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中日友好的古诗词

xiangguofuren 坐标: 164791 目录:/zhong/

中日友好的古诗词

急求有关中日友好关系的古诗词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赏析】: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晁衡和日本使团离开长安一同归国。

唐玄宗还写了一首《送日本使》的五言律诗,以表达热情欢送,全诗为: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

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

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

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

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

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

王维写了《送秘书晁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

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

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

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

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

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4/07/content_8080448.htm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展开全部 关于日本的古诗词: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送僧归日本(方干) 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

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

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

海上(顾炎武)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

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

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送僧归日本(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送褚山人归日本(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

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

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放后遇恩不沾(李白)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赠日本僧智藏(刘禹锡)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举出历史上的中日友好和冲突的例子

展开全部 1、中日友好的事例:聂荣臻同志以博大的胸怀拯救了日本阵亡人员的女儿,感动了侵华日军,更感动了日本人民,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中日民间友好的真谛。

回顾上世纪历史,翻开尘封的往事,在65年前的华北大地上,发生过一段“将军救孤”的动人故事。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寇发动了规模巨大的“百团大战”。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聂荣臻所率领部队的两名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聂将军得知后,亲临看望,并指示一定要将两位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

时光荏苒,时代巨变。

1972年,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两国进入了新时期。

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位抗日老战士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引起了热烈反响。

日本媒体对聂将军在40年后还记挂着日本小姐妹十分感动,很快就找到当年的姐姐,就是住在日本宫崎县都城市的美穗子。

随后,中日友协盛情邀请美穗子一家访华,年过八旬的聂帅于1980年7月14日在北京接见了美穗子一家。

此事成为中日友好的又一段美谈。

2、中日冲突: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里面就有日本,抗日战争八年抗战,钓鱼岛事件。

总结一下冲突远远多于友好。

...

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主要是在唐朝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

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

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中日友好について

中日友好我憎恨日本,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不得国太民安……我憎恨日本,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不得国太民安 。

我崇拜日本,是他们具有高科技的设备与丰富的创造力。

我欢迎日本,是为了我们与另过能友好的交往关系。

一场中日友好的文艺演出,让许多的同学心中不在是怒气冲冲,而是欣喜地欢迎日本访问团的到来。

刚走进会场,我的心中不知为什么总是一阵慌乱,心的跳速也在不断的增快。

看看迎风飘扬的旗帜上所写的“中日友好”这几个字,我就想起日本鬼子,想起南京大屠杀,想起我国大大小小的万人坑。

是他们扰乱了我们的生活,使人民的幸福总处于危险地带。

日本访问团来了,他们个个带有欣喜的微笑,这时我有一种怀疑,他们好象是笑里藏刀。

我的心更是忐可不安。

这时一阵阵掌声惊醒了。

大会开始了。

很快,许多仪式进行完毕,接着就是《文艺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使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放眼瞧去,原来这时已到了日本同学为我们表演了,还算是十分的精彩。

我们的节目与日方的节目窜连着,让我心中那中惊慌消然而去。

我这才感到中日是真的友好了,再看看那写结对子的同学们,他们那个脸上不是荧光满面。

我心中没有了憎恨感觉一阵轻松。

我们是和平了,希望这能够永远延续。

对不起,我不会日语.我只能为你写一篇中文的,你看着这篇作文翻译大概总可以吧!

简述唐朝时期中日友好往来的情况

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批遣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鉴真在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奉为“瑰宝”。

鉴真被日本药行奉为祖师爷。

“鉴真东渡”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古时期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各方面受到中国唐朝的深刻影响。

一、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

日本颁田制度效法中国的均田制,日本也有租庸调制。

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二、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完全模仿长安。

日本的建筑风格也是学习中国唐朝。

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都是效法唐代建筑的典范。

三、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仿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唐诗广泛流传,深为日本人所欣赏。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尤为受到喜爱。

日本士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日本宫廷爱用唐式菜肴。

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学习唐乐。

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五、社会生活方面:唐人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

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经改进为“和服”。

端午节、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

总之,唐朝是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日本从博大精深的唐文化中吸收、借鉴,参考、改良,其影响深远至今。

中日友好交往历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二、日本遣隋使 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574年至622年)摄政。

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

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

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

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天皇为此新建了宾馆,并派出彩船30艘热烈欢迎。

隋使进入日本京城时,日本方面派遣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接待。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13次。

日本初期派出的遣唐使规模不大,一般每次出动一、二条船,每船约载120人。

8世纪后,规模扩大,组织完备,制度也大体固定下来。

一般每次五、六百人,分乘四只船前来中国,因此,“四只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遣唐使的同义语。

遣唐使的官员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迎送留学生和学问僧。

许多遣唐使、留学生及学问僧的学术和艺术造诣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作为对遣唐使的回聘,唐王朝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密切了相互关系。

中国的书籍、货物等也随两国使节大量输入日本。

621年,唐王朝开始发行货币“开元通宝”,通过中国使节和日本遣唐使,被大量带入日本,在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的日本全国曾被大量发现,有数万枚。

1970年10月,在中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即唐朝长安城兴化坊原址,出土了五枚贺廓方孔“和同开尔”银币,它是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仿唐朝“开元通宝”的形状铸造发行的。

四、唐皇诗赠遣唐使 唐玄宗李隆基曾接见遣唐使藤原清河并作诗相送,诗云: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全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五、日皇与“汉诗” 嵯峨天皇(786年至842年)于809年即位,在位14年。

嵯峨天皇通经史、善诗文,长于书法,被称为日本“三笔”(三大书法家)之一。

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汉学(汉学系指中国文化,当时尤指我唐代文化),对日本汉学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录其汉诗(直接用汉字赋词在日本称之为“汉诗”)三则,可见一斑。

早春观打球 芳春烟景早朝晴,使客乘时出前庭。

回杖飞空疑初月,奔球转地似流星。

左承右碍当门竞,群踏分行乱雷声。

大呼伐鼓催筹急,观者犹嫌都易成。

与海公饮茶送归山 道俗相分经数年,今秋晤语亦良缘。

香茶酌罢日云暮,稽首伤离望云烟。

渔歌子 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迷, 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回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良游。

青春林下度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溪边垂钓奈乐河,世上无家水宿多, 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胪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六、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吕(晁衡) 阿倍仲麻吕(698年至770年),汉名晁衡,19岁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好友。

在唐任职,官至秘书(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长)。

753年,他随日本遣唐使回国,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臣。

临行时,阿倍写了“望乡诗”: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必皎月圆。

许多中国诗人也赠诗惜别。

晁衡归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消息传到长安时,他的朋友以为他遇难而死,李白曾作诗哭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后来,晁衡随破船漂至越南,又辗转跋涉回到长安,最后老死于中国。

晁衡在中国生活了54年,他的活动,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1982年西安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七、日僧空海与王羲之 中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受到极大的重视。

日僧空海(又称弘法大师)(774年至835年)留唐时,以当时著名书法家韩方明为师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他努力钻研各种笔体,被誉为“远绍羲献”。

他还与橘逸势、嵯峨天皇同称精通书法“三笔”,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据日本史书《高野物语》记载,传说唐朝皇帝宫殿上的王羲之墨迹,因墙壁损坏以致墨迹不全,知道空海精于王氏书法,请其补写,几与原迹一样。

这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