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喜欢读诗,写诗,背诗。自从人类群居集体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开始就有诗歌产生了,诗歌,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描写生活,歌颂美好,歌颂爱情,赞美圣贤或批判丑恶。从魏晋风度到大唐盛世,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优秀诗人层层辈出。诗与词也是齐头并进。到了宋代,词的发展也是登峰造极。我欣赏古诗词就是从最早的诗经读起,以诗歌来探寻古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诗词把中国的文明与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欣赏诗词要了解诗词的出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著诗词的艺术形式和高度,也读一读诸如【人间词话】解析类工具书,通过它更能广泛和深入的解析诗词的艺术形式,艺术高度,和社会意义。这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希望能给予借鉴。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喜欢读诗,写诗,背诗。
自从人类群居集体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开始就有诗歌产生了,诗歌,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描写生活,歌颂美好,歌颂爱情,赞美圣贤或批判丑恶。
从魏晋风度到大唐盛世,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优秀诗人层层辈出。
诗与词也是齐头并进。
到了宋代,词的发展也是登峰造极。
我欣赏古诗词就是从最早的诗经读起,以诗歌来探寻古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
诗词把中国的文明与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
欣赏诗词要了解诗词的出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著诗词的艺术形式和高度,也读一读诸如【人间词话】解析类工具书,通过它更能广泛和深入的解析诗词的艺术形式,艺术高度,和社会意义。
这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希望能给予借鉴。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
怎么赏析诗歌?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
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
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
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
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
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篇作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 ——《诗经·谷风》赏析 韦 卓 《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
“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
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
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
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
怎样欣赏诗歌?
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 , 大致可以掌握这么几个环节。
首先是语言。
诗歌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 , 都是靠语言组织材料的 , 但是诗歌自有它的特点。
诗歌篇幅短小 , 语言高度精炼和含蓄 , 而且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人彩 , 因此理解诗歌的语言 , 功夫就要花得多一些、深一些。
对诗歌的一言、一词、一句乃至每个标点 , 都不能轻易放过。
只有这样 , 才能较深地理解诗歌的意象。
比如 , 杜甫的《登高》里有这么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诗专家萧涤非先生作过详细分析 , 他认为“十四个字里就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 , 一可悲;经常作客 , 二可悲;万里作 客 , 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 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 , 没有任何饮酒乐事 , 只是去登台 , 五可悲;亲朋凋谢 , 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 , 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 , 八可悲;光阴可贵 , 而人生短暂 , 如今年过半百 , 只落得这般光景 , 九可悲。
”这是萧涤非先生的理解 , 读诗读到这样 ,我看可以算是读到骨子里去了。
它不仅使我们懂得了其中的八九层意思 , 而且能使我们看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形象:有一个年老体弱的诗人 , 步履艰难地登上了高处 , 在肃杀而壮阔 的秋景中百感交集 , 遣发愁怀。
欣赏者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 , 就应该算是理解到这首诗歌的要领了。
不过 , 这里还要说明两点:一点是 , 读者可以根据诗歌的语言展开想象和联想 , 但它要受作品的制约 , 不能牛头不对马嘴地随意想象或凭空杜撰。
第二 , 一首诗并不是句句都有形象。
有些诗句孤立起来看 , 形象性并不强 , 需要放到全诗完整的形象中去理解 , 不能句句索求形象。
在研究诗歌语言方面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 那就是它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诗歌中有许多对偶句和排比句 , 又大量使用联绵字 , 而且组合词汇时 , 音节的长短、轻重、缓急 都比较讲究 , 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内在旋律 , 读起来和谐流畅 , 有一种匀称的美感。
