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huangfushaohua 坐标: 126424 目录:/zhan/

精选的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多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就这些诗句嘛?我所知道的就这些了望采纳

辛弃疾的战斗精神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写作背景: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写作背景: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基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整体感知: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侘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沐烟波万顷”(〈贺新郎〉《赋水仙》)。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注:参看〈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及〈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等词。)。他词里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等战斗场景,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注:〈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又〈新荷叶〉《再和前韵》:“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这些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词上半主要在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半更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至于斜阳烟柳的讽刺昏暗王朝,就更明显。《鹤林玉露》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是相当可信的。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由于作者还只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对这王朝表示绝望的同时,就不能不给作品带来了悲观的色彩。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掉书袋”。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是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的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象上举〈永遇乐〉、〈水龙吟〉等词所表现的,那实际上和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处。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在精神上它正和《离骚》一脉相通。 最后还要谈一谈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地步。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词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注引《吴历》,丝毫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辛词里象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辛词里有不少祝寿、迎送的应酬之作,又喜欢和韵、迭韵,以逞才使气;或漫不经心,以文字为游戏。部分作品由于用典或议论过多,未免艰深晦涩,缺乏诗的韵味。 辛弃疾的词和陆游的诗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对妥协投降、力争抗金胜利的一对号角,在当时就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后来每当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它们的影响就越大。南宋后期的刘克庄、金末的元好问,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特别喜爱或推重他的词,这不仅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是当时的民族危机促使他们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写的有关于战争的诗歌,不少于5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辛弃疾的诗词一般有什么特点?

1、特点: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在辛弃疾的词中是怎样体现的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读了这篇短文,请你试着对辛弃疾的精神做一个评价

后世之人对辛弃疾的评价非常高。清人王士《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

辛弃疾词论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这样神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辛弃疾的诗、词、文、赋都很出色,如果在重文轻武的南宋小朝廷以此博取功名,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南归之后,为了在官场上讨个出身,辛弃疾也参加了科举,轻轻松松就考了个进士。所以说,辛弃疾就文化上的造诣本来就是不凡的。所谓“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凌驾于两宋词坛之上。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离开了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来谈辛弃疾的词无异于缘木求鱼。辛弃疾的志向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国土。要为民族报仇雪耻。所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自徽、钦二帝被虏到辛弃疾南归,中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个年头了。蝇营狗苟的南宋小朝廷君臣一直畏敌如虎,国耻家恨何曾放在心上。但是对于有着儒家家国观念和鲜明的民族观念的词人来说,对于所有爱国志士来说,洗雪靖康之耻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辛弃疾终其一生,没能实现他的宏伟理想,何止没能实现!连希望的泡沫都没有呈现过!南归之后,辛弃疾被朝廷委任了一个江阴判的小官吏,由于才华的极为出众,所以很快升迁到了一省方面大员的位置。但是中间屡遭弹劾,闲居江西二十余年。朝廷从来没有打算委以他军国重任让他克服中原。辛弃疾也曾上书朝廷《美芹十论》,上宰相虞充文的《九议》都十分详尽的阐述了自己的北伐主张和抗金谋略。这些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军政文章,即使完全从军事、政治的角度讲,也足以留名青史。其中分析敌国军事、政治形势之透彻、抗敌策略之完备、对朝廷尽忠之情的恳切,都令人悚然动容。可是这些文章最后都如泥牛入海,绝无回音。倒是为辛弃疾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可是光有声誉有什么用?辛弃疾连一试身手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因此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怨愤中度过,他念兹在兹都是“西北”“神州”“天裂”一类的词语。所以忧心国事,图谋恢复成为他词中的主要内容: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
千里渥洼种》)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
鹏翼垂空》)凭栏望,由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
征尘成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细把君诗说》)

