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重上井冈山诗词解释

14 坐标: 167459 目录:/zhong/

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

展开全部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注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七六年一月号。

[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二十二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

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二十五日写了这首词。

二十九日下山。

[黄洋界] 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揽月,摘取月亮。

唐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

[捉鳖]喻擒拿敌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

重上井冈山诗词拼音

shuǐ diào gē tóu · 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jiǔ yǒu líng yún zhì , 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 。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qiān lǐ lái xún gù dì , jiù mào biàn xīn yán 。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dào chǔ yīng gē yàn wǔ , gēng yǒu chán chán liú shuǐ , gāo lù rù yún duān 。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guò liǎo huáng yáng jiè , xiǎn chǔ bù xū kàn 。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fēng léi dòng , jīng qí fèn , shì rén huán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sān shí bā nián guò qù , dàn zhǐ yī huī jiān 。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kě shàng jiǔ tiān lǎn yuè , kě xià wǔ yáng zhuō biē , tán xiào kǎi gē huán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 , zhī yào kěn dēng pān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概括该诗歌的写景特点

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全诗的解释如下: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4、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重上井冈山诗词拼音

展开全部shuǐ diào gē tóu · 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jiǔ yǒu líng yún zhì , 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 。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qiān lǐ lái xún gù dì , jiù mào biàn xīn yán 。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dào chǔ yīng gē yàn wǔ , gēng yǒu chán chán liú shuǐ , gāo lù rù yún duān 。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guò liǎo huáng yáng jiè , xiǎn chǔ bù xū kàn 。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fēng léi dòng , jīng qí fèn , shì rén huán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sān shí bā nián guò qù , dàn zhǐ yī huī jiān 。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kě shàng jiǔ tiān lǎn yuè , kě xià wǔ yáng zhuō biē , tán xiào kǎi gē huán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 , zhī yào kěn dēng pān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诗词手书真迹《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版本

展开全部找到一位曾任察御史的诗坛名家、“当代诗仙李白”李者也(李华振)写的“四库全诗”40本系列丛书中,找到一本>(又名>)。

在纪检察干部中广受欢迎,其诗词名言警句被上至中央纪委、下至基层纪检察文稿材料广泛引用,现摘录几首供参考:纪检察古诗词、廉政格言、反腐名言名句烹文/李者也浮世趋利但相争,不至无路不知终。

待临断崖思欲返,方见山悬四壁空。

不怕江湖一时穷,却怕权势一时倾。

炙手可热当须敛,亨若遇火则为烹。

【注】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一些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大亨”。

他们在趋利思维的支配下,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争争夺夺,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却疏于自谨、自检、自省,最终热得过火,“亨若遇火则为烹”。

近当代的自不必说,古代的如,石亨(?—1460),明朝权臣,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人(今渭南市临渭区)。

善骑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勇武善战,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权倾朝野,之后大肆培植羽,祸乱朝政,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家人冒功进官者50余人,羽攀亲骗官者多达4000余人;对于不肯攀附的正直大臣残酷加害,挟私愤杀死抗击外侮的于谦、范广等名臣,把曾给他提过意见的给事中成章、御史甘泽等九人贬黜官职,大兴冤狱诬陷耿九畴、岳正入狱,将杨宣、张鹏赶至边关。

最后石亨被革职,下狱,伏诛。

...

重上井冈山诗词带拼音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

久(jiǔ)有(yǒu)凌(línɡ)云(yún)志(zhì),重(zhònɡ)上(shànɡ)井(jǐnɡ)冈(ɡānɡ)山(shān)千(qiān)里(lǐ)来(lái)寻(xún)故(ɡù)地(dì),旧(jiù)貌(mào)变(biàn)新(xīn)颜(yán)到(dào)处(chù)莺(yīnɡ)歌(ɡē)燕(yàn)舞(wǔ),更(ɡènɡ)有(yǒu)潺(chán)潺(chán)流(liú)...

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

展开全部 1、在“险处不须看”后面划分层次,上阙以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手法,记述自己回归故地的喜悦心情和对艰险的蔑视之情;下阙回忆往事,展望今朝以及自己改造自然的坚定信心。

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天翻地覆等 (不设统一答案) ...

西江月·井冈山的作品赏析

展开全部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

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

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

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

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

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

‘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即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

“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

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

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

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

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

不可不知。

”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者在这首词中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可谓别具一格。

谁知道《 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的意思

展开全部 西江月·井冈山 【正文】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西江月∶词牌。

李白《苏台怀古诗》∶“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旌(jing1)。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

郭沫若诗龙谭详解逐句觧释

展开全部 龙潭郭沫若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大意是:第一句:井冈山上有个龙潭。

第二句:瀑布从上面飞奔而下形成三叠。

第三句:到龙潭去,走过小路就没有路了,那里成了绝境。

第四句:全靠军事学校的学生开辟道路,才得以免去在远处看,而就近(欣赏)。

第五、六句:龙潭的三潭流水如同交响曲响起,万山都安静了。

井冈山的天空下,万木景色极其盛美。

这两句是用景色美,比喻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事业的美好。

第七、八句:土地分给农民,大家都思念(共产)的恩惠好处,潜龙(毛泽东)怎么愿意长期被锁深山里呢。

延伸解答: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后,在同年的6、7月之交,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参观考察了井冈山。

郭沫若一行从广东的东江转入江西,围绕赣南中央