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纪的我们

liusong 坐标: 111022 目录:/zhe/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年初二我和老陈大半夜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这家伙和我从高一起就是好基友,转眼我们的友情将近十年。老友相聚,总能提到以前,高中时一起犯的傻逼,大学里一起熬夜通宵,那时大家好像都无所事事,总是一个电话就能聚到一起。现在回头看,身边的人,也就只剩那么几个。老陈年初三就要回银行上班,他喝酒总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吹瓶,人送外号“雪花小王子”。这货又拿起一瓶啤酒准备和我一饮而尽,我忍着满肚子往外冒的啤酒气,愣是和他又干了一瓶。到后来我撑到站起来都在打嗝,那货依旧若无其事地一瓶又一瓶。

我说你这傻逼这么多年来真是一点都没变。他说我也就只有在你们面前还能找回一点以前的感觉。我无语,突然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因为仿佛我也是这样。想着很久以前,我们说话总是喜欢用终于。就像终于放假了,终于毕业了,终于离开这里了,终于又是一年了,那时总觉得任何一个告别都是一种解脱。却没想到时间把我们都推向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年龄点。

末了老陈又去买了一打啤酒,感慨说总觉得我们还没长大就老了。我拍了一下他肩膀,说尼玛你居然变得这么文艺,难道是看我书看多了吗。老陈来了句,傻逼你的书别指望我看第三遍,人总有迷茫想倾诉的时候。卢思浩,你觉得未来我们该怎么走。我拿起啤酒和他碰杯,说尼玛还能怎么走,在甘心之前,一直往前呗。这就是年初二的场景,我,老陈,两个傻逼,两打啤酒,张家港某处的马路牙子。

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拯救你,也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打垮你,就像我在之前说的一样。只是时间拖着你,把你变得越来越尴尬。明明不年轻了,又不甘心彻底变成大人。明明不在那么年轻了,却又没有真正地老了;明明比什么时候都想要靠自己,却又发现自己靠不住;明明想要往前走,却不知道劲该往哪处使。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你看,多尴尬。然而成长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逃开它,这种尴尬感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和你如影随形。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已经长大了,你必须做好准备。这世界就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开心有人难过,你不能保证自己会拿到一个什么样的剧本,你只能保证自己能把这个剧本演下去。

就在前天,小伙伴找我聊天,大意是问我,怎么才能摆脱那种无力感。我想了想,回答他,我从来没有摆脱过无力感,就好像我没能摆脱过孤独感和尴尬感一样。即使一个人再怎么努力生活,他终究要面对分道扬镳。他终究要面对生命里的挫折和不如意,尤其是在他发现生活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时候。既然没办法摆脱,那就承认它。承认自己有可能失败,承认到了某个阶段朋友就是在做减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现如今还在你身边陪伴你的人,是有多么难能可贵。

时间总是拖着你,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即使迷茫,你也只能被它拖着走。你没办法跑过时间,你只能跑过以前的你自己。到了分岔口,你就该学会分道扬镳。你得和曾经的自己挥个手说声再见,你就在这里待着,这里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不能陪你了,我得继续往前了。懒惰也好懦弱也罢,你得对那个自己说声再见。如今我终于能明白所谓的尴尬感到底是什么。

我想所谓的尴尬就是不上不下,不知道往哪里走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块石头,要么让它永远沉着,要么就把它打碎扔掉。在一个人甘心之前,他总是很难把那些想法从脑海里摒除,就如同有些事他明知道是作死,可他依旧会去做,即便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会往里跳。这不是傻,而是不这么做,他就不会甘心,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每天折磨一次。要么走到终点,要么就别开始走这条路。