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
日月如磨蚁》)早已看到“金国六十年内必亡,金国既灭,宋之忧方大。”具有超卓政治、战略眼光的诗人怎能不热血如沸。可叹的是,辛弃疾的预言,不幸在几十年后成了现实。金国终于灭亡,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很快步其后尘。以辛弃疾的军事、政治才能,在当时的有利的时势条件下,如果得以充分发挥,是完全可能有所作为的。至少金国灭后,南宋不至于沦入亡国的悲剧。不论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都对辛弃疾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陆游在一首赠辛弃疾的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把他比作春秋齐国名臣管仲和汉朝开国名相萧何。洪迈说,假如给他机会,辛弃疾完全可能完成恢复中原的理想,功业超过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东晋名相谢安(《稼轩记》);陈亮在一封给辛弃疾的书信中指出,当时国内名望最高的,东边是朱熹,西边是辛弃疾(《与辛幼安殿撰书》);黄干在给他人的书信中认为,当时能够在国事上有所作为的,没有人能比得上辛弃疾,说“辛幼安之才,世不常有”(《与金陵制使李梦闻书》)。其实,就是皇帝,也是知道辛弃疾的才能的。晚年辛弃疾要求免除兵部侍郎一职时,宁宗赵扩也说什么“外而镇临方面,欲借于威望;内而论思禁列,将赖于谟”,还说他“精忠自许,白首不衰”(《辛弃疾辞免除兵部侍郎不允诏》),不予批准。可惜辛弃疾已是垂垂老矣,并且皇帝并没有给他统筹全局甚至是独当一面的权力。尽管此时的辛弃疾暮年,依旧壮心不已。一年多以后,辛弃疾又遭受排挤,加上身体抱病,不得不恨恨而归。辛弃疾年轻的时候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抗金的战场上叱诧风云,只能将满腹才华,倾注在他的词作里。这个风发卓立、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怀着一腔热血,半生奔波于庸碌的官场,最后终老于闲淡的泉林。辛弃疾的词,完全是他人格襟抱的展现,多是呈才使气之作。正因为辛弃疾的才华主要在军事、政治方面,并且把克服中原、光复旧物的宏大志愿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追求。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当时宋、金对峙,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宋的时机。先于辛弃疾的岳飞,还有机会一展身手,可是辛弃疾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最后赍志以役。这无疑既是个人人生的巨大悲剧,也是时代的巨大悲剧。辛弃疾的事迹、辛弃疾的诗词,今天读来,仍不免让人潸然泪下。个人的英雄失志加上时代的家国之悲,交互激荡,一起熔铸在辛弃疾的词里。九转回肠之后喷薄而出,造成了辛词境界宏大、慷慨悲愤的格调。作为辛弃疾对这个时代的最后抗争,同时是个人价值和才华的巨大证明。辛弃疾留下了无心而作的大量诗词,成为这个时代的明显标志物。

辛弃疾的词,与苏东坡并称“苏辛”。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首先,这种派别的划分是以时代、风格为依据的,是后世文人为之划分的。也就是说,完全是文学的角度划分的。或者说是把辛弃疾归入到文人当中的。其实,苏词和辛词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辛词是天籁之音,所谓“自铸伟词、空无倚傍”。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


1、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不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因为在辛弃疾而言,词只是“陶写之具”,他本来无意于作诗填词,也无意于在文坛上扬名。至于后来成就了所谓的“诗酒功名”,实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辛弃疾作词,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完全是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却达到了苏东坡所说的“无意不可入”的地步。在宋代,也唯有辛弃疾才能够完全不以文人自居,把所谓“词别是一家”“本色论”等等文人们的家法视为无物,所谓“我手写我心”,这和文章本体论者实有天壤之别。在辛弃疾这里,词是客体,词人才是主体。词在苏东坡那里,不论是意境还是在风格方面。作了有意的拓展。在苏东坡看来,“词为诗裔”,所以后世也是认为苏东坡是“以诗为词”的。到了辛弃疾手里,却成了“以文为词”。其实辛弃疾何止是“以文为词”!而是把当时所有的文学手段,都无所顾忌的运用到了词的写作中。故而辛弃疾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以此来抒发作者慷慨不平之气,纵横排宕的才华。并且以之作为向汉、投降派们作政治斗争的武器。“笔作剑锋长”,是辛弃疾词的战斗性的真实写照。所以辛词数量既多,又表现了广阔的风貌。完整的表现了辛弃疾的生活经历、才情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虽然辛弃疾在词体的开拓方面,比苏东坡做的还要彻底,在词的内容方面,比苏东坡表现的还要广阔的多,但是辛弃疾却不是本着文人的自觉而刻意为之的。这不仅没有消弱辛词的艺术魅力,反而成就了辛词。