郭小川曾经说过:“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
”郭沫若也说:“ 节奏之于诗 , 是它的外形 , 也是它的生命。
”所以我们欣赏诗歌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
欣赏诗歌要把握的第二个环节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欣赏诗歌从语言入手以后 , 还必须从艺术整体的角度把握作品的整体形象 , 进而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主题。
要把握一首诗的整体形象 , 首先要明了这首诗的品种类型。
诗歌的品种类型 , 就性质讲 , 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 类。
抒情诗是诗人“情绪的直写” , 它特别精细地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 因而其中往往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这个形象 , 可以是诗人自己 , 也可以不是。
叙事诗则是诗人用诗的形式 ,“歌唱一个故事”, 一般有人物、有故事情节 , 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 人物性格的变化 , 都有生动的描述。
弄清楚了诗的品种类型后 , 把握诗的整体形象也就方便得多了。
对叙事诗要抓住作品的情节 , 因为情节是叙事诗的结构所要突出的部分。
对抒情诗则要把握诗人的感情起伏变化。
在把握了诗的品种类型的特点后 , 就要进一步去发现它的主题思想。
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一首诗的灵魂 , 诗歌中的整体形象就是它的具体表现 , 它的化身。
因此发现了它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就是获得了诗歌的整体形象。
要发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 主要应当从这首诗的本身出发 ,向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世界去寻觅。
当你在形象世界中寻觅主题和意境时 , 请注意把握意境的核心 , 就是从整个艺术画面中找出一个中 心来。
这样的中心 , 一般来说 , 就是诗人感情最高点的所 在。
它表现在一首诗中 , 往往就是那些形象性最好 , 概括力 . 最强 , 最足以展开境界的诗句。
比如杜甫的《蜀相》 , 它的 意境的核心就是诗中的第五、第六句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这两句写诗人杜甫游览武侯祠的所感所思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 , 写出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叹怀念心情 , 寄寓了诗人希望能有诸葛亮再世 , 以使国家振兴的愿望。
又比如当代青年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是赞美爱情的作品 , 它塑造的爱情形象 , 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 : 独立、平等、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扶持 , 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 , 又珍视自身的生存价值。
其意境的核心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两句。
欣赏诗歌的第三个环节是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从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综合考察 , 比较常见的有赋、比、兴、联想、夸张、排比、重迭、蝉联等等。
这些还可以细分 , 如比的手法 , 又可以分为象征的和人格化的各种方式。
这些手法在一首诗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 但有主次之分。
我们要着重分析它的主要表现手法 , 并且弄清它对全诗艺术感染力强弱所起的作用。
还是举舒婷的《致橡树》为例吧 , 诗人从木棉和橡树一起挺立于天地之间 ,“根 , 紧握在地下 , 叶 , 相触在云里” 的物象得到启示 , 礼赞洋溢着社会主义时代气息的爱情。
全诗运用了拟物化手法 , 以木棉比女主人公 , 一上来就让她直抒胸臆 , 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爱...
怎样鉴赏古诗
一、鉴赏方法点拨:(一)注重平时积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
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人彩。
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
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
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二、古诗词鉴赏文段示例:沈园(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赏析上文提到了《沈园》两首诗,第一首描绘了一幅惊鸿照影之景,第二首中不仅悲伤地质问:这惊鸿之景何在?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写下的悼亡诗。
此时唐婉已经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了。
诗人无限回忆着曾经的那段幸福,更多的是遗憾。
当痛苦不期而至,而自己又毫无还手之力,干咽苦果,这苦味变得更加厉害,这痛苦的滋味,令读者从诗中深刻地感受到。
是的,陆游的感情并不一帆风顺,堪称是一段悲剧,这或许应归咎于封建社会的落后。
即使到了只能品尝痛苦时,想找一位知己倾诉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
有时,明明喜欢一个人却“瞒、瞒、瞒”。
有时,想放弃继续爱她“莫、莫、莫”。
有时,想告诉他自己的真情实意“难、难、难”。
有时,或许爱情这东西“错、错、错”。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一首《沈园》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的儿女情长。
即使在被摧折的爱情中,依然向往着相爱带来的幸福,并且至老不渝。
一首《钗头凤》又暗示着作者的山盟海誓,隐约地散发着爱情的热力。
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
怎样赏析诗歌?
