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hantiemo 坐标: 3014 目录:/zhong/

精选的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经历了那几个历史时期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

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从审美角度看,唐诗包含五个审美特征: 一是精神美,唐代诗人能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二是音乐美,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诗歌讲究韵律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三是建筑美,唐诗如同建筑,能把平面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作品;四是个性美,唐代诗人各具鲜活个性,璀璨的诗人群体中,绝少个性类似者;五是意境美,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唐代诗人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其诗歌完全是情景互生,情景交融,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的意境美。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色彩。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元曲, 曲,有歌曲和戏曲两类。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

元朝剧作家人材辈出,关汉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各时期音乐特点保持统一的局面。随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原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不相适应,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音乐文化转以儒家为主,并在两汉时期始终居尊崇地位。 秦朝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文化的机构——乐府,其在汉武帝时又得到加强。

乐府里集中了1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家,广泛采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加工、改编、创作。所以,它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经过乐府机构集中、提高的汉代宫廷音乐呈现出与旧时奴隶主雅乐迥然不同的面貌,而且扩大到宫廷以外的音乐生活,如在达官府邸和地主庄园的演出活动。当时的演出包括鼓吹乐、相和歌、歌舞百戏及乐器演奏等多种体裁形式,最主要的是鼓吹乐和相和歌。

乐器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音乐的又一特点。当时应用的乐器一方面是前期已有的铙、鼓、箫(排箫)、篪、笙、竽、琴、瑟等;同时也出现笳、角、笛(竖吹)、筝、筑、琵琶、箜篌等新的乐器,特别是琵琶类弹弦乐器的出现,是乐器的重大演进。 秦汉时期的律学一直以战国初确立的三分损益律为主导,后在演出中发现三分损益律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的缺陷,便有京房六十律学说的出现,但它并无实用价值,只对后世探求律制途径有所启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一、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这时,国家分裂,战乱频繁,错综复杂的矛盾扭曲了社会的形象。人们甚至将音乐看成为精神寄托的避难所。三国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清商乐与琴曲占主导地位,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清商乐——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作品大多数以爱情为题材,风格较纤柔、清新、自然。

琴曲——琴艺自春秋战国由宫廷乐师向士人转移,至两汉已相当发展,许多著名文人如司马相如、蔡邕等都是琴家。魏晋以来琴艺进入高潮,许多名士如魏晋时的阮籍、嵇康,南北朝。

二、我国古曲有哪些特点

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演唱古曲的体会,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要在反复吟诵诗词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唱好一首古曲不是那么简单地唱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诗词歌赋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演唱《阳关三叠》总是不能令教授满意,原因并不是演唱的不正确而是不到位。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现在所能理解的。

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灵感吗? 艾君认为,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恰好反映出一个学子在学唱古曲中的苦恼和焦虑的心情,说明了古曲演唱的复杂性和难度。艾君观点,演唱古典诗词,要在弄清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

从80年代末至今,艾君参加过大小无数次古曲演唱会。总体感觉,欣赏古曲作品,不仅需要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在表层化的欣赏中侧重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 而对古曲演唱的特点的理解,艾君总结其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

三、诗词曲的特点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二、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
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
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虽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
三、
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


四、中国诗歌艺术形式上有何特征

论诗歌表现形式与诗歌的发展 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研究诗歌的发展,可以基本上把握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诗歌作品大抵可以分为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形式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思想内容通常指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现象,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要素。我们的思维定势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在此,经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从成功的具体诗歌作品来说,表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完美结合的,缺一不可,但对诗歌本身的发展来说,诗歌表现形式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进步。中国文学是注重表现形式的文学,诗歌的生命正于它的形式美。

美国理论家马克·肖勒认为:“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内容本身决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内容(或经验)与完成的内容(或艺术)之间的差距便是技巧。”(《技巧的探讨》)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诗歌就特别注重形式美。相传作于黄帝时代的《弹歌》: 断竹。

续竹。飞土。逐專ü拧叭狻弊郑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