辛弃疾乃是一个英雄,他将自己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才华、手段表现于词作中而却依然没有忽略词的曲折含蕴的特殊的形式美。他在词中所做出的开拓和成就,不仅超越了北宋的苏轼,而且也使千百年以后的作者一直感到难以为继。此中无疑个人才能,作为主体的作者所具有的所谓才、德、胆、识、力是重要的原因。作为客体的时代背景也是主要的原因。后世论词者每以苏、辛并称,仅就开拓词的意境、突破词的传统而言,两家确有相近之处,而且辛词作出这种开拓与突破,也可能是受过苏词的启发和影响。不过,苏、辛二家对传统都能有所开拓突破,这一点虽然相同,但其开拓突破以后所表现的风格特色,以及他们所以能达成此种开拓突破的原因,则大为不同。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与突破,主要由于作者超迈放达的胸襟气度,本来就比哪些吟风弄月的文人高出一大截。而且苏轼对于写作,又一向有“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的一种独立开创的精神,这正是苏词所以能对词境做出了极大开拓的主要原因。苏词风格的特色在于旷达飞扬的情致。至于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突破,则主要是由于对自己志向九死不悔、对自己的理想持着追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英雄的胸襟和气度,更加上平生的不凡经历及不幸遭遇的交互激荡,造成其词的意境得以突破传统。所以辛词对传统的突破,可以说是其人与其世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结果。正如前人评阮籍诗所说的“遭阮公之时,固应有阮公之诗也”,故辛词风格特色在于处处有盘旋郁结之气、慷慨悲愤之音、气大声宏的狂傲之情;还有功业蹭蹬、人生如寄的深沉感谓。这与苏词凭天赋与才气胸襟而突破传统,有本质的不同。

正是因为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有性情有理想的诗人,他同时还是一位在实践方面可以建立功业的、有谋略、有度量、有识见、有手段,而且有权变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只是由于他在建功立业方面的理想全部落空,在失志之余,遂将平生抱负与理想全部寄入词的写作,而且还将其平生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也都用在了词的写作之中。而值得让人欣赏的是,辛词虽然一方面以英雄豪杰的胆识与理念突破了词的题材、内容以及意境的传统,另一方面还以其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突破了词的写作艺术的传统,可是就词之本质而言,却仍能保有词的曲折含蕴的一种特美。这种相反而又相成的现象,既是辛词最大的特色,也是辛词所完成的最难以逾越的过人的成就。正所谓“文士风流,英雄本色”。

对于辛词之英雄豪杰的意志与理念,具体体现在辛弃疾的文章、奏疏、诗词、以及和朋友往来的书信中,然而最能体现辛弃疾思想感情的却是他的词作。辛弃疾的词作明显的分为几种类型和几个阶段,我们结合辛词,分别加以介绍。(因此我们现在对其英雄豪杰式的艺术手段便也将略加介绍。)交游酬祚之作,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占不少的分量。辛弃疾南归之后,当时的皇帝宋高宗给他个江阴判的小官位,从此辛弃疾进入载浮载沉的官场,对于辛弃疾来说,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借助于朝廷的力量,恢复中原才能有所指望。一方面,朝廷解散了南归的义军,又只给了这么小的官职,恐怕对所谓“归正人”的首领的辛弃疾还是存有防范之心的。敏感的诗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但是毕竟,朝廷还是抱着欢迎的态度迎接了这位神奇式的英雄,并且委派了他还算说得过去的职位。尽管这个职位距离北伐的要求差的远。所幸的是,辛弃疾这个时候才二十四岁,雄姿英发的词人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踏上仕途的辛弃疾,时刻没有忘记北伐的宏图大志。可是让他失望的是,无能无耻的南宋小朝廷,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愿望。苟且偷安而已。朝廷的上上下下,弥漫着消极失败的言论。为了打破这种无耻的论调,辛弃疾可谓不遗余力。他不惮于自己位卑职小,愤然上书《美芹十论》,对各种怯敌卖国的投降言论作了彻底的抨击,同时提出了完备的政治军事战略。这部所谓“万字平戎策”,是一部天才的军事、政治著作,它所蕴含的战略思想甚至被所借鉴。其中所提到的战略原则和方法,奇正相生,深得朴素的军事辩证法之契要。此书一经流传,即使辛弃疾名重一时。更为后人惊叹的是,辛弃疾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几十年后都成了现实。而不可一世的词人却没能参与改造历史,扭转可悲的局势,这是何等的悲剧!辛弃疾在以上书抗争的同时,也积极展开政治活动,广阔交游,以图让更多的官员理解自己的主张,从而坚定朝廷抗金的决心,影响朝廷的决策。