作为一种文体。
诗歌必然有其形与神。
形可以指结构,而神,自然是内容。
所以赏析诗歌不妨从这两方面入手。
至于结构,之一,与其他文体类似,有呼应,铺垫,对比,衬托等等技巧。
之二,有其形式的辩证关系。
比如疏密,详略,虚实等等。
至于内容则比较复杂,因为这是神的所在。
诗歌赏析常说三步,一找意象,二描意境。
三品情感。
生活中有着许多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了不同的意义。
经过主管的加工而出现的形象,大概就是意象了。
这个词在美学里有详细严肃的解释,这里不用太深入,理解成主观加工的形象即可。
比如,对于晴天,心情好的人自然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描写,而对于心情惨淡的人大多会写成刺眼炫目。
这就是主体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说白了,诗歌的不同是在主体体会的不同。
为什么刘禹锡的秋词能够脱颖而出,因为其他诗人都在悲秋的时候,他独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彰显出了自己的不同和独特。
所以赏析诗歌就是要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能很好的区分这个作者的悲喜和其他作者的悲喜有什么区别,掌握这一点,就能抓住要赏析诗歌的神韵和精髓。
如果考试问情感,那么要先写出诗歌里出现的意象,再组合成符合作者当时心境的意境。
再阐释这首诗的情感。
必要的时候要联系人物背景和其生平。
一个富强唐代的诗人和一个动乱不定朝代的诗人,看见同样的事物,感想也不同。
如果只问意境,那么先答出情感,再组出意境,不再需要写情感了。
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是因为作者的抒情。
抒情方法有这么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很好理解,像“祖国,我爱你”,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大概分为5种1 借景抒情,这个应该很常见,在答案里也经常能见到。
2 咏史抒情,就像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类的咏史诗基本都是咏史抒情。
人类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所以历史也就诞生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相同的过去。
这,就是历史。
而他们也面临着相同的大环境,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们在相同的大环境下看拥有的同样历史,感情大部分都是一样的。
所以咏史抒情可以传达很明确而深厚的情感。
3 用典抒情,就是借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辛弃疾的诗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抒情现象。
比如“何日遣冯唐”,典故和历史其实类似,但是比历史要微观的多,换句话说,历史可以看成是由无数的典故组成的。
所以用典也能抒情。
4 托物言志,比如《马说》。
5 写人抒情 这是关于情感的赏析,情感只占诗歌内容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是写法上或者说是表达手法上的。
题目经常出现描写手法,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等等词汇。
大概是这样的区分 表达手法包括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就是刚才的直接和间接抒情。
现在说描写手法,分为写人和写景。
写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细节。
(神态好像可以归为肖像) 写景:这是诗歌中非常出彩的地方。
人用感官感受外界的信息,用大脑处理信息。
所以逼真生动的描写能让人身临其境。
怎样让诗歌这样的平面文字变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呢?多维度的描写来增加景物的立体感和现实感。
既然人用感官感知,那么就用相应的描写。
1 视觉:颜色,形状2 视角:高低,远近,点与面,宏观和个体3 听觉4 触觉5 嗅觉6 味觉 在这之中,通过多个维度的描写让景物活起来。
而且多个维度的写景中,有些诗歌还会用到“通感”(又叫移觉)的修辞。
这能使不同的感觉互相通达融会,浑然一体。
下面是针对大脑处理信息而用的手法7 辩证关系:与结构的辩证关系类似,这个是内容的辩证关系。
包括的更广更多,如:虚实,动静,明暗,内外,疏密,高低,远近等等等等。
非常之多,辩证关系的用处就在于不让事物单调乏味。
世界是这个样子,里面的一切都在变化更迭,于无尽的变化中,辩证关系永恒存在。
也可以理解为让景色又有了新的维度或者标尺。
8 表现手法,人类具有很强的联想能力。
所以说到A,可能你就会想到与之相近的B,或是与之相反的C。
表现手法有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有时候和衬托很相像。
9 修辞 要赏析肯定要写到这一点。
修辞是一种能让语言的可感性变的非常强烈的技法。
10 笔法:如:大笔挥毫,工笔细描什么的。
上面的赏析技巧基本就写完了,答题如果能把上面的条目全部考虑一遍,相信你一定不会无话可说。
但是,赏析的纲目归纲目,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纲目只是让你更有条理尽量一丝不漏的分析。
赏析要想深入,要有强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一个生活浑浑噩噩的人很难理解艺术。
诗歌属于文学,文学属于艺术。
某个个体沉醉于世界的奇妙或是情感的喷薄时,用了一些东西表达。
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等。
但是对于其他人,并不是创作者本体,所以思想方式必然不同,要想赏析,就要有更强的感受力。
生活中多多感受,培养自己欣赏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发现美的眼睛),能力有了,不用照着纲目,自己就能十分准确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从感觉的本源,心灵的最深处去理解。
祝君好运。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
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1.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
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
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
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
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3.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是找出意象。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
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
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
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
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
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4.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
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