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Amira 坐标: 22398 目录:/zen/

想知道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如何鉴赏一首诗词的好


(1)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人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一、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我欣赏的一首诗】诗歌赏析怎样赏析一首诗歌,从哪些方面思考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下面我们为大家几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韦 卓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

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

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


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

如何从形式上来赏析一首古诗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
一、
二、
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

如何欣赏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古诗词的赏析已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青少年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赏析古诗词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内容和形式。内容上包括:写了什么内容,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等。形式上应当包括:诗歌用了哪些修辞,其作用是什么?哪个字哪个词或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我认为,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诗词的赏析基本上也就解决了。

把握诗中的信息。信息分显性与隐性信息两种。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李绅《悯农二首》,“悯”的对象是“农民”,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鞭鞑剥削阶级。《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这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中所描写的“雨”和“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表现了作者历经战乱后欣喜的心境。

隐性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瞻前顾后的整体阅读能力。如“折柳”究竟是什么?可以从“谁家玉笛暗飞声”“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信息。“折柳”乃“折柳曲”的省称。 特殊意象的象征义。惯用意象,意义固定,富有特殊文化内涵。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

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含义一般固定。如南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中就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与追求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学会对诗的表现手法的分析。如比喻、夸张、对比、反衬、象征等。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对偶);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同“思”,谐音双关、比喻象征(意即要不相思流泪,除非身死成灰)。

会赏析抒情句。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二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情感的诗句。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从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入手。如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即借马来抒发诗人的愤慨,以及寄托抱负和愿望;

注意诗中蕴含理趣的诗句。分析诗句的意义指向,需具备整体感知能力与一定生活体验、生活常识的储备。诗歌分抒情和叙事诗两大种,还有一种说理诗。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当然,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也由于诗歌本身包含众多不确定因素,具有朦胧性,加之一些理论观点不同,因而欣赏者往往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不管怎样,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如何鉴赏一首古诗或是词

鉴赏古诗词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形象:①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时需一一说明。②要写出这几个形象的作用,景物形象一般是对人物或情感的烘托,对主旨有一定的揭示作用;事物形象通过写事揭示道理;人物形象又分为动作、语言、外貌等,可通过这些揭示主题。
(2)语言(对于诗词,还应对平仄,对仗,押韵,语感进行分析)


(3)表达技巧(这个就不多说了)
(4)主旨,情感的把握。

我欣赏的一首诗-诗歌赏析怎样赏析一首诗歌,从哪些方面思考? 爱问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诗歌的特点是:形象绚丽而生动,感情丰富而强烈,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鲜明。 凡得以流传千古的好诗,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都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叹。

阅读、欣赏古诗,就要从诗歌的以上特点入手,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美读。 有一种说法,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诗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之中,不反复吟诵,怎能体会得出?通过反复吟诵,才有可能逐步把握诗的感情脉搏,找到“诗眼”,领悟诗中意境。 “美读”即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就是随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时,你就是李白;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你就是杜甫;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你就是苏东坡;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你就是李清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悲欢。 古诗都有鲜明的节奏,而且讲究押韵,不少古诗原是可以配乐唱的,这就为我们的美读了条件。

把握古诗节奏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诗句,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不能读成“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读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味语言。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联想、想象。 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有时甚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请读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枯藤”句和“小桥”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两句描写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有的人认为前一句渲染的是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引起游子的乡愁。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那么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为什么? 相比而言,第二种看法更为合理。因为诗的意境讲究和谐,品味诗的意境,不能脱离诗中描绘的形象本身及其所传达出的作者本意而去穿凿附会。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人的地方才会有桥;而正由于有了“人家”和“小桥”,流水也就不再寂寞。 “小桥流水人家”不是三个名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读者在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中补充上“炊烟”、“灯光”、“热茶”、“亲人”……之类的内容。

这应当是一幅温馨、祥和的景象,与前一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惟其如此,才会使天涯游子产生“江山信美非吾土”的强烈思乡之情, 这正是作者马致远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通过查阅资料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能使我们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对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寄寓的理想产生共鸣,或作出合理的评价。

赏析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色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雨幕笼罩下,西湖群山奇妙朦胧。在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比西湖,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阴柔之美,同样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体现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怎样欣赏诗歌

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 , 大致可以掌握这么几个环节。 首先是语言。诗歌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 , 都是靠语言组织材料的 , 但是诗歌自有它的特点。诗歌篇幅短小 , 语言高度精炼和含蓄 , 而且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人彩 , 因此理解诗歌的语言 , 功夫就要花得多一些、深一些。对诗歌的一言、一词、一句乃至每个标点 , 都不能轻易放过。

只有这样 , 才能较深地理解诗歌的意象。比如 , 杜甫的《登高》里有这么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诗专家萧涤非先生作过详细分析 , 他认为“十四个字里就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 , 一可悲;经常作客 , 二可悲;万里作 客 , 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 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 , 没有任何饮酒乐事 , 只是去登台 , 五可悲;亲朋凋谢 , 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 , 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 , 八可悲;光阴可贵 , 而人生短暂 , 如今年过半百 , 只落得这般光景 , 九可悲。”

这是萧涤非先生的理解 , 读诗读到这样 ,我看可以算是读到骨子里去了。它不仅使我们懂得了其中的八九层意思 , 而且能使我们看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形象:有一个年老体弱的诗人 , 步履艰难地登上了高处 , 在肃杀而壮阔 的秋景中百感交集 , 遣发愁怀。欣赏者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 , 就应该算是理解到这首诗歌的要领了。不过 , 这里还要说明两点:一点是 , 读者可以根据诗歌的语言展开想象和联想 , 但它要受作品的制约 , 不能牛头不对马嘴地随意想象或凭空杜撰。