具体体现在这方面的词作如:水调歌头?
寿赵漕介庵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九月,为赵介庵祝寿的筵席间。但不是一首单纯的祝寿词。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力图报国、争取抗战胜利的希望。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已南归六个年头,时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他胸怀统一祖国的壮志,却无机会施展才能。李白失遇时,写过《上韩荆州书》说:“一登龙门,便声价十倍。”大人物们的举荐十分重要。大诗人杜甫也有过“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遭遇。当时驻建康的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赵介庵,是当朝皇上的宗室,是接近皇帝的人物,很有势力和名望。辛弃疾想得到他的举荐,好施展自己的才华。赵做生日的时候,作者应邀参加寿筵,即席写下了这首词。上片赞颂赵介庵,下片陈述自己的报国宏旨。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雄心壮志受到压抑的辛弃疾,欲求得人家举荐的心情,不言自明。辛弃疾向这位有权有势接近皇帝的大人物赵介庵,把自己的志愿提出来,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这是作者所神往的壮丽事业,也是这首词的真正的意旨所在! 这首词,真切地表达了乾道初年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一个爱国志士,雄心勃勃要报效国家,却不为世所用,内心实在是痛苦的。在寿筵席上,作者对赵介庵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赞扬他才华出众,期望他把无边的春色带给人民。这无边春色,就是抗金胜利,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西北洗胡沙”的思想,在这首曲子词里是锋芒独见的。这是其他文人墨客逢场作戏写的那些一味颂扬的祝寿词,所不能比拟的。他用神采飞驰的笔触,表现了自己豪迈的心情,情绪是乐观的,笔调是高昂而委婉的,也说明当时的辛弃疾对朝廷还是抱有幻想的。大体上可以代表他早期的词的风格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淳熙元年(1174)春,叶衡(字梦钖),被任命为右丞相,辛弃疾也因叶衡的推荐,当了仓部郎官。这一年的秋天,他在钱塘江观潮,写了这首词赠给叶衡。

仅看上片,词的意境已经够开阔了,但稼轩不仅是伟大的词人,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因此,本词的艺术境界也远不止此,面对“万里长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词人思绪万千,他想起后梁钱武肃王命令数百名手用箭射潮头,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所以说“人间儿戏千弩”,其结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吴王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而且赐他“属镂”剑,当然是遗恨千古。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下句说“功名自误”。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所以结尾意境极沉郁,与本词开头的雄大气魄对应来看,就可以看他无时无地不在惦念国事,观潮,看“吴儿”戏水,本来兴高采烈,但触景伤情,他仍然无法摆脱惆怅、郁闷。本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时时刻刻想着国家,他的爱国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这时的辛弃疾,混迹官场多年,对南宋小朝廷的现状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还以自己的才能自负“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一方面已经对朝廷表示了相当的不满和失望。“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表示了归隐的心绪。辛弃疾的后半生,在词作中多次以屈原自拟,这既有自信、自励且不无自负的一面,恐怕也具有时局与个人前途,预见到难免与屈原相同的理想落空的最终结局这悲怆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一遇机会,他总是尽全部聪明才智,投入最大精力毅力,从事振兴和恢复国家的事业。知其不可而尽全力为之,并同时用词吟唱其生命的悲剧,吟唱精卫填海的孤哀。如:“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即将辞官归隐时期,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这也是辛弃疾词作战斗力的生动体现。

关于隐居生活的田园诗:辛弃疾在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中,写了大量的表现田园生活的词。他非常欣赏陶渊明,曾经在六十多首词作提到过。一方面,辛弃疾希望能够从隐居生活中获得安宁。一方面,他又时刻不能忘怀自己的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最新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苏轼豪放和旷达的情怀通过诗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苏轼旷达情怀的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苏轼豪放和旷达的情怀通过诗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苏轼旷达情怀的胸中有块垒之人.焉能写出大江东去!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最新苏轼豪放和旷达的情怀通过诗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苏轼旷达情怀的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苏轼豪放和旷达的情怀通过诗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苏轼旷达情怀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2、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7、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8、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1、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1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3、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14、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15、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7、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刘向《三人成虎》


18、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19、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20、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21、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22、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7、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28、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29、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30、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31、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32、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3、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3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5、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36、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37、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38、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睢对蓝跬跄埂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战斗精神在辛弃疾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