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忠君爱民的诗词

maque 坐标: 165820 目录:/zhong/

爱国爱民爱的诗句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忠君爱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自知其不悦于世而仍不顾“亡论利害,搀说得失”的苏轼,因仕途的不顺和精神上的打击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但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却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1082)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春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住上。

照野(左氵右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诗: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8203

范仲淹远大抱负的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向他这样具有政治抱负还有那些? 范仲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名人。

他的《岳阳楼记》光照千古,开辟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大典。

而他作为这一精神大典创立者,通身都罩上了辉煌的圣光,作为中国传 统知识分子的偶像,一直是帝王们倡导的,也是人们所追求的。

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面向世界逐步觉醒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对他的这一精神大典怀疑甚至颠覆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范仲淹的精神是博大而高远的;这种博大而高远主要体现在他在对待个人“忧”和“乐”的关系上。

那么,他所忧的和乐的各是什么呢? “若夫霪雨霏霏……”之时,他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之忧。

作为臣子,这种忧,显然是对专制王朝内部明争暗斗、黑白不分所造成的仕途险恶之环境的必然反应。

忧的是什么?忧的是官运。

“至若春和景明……”之时,他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之乐。

这种乐,显然是一种不得已的暂时逃遁,是一时远离官场的结果。

这种一喜一乐的心态,作为沉浮于宦海的人来说,是常有的。

范仲淹要“异二者之为”,就把忧和乐上升到“天下”的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他心目中的天下又是什么呢?专制之下的天下,从来是有名有姓的,并不具有公民世界的任何属性。

那么,范仲淹此种历史条件下的先天下和后天下之说,不过是王权利益高于一切的诱人表述,“国本主义”是其核心。

尽管他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但这是要有条件的:满足帝王的专制统治并且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一分子时,才对自己统治之下的民众心怀怜悯,这始终没走出君臣统治民众、民众必须受制于君臣的关系。

我们不怀疑腾达的士大夫人性中善的一面,即居于高位时可能念及民众,但协调官民关系,稳固帝王权位无疑是第一位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里的“忧其民”就要大打折扣了,不能不是千百年来“官爱民,民拥官”的再版。

骨子里还是忠君的,不正是这样吗,受到皇上贬谪时——“处江湖之远”还要“忧其君”,对帝王的效忠多坚决啊。

范仲淹的“忧”之中,充满了君本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忧民”就显得虚脱和勉强,甚至不实际,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说辞。

站在君本主义和国本主义上谈“忧民”,也确实有些滑稽:这二者之间有和谐和统一的支点吗? 提起范仲淹,有位先生说得好:他为这忧,为那忧,还不如为人而忧。

为人而忧,还是先为自己而忧。

是的,在君本主义和国本主义眼里,是没有人的。

而现代化理念的核心是:人第一!我就是为我,我尊重我,我实现我,我充实我,我发展我。

而任何能真正尊重自我的人,首先尊重的是他人的自我发展权。

这种以人为本而实现的社会和谐,才是现代化社会。

走不出传统政治思想文化束缚的知识分子,在范仲淹国和民二者的选择上,撩起了他们的忠字意识,他们就把范仲淹的精神境界当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来追求,范仲淹就成为精神偶像而发光了。

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相关主题的诗词对联或者是格言警句

展开全部 【拥军语句】 常怀报国之志为民为中华,常思武备兵事强军强国家。

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安居乐业不失国防观念 致富不忘国防,和平不忘忧患 牢记历史教训,不忘警钟长鸣 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宁维系千万家 国防关系人人,人人心系国防 国防关系千万家,安全责任重如山 国防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没有国防固金汤,哪能致富奔小康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开放不忘固国防,发展不忘兴武装 【拥军对联 】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诗经的哪一诗词 有铭、婉两字

范仲淹,北宋名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

范仲淹幼时家贫,然身无分文,却心怀济国济民之志。

曾去算卦,卦师问:算什么?答:能否出将入相?卦师鄙夷道:看你乞讨相,也想出将入相!范仲淹又问:能否为良医?卦师奇之,反问:为什么又想当良医呢?范仲淹答:入相可济国,良医可济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卦师叹曰:君有此心,必当为相!不须算命。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一生忧国忧民,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临终咏《示儿》一首,感人至深。

诗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少时其母与其背刺“精忠报国”,成为其毕生的座佑铭。

一生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他忧国爱民,其军队纪律严明,饿时不扰民,冻死不进屋,受到人民的爱戴。

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相关主题的诗词对联或者是

古相思曲《汉乐府诗》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 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爱国的诗词和名言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

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秋兴八首中体现杜诗炼字特色的诗句是哪些?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

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

《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瘼。

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 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

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

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

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

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

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

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诗人在回奉先县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

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他富感于叙。

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

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如《北征》描述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将近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来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

《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万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最早从周代民歌开始。

到了两汉乐府民歌...

沁园春—长沙的诗词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