我依旧觉得尴尬有时又无能为力,我想你也一样;可我依旧不愿意放弃,我想你也一样。我没有什么天分,很多事情总是做不好,我想你也有这时候;可我依旧在努力地做着一些事,我想你也同样。我终究相信着一些,我想你也同样。所以,这篇文给同样尴尬的你。我这里的冬天比想象的要更长一些,雨下了好几天。我没有那么期待春天,因为春天过后总有东西。我只是学会了在冬天的时候,给自己多穿一点;在下雨的时候,给自己准备伞。但就像天总会亮,日子总有暖起来的时候。在以后的日子,天还会黑,冬天还会来,路还很长,所以我们都要学会自己拉自己一把。

与其指望遇到一个谁,不如指望你自己能吸引那样的人;与其指望每次失落的时候会有正能量出现温暖你,不如指望你自己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与其担心未来,还不如现在好好努力。不用太悲观,也不用那么乐观,站在自己想站的地方就好。未来是能站稳还是被风吹跑,那都是交给时间的事。你知道,有些歌一听就能听很多次,有些人一陪就陪伴了好几年。我已经告别了太多,剩下的陪着我的一些,不管是一首歌还是一个人,我都不会轻易放手,绝对不。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听就会去看就会去和他们说说话。我已经放弃太多,剩下的一丁点天赋和努力,我绝对不放手。

而我终究就是这样一个笨拙的人,能麻烦自己就不麻烦别人,绕了很多路。也不会取巧,就像从小就不会说好话去要想要的玩具。也没有什么牛逼的天分,有些事情笨拙到要做好几次才能做好。但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分,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在你才华还无法跟上野心时,就静下心来努力。

在你跌倒还能爬起来的时候,在你甘心之前。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最新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文/卢思浩 年初二我和老陈大半夜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这家伙和我从高一起就是好基友,转眼我们的友情将近十年。老友相聚,总能提到以前,高中时一起犯的傻逼,大学里一起熬夜通宵,那时大家好像都无所事事,总是一个电话就能聚到一起。现在回头看,身边的人,也就只剩那么几个。

老陈年初三就要回银行上班,他喝酒总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吹瓶,人送外号“雪花小王子”。这货又拿起一瓶啤酒准备和我一饮而尽,我忍着满肚子往外冒的啤酒气,愣是和他又干了一瓶。到后来我撑到站起来都在打嗝,那货依旧若无其事地一瓶又一瓶。 我说你这傻逼这么多年来真是一点都没变。 他说我也就只有在你们面前还能找回一点以前的感觉。

我无语,突然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因为仿佛我也是这样。 想着很久以前,我们说话总是喜欢用终于。就像终于放假了,终于毕业了,终于离开这里了,终于又是一年了,那时总觉得任何一个告别都是一种解脱。却没想到时间把我们都推向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年龄点。 末了老陈又去买了一打啤酒,感慨说总觉得我们还没长大就老了。

我拍了一下他肩膀,说尼玛你居然变得这么文艺,难道是看我书看多了吗。 老陈来了句,傻逼你的书别指望我看第三遍,人总有迷茫想倾诉的时候。卢思浩,你觉得未来我们该怎么走。 我拿起啤酒和他碰杯,说尼玛还能怎么走,在甘心之前,一直往前呗。 这就是年初二的场景,我,老陈,两个傻逼,两打啤酒,张家港某处的马路牙子。

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拯救你,也没有什么能一下子打垮你,就像我在之前说的一样。只是时间拖着你,把你变得越来越尴尬。明明不年轻了,又不甘心彻底变成大人。明明不在那么年轻了,却又没有真正地老了;明明比什么时候都想要靠自己,却又发现自己靠不住;明明想要往前走,却不知道劲该往哪处使。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你看,多尴尬。 然而成长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逃开它,这种尴尬感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和你如影随形。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已经长大了,你必须做好准备。这世界就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开心有人难过,你不能保证自己会拿到一个什么样的剧本,你只能保证自己能把这个剧本演下去。

