有哪些?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静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明月松间照”是一种怡然的潇洒。
“举酒邀明月”是一种孤寂的潇洒。
“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一种自信的潇洒。
“我自横刀冲天笑”是一种无畏的潇洒。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宽容的潇洒。
“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一种得意的潇洒。
“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一种豪迈的潇洒。
五年级下册《中华传统文化》古诗文选
琵琶行白居易琴歌作者:李颀类别:七言古诗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绘画方面的墨梅王冕(元)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
已惊颜索莫,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愿君浑忘却,时展图画看----薛媛,《写真寄外》《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歌颂或赞美中华文明”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唐]孟浩然 2、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顺治皇帝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刘禹锡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 6、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论语 泰伯》 7、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 泰伯》 8、肃肃清庙,巍巍盛唐。
配天立极,累圣重光。
乐和管磬,礼备烝尝。
永惟来格,降福无疆。
——《效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 9、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0、居东方,引领全世界,划时代。
——《祭黄帝陵》 一、原诗 《与诸子登岘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二、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三、作品鉴赏 该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题目,包括古诗文的填空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演讲稿【By Kaiser3344】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诗歌如是。
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
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
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
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
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
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
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
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
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
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
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
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
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
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
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
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
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
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
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
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
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
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谁能给我一段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尾?
古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在教学中应该能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同时描写祖国壮丽河山、战乱、民间疾苦等的古诗还能间接性地帮助同学树立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古诗具有不可争议的传统文化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它传播这种价值的途径不是通过填鸭式的硬性训练,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不知不觉中为之引导,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