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340 坐标: 22592 目录:/zhong/

想知道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历经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都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新闻网-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扩展资料: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历经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都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新闻网-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所谓的“精气神”是

对于书家来说,书法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颜真卿的《祭侄稿》原是一篇无意于书的文稿,但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一唱三叹,得自然之妙,可谓无意于工,反而极工。我们仔细推敲局部细节,横画姿态横生,撇画摇曳多姿,很多字都是用枯笔在纸上擦出来的,一样的老辣纵横,不失法度。

这些极细微的技术,没有长期的定型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不可能在快速的运动中丰富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书法技法的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长期不断地刻苦训练,方能渐入佳境。如果书法风格与技术过早的结壳与定型,不再吸纳新的东西,书法在低技术层面上重复循环,就难以入道。由技入道,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境。

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而忽略文化、心性、怀抱、品格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 书法的境界是书写者通过线条笔迹所折射出来的心灵影像,即古人讲的“书,心画也”、“书,如也”的意思。在这种心灵影像之中的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密不可分的。书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显然,书家的先天资质、字外功夫、人格怀抱以及道德修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审美境界。 因此,我们要用澄明的心灵去体悟前人的经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学会挣脱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纠缠于心的尘间世事和浮名利禄,淡化名利,合于自然。

杨凝式题壁挥运时虚己无意的状态,与庄子天人合一、逍遥游心的境界,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正是杨凝式这位骨子里充满天真烂漫的人物,引领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启。


一、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创作中应强调虚己无意,这里的虚己无意并非完全消失了意念,消失了自我,乃是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功利之心,使身心完全融入挥写的状态,达到自然生命与书写生命的浑然一体,保持自然的本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记者:您认为当代书法的诗意精神应具有那些品格? 陈洪武:从艺术角度讲,如果书家不能诗意地安居在生活之中,而使心灵日渐浮躁,失去润泽,那我们将偏离中国书法传统的人文精神,远离书法的本体与规律。

因此,我认为当代书法需要一种诗意精神,诗意精神的本质应当具有从容、空灵、浪漫、自由的品格。“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受外力牵连与支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和创新精神。保持一些清醒,既要奋进,又要活得恬淡,尽量摒弃功利带给我们的烦恼,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

要充分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书法诗意化的美感,力求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以简约清静的方式回归书法原本从容的感觉和优游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于不期然中自自然然地实现书法诗意精神的陶酝与建构。 对经典保持敬畏之心 记者:当下有不少书家在努力尝试古典诗词的创作,一些展览也鼓励投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您认为自撰诗联在书法创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陈洪武: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在审美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最具有中国精神和意蕴的艺术,弥散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非功力深者无法感受得到。比如,对书法下过苦功的人,对书法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当看到一幅作品时,能够很自然辨别出这幅作品有“二王”的韵致,那幅作品有宋人意趣,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等等。

同样,古典诗词亦是如此,当送到真正懂得诗词的人手上时,也是一看就能分辨出好坏的。有的诗感时忧国、沉郁顿挫,老杜风神跃然纸上;有的诗清远幽深、宁静恬适,深得王摩诘禅意;有的诗幽冷凄婉、奇想诡异,很受李长吉影响。 我觉得,近几年来古典诗词创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书家的重视,写古典诗词的书家虽然多了,但质量高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诗词与书法能同时写好的就更少了。往往一个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百分之十是自作诗联。

有些自作诗词写得不古不今,没有什么法源,诗的技巧被所谓的基情所消解,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习古典诗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和书法一样,也得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功夫。我们要大量解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法的临帖一样,让这些好作品深入自己的骨髓里,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古典诗词的语境之中。我们必须对前人留给我们的经典保持着敬畏之心。如果失去了起码的敬畏,那就会流于功利,流于。

警惕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断裂 记者: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已退出了大众实用领域,书法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您能谈谈当代大众书法审美对书法本体的影响吗? 陈洪武:当代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在退化,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国书法在其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一直都是知识分子表达思想和才情的载体。在古代社会书法还是科举入仕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是读书人,从学习写字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书法毕生相伴。临帖、读帖、记录、写信、交流、处理公务、吟诗作赋等等,只要是读书人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得开毛笔。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尽管。

文学和书法的关系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的内在情志的艺术,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实在是个很大的题目,下面仅就我所知道的简单谈一谈。我们先来看几幅作品。第一是《兰亭序》,第二是唐代陆柬之的《文赋》墨迹,第三是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还有两个分别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黄州寒食诗帖》和《松风阁》(参看所附图录)。我们先简单来看一下这几件作品,这本《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历来被认为最的王羲之的风神。

虽然这不是王羲之的原迹,但也可以说是庶几近矣了。通过它,我们可以见王羲之书法的一斑,通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如果我们通过这书法作品来读《兰亭序》这篇文章,则文中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等等晋人风度就跃然纸上了。再看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所写的《文赋》,我们知道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陆柬之是陆机的后人,他的这幅墨迹也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杜牧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这是一件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张好好诗》很多人都知道,但这件书法作品知道的人可能就相对要少了。

《宣和书谱》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杜牧传世的书法作品仅此一件,唐诗人中,擅长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仅杜牧《张好好诗并序》、贺知章《孝经》等寥寥可数,因此弥足珍贵。我们再来看东坡先生的《黄州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是他的代表作,极为后人所推崇,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这书法作品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有一泻千里之势,苏轼流传下来的墨迹很多。

但这样气势开张的却不多见。通过它来读东坡的这首诗,就多了一重艺术享受,而且,诗歌与书法实在也是相得益彰,就好象两扇窗子,透过它们,我们能更真切的见苏轼在创作这件艺术品的时的内心情感。这幅作品后面,有黄庭坚很短的跋,写得也很精彩,“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颜鲁公就是唐代的颜真卿,杨少师就是五代的杨凝式,李西台是宋初的李建中,都是宋人极为推崇的书法家,从中可见出山谷多东坡的欣赏,更可见他的非凡艺术鉴赏力。

山谷真可以说是东坡的知音。黄庭坚是同时看到了这件作品的诗歌艺术美和书法艺术美,这正是我们应向他学的地方。现在我们来看黄庭坚的墨迹《松风阁》,读过这首诗的人一定不少,“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这是山谷晚年的作品,笔画如长大戟,这是山谷大幅行书的典型风格,山谷在被贬途中游湖北鄂城樊山,借景抒情,诗句中不免有一些牢骚和慨叹。通幅字的结体取斜势,中宫收敛,长画多一波三折,极富张力,这正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相符。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多能文善书,流传至今的书法名迹不少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通过以上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传世书法作品的书法艺术美和文辞之美结合起来欣赏,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而且,用这样一种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赏玩这样复合型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我们所说的是书法与文学浅层次的一种关系,下面我们谈谈文学(主要是诗歌)与书法更深层的关系,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来,比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他擅长的极度夸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和尚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另外也有一些一流的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例如苏东坡的《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其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也有不少人椐此得出东坡不重法度的结论。其实,我们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意”,是法度之中的“意”。

诗中提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又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使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诗歌一开始提出草书创作带来自我陶醉的状态,“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艺术创作的自娱。

书法作品中古诗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个人署名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扩展资料: 书法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 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

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 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


一、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中国书法与中国诗词有什么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