就在前天,小伙伴找我聊天,大意是问我,怎么才能摆脱那种无力感。我想了想,回答他,我从来没有摆脱过无力感,就好像我没能摆脱过孤独感和尴尬感一样。即使一个人再怎么努力生活,他终究要面对分道扬镳。他终究要面对里的和不如意,尤其是在他发现生活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时候。 既然没办法摆脱,那就承认它。承认自己有可能失败,承认到了某个阶段朋友就是在做减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现如今还在你身边陪伴你的人,是有多么难能可贵。

时间总是拖着你,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即使迷茫,你也只能被它拖着走。你没办法跑过时间,你只能跑过以前的你自己。到了分岔口,你就该学会分道扬镳。你得和曾经的自己挥个手说声再见,你就在这里待着,这里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不能陪你了,我得继续往前了。懒惰也好懦弱也罢,你得对那个自己说声再见。 如今我终于能明白所谓的尴尬感到底是什么。

我想所谓的尴尬就是不上不下,不知道往哪里走却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块石头,要么让它永远沉着,要么就把它打碎扔掉。在一个人甘心之前,他总是很难把那些想法从脑海里摒除,就如同有些事他明知道是作死,可他依旧会去做,即便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会往里跳。这不是傻,而是不这么做,他就不会甘心,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每天折磨一次。要么走到终点,要么就别开始走这条路。

我依旧觉得尴尬有时又无能为力,我想你也一样;可我依旧不愿意放弃,我想你也一样。我没有什么天分,很多事情总是做不好,我想你也有这时候;可我依旧在努力地做着一些事,我想你也同样。我终究相信着一些,我想你也同样。 所以,这篇文给同样尴尬的你。 我这里的冬天比想象的要更长一些,雨下了好几天。我没有那么期待春天,因为春天过后总有东西。我只是学会了在冬天的时候,给自己多穿一点;在下雨的时候,给自己准备伞。但就像天总会亮,日子总有暖起来的时候。在以后的日子,天还会黑,冬天还会来,路还很长,所以我们都要学会自己拉自己一把。

与其指望遇到一个谁,不如指望你自己能吸引那样的人;与其指望每次失落的时候会有正能量出现温暖你,不如指望你自己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与其担心未来,还不如现在好好努力。不用太悲观,也不用那么,站在自己想站的地方就好。未来是能站稳还是被风吹跑,那都是交给时间的事。 你知道,有些歌一听就能听很多次,有些人一陪就陪伴了好几年。我已经告别了太多,剩下的陪着我的一些,不管是一首歌还是一个人,我都不会轻易放手,绝对不。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听就会去看就会去和他们说说话。我已经放弃太多,剩下的一丁点天赋和努力,我绝对不放手。

而我终究就是这样一个笨拙的人,能麻烦自己就不麻烦别人,绕了很多路。也不会取巧,就像从小就不会说好话去要想要的玩具。也没有什么牛逼的天分,有些事情笨拙到要做好几次才能做好。但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分,用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 在你才华还无法跟上野心时,就静下心来努力。

在你跌倒还能爬起来的时候,在你甘心之前。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我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 许多人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七种原因,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规律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

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 你开始慢慢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 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

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同学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我们往往缺乏和自己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我们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和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学校,对你的管理都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我们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有一名大一,从新学期开始他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一学年下来,他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他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他又特后悔,特纠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

在大学里,他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有不想念书的念头。他很烦,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阶段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它能帮你拿分。 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我们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

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当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写在后面: 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想说: 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这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增强你的自控力。

  • 挫折路上,坚持常在心间
  • 坚持做20件小事,你的人生大不同
  • 成功,来自有梦想,肯坚持
最新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

许多人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七种原因,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规律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

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 你开始慢慢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 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

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同学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我们往往缺乏和自己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我们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和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学校,对你的管理都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有一名大一,从新学期开始他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一学年下来,他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他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他又特后悔,特纠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

在大学里,他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有不想念书的念头。他很烦,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阶段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它能帮你拿分。 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我们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_连做一件小事都不能坚持_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