第二 , 一首诗并不是句句都有形象。有些诗句孤立起来看 , 形象性并不强 , 需要放到全诗完整的形象中去理解 , 不能句句索求形象。 在研究诗歌语言方面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 那就是它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诗歌中有许多对偶句和排比句 , 又大量使用联绵字 , 而且组合词汇时 , 音节的长短、轻重、缓急 都比较讲究 , 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内在旋律 , 读起来和谐流畅 , 有一种匀称的美感。

郭小川曾经说过:“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郭沫若也说:“ 节奏之于诗 , 是它的外形 , 也是它的生命。”所以我们欣赏诗歌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 欣赏诗歌要把握的第二个环节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诗歌从语言入手以后 , 还必须从艺术整体的角度把握作品的整体形象 , 进而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主题。 要把握一首诗的整体形象 , 首先要明了这首诗的品种类型。

诗歌的品种类型 , 就性质讲 , 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 类。抒情诗是诗人“情绪的直写” , 它特别精细地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 因而其中往往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 , 可以是诗人自己 , 也可以不是。叙事诗则是诗人用诗的形式 ,“歌唱一个故事”, 一般有人物、有故事情节 , 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 人物性格的变化 , 都有生动的描述。

弄清楚了诗的品种类型后 , 把握诗的整体形象也就方便得多了。对叙事诗要抓住作品的情节 , 因为情节是叙事诗的结构所要突出的部分。对抒情诗则要把握诗人的感情起伏变化。 在把握了诗的品种类型的特点后 , 就要进一步去发现它的主题思想。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 , 诗歌中的整体形象就是它的具体表现 , 它的化身。因此发现了它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就是获得了诗歌的整体形象。

要发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 主要应当从这首诗的本身出发 ,向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世界去寻觅。当你在形象世界中寻觅主题和意境时 , 请注意把握意境的核心 , 就是从整个艺术画面中找出一个中 心来。这样的中心 , 一般来说 , 就是诗人感情最高点的所 在。它表现在一首诗中 , 往往就是那些形象性最好 , 概括力 . 最强 , 最足以展开境界的诗句。

比如杜甫的《蜀相》 , 它的 意境的核心就是诗中的第五、第六句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这两句写诗人杜甫游览武侯祠的所感所思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 , 写出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叹怀念心情 , 寄寓了诗人希望能有诸葛亮再世 , 以使国家振兴的愿望。又比如当代青年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是赞美爱情的作品 , 它塑造的爱情形象 , 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 : 独立、平等、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扶持 , 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 , 又珍视自身的生存价值。其意境的核心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两句。

欣赏诗歌的第三个环节是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综合考察 , 比较常见的有赋、比、兴、联想、夸张、排比、重迭、蝉联等等。这些还可以细分 , 如比的手法 , 又可以分为象征的和人格化的各种方式。这些手法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 但有主次之分。我们要着重分析它的主要表现手法 , 并且弄清它对全诗艺术感染力强弱所起的作用。

还是举舒婷的《致橡树》为例吧 , 诗人从木棉和橡树一起挺立于天地之间 ,“根 , 紧握在地下 , 叶 , 相触在云里” 的物象得到启示 , 礼赞洋溢着社会主义时代气息的爱情。全诗运用了拟物化手法 , 以木棉比女主人公 , 一上来就让她直抒胸臆 , 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爱。

一首古诗加赏析

你总要说下具体范畴吧.建议用李白的诗,飘逸且能感染别人.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四、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人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怎样欣赏诗词

朗诵是培养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大序》)这里的“嗟叹”“永歌”都涉及声音。诗人创作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联想而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声音,诉诸文字,然后流传。我们要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诵去追溯,去再现。朗诵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要把自己领会到了的情感读出来。在朗诵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词汇的意义尤为重要。读者如果不懂得诗人所用词语的意义,就不能理解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呢!”有人不明白“坐”的这个意义,理解成“坐在那里”,照坐立的“坐”去理解,就不符合诗人的原意,也就谈不上欣赏这句诗了。

第二,要了解诗的节奏。古诗词的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说,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也叫音步。一般四言诗是两个音步(


二、二),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五言诗是三个音步(
二、
二、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诗是四个音步(
二、
二、
二、一),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词、曲的节奏规律也是这样。但是,划分诗句的节奏,还要注意上下词意的表达,不能把词割裂开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节奏就应该是“
二、
一、二”,而不是“
二、
二、一”。把诗句的节奏读出来了,诗的音乐美也就基本上读出来了。古诗词的格律很严,什么声调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韵,都有规定,作诗词的人都按照规定去做,这样更能体现音律美,只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古代的语音去读它们了,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合韵了。怎么办呢?我们照普通话语音去朗诵好了,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

第三,要感受诗的形象。朗诵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努力从语音所表达的意义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这里面,还要有联想,随着诗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感情产生的联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重新体味,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这样,诗人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的所有喜悦和忧伤,愤怒和悲哀,思念和憧憬,赞颂和谴责……都在诗的形象中显示出来,并且照映了自己生活的感受。到这个时候,读诗的人必定获得了美的享受。

鉴赏能力是从鉴赏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这实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读,多比较;另一方面是丰富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每读完一首好诗,都要想一想,我从诗里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与读这同一首诗的人讨论,听听别人的感受怎么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会有帮助的。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怎么欣赏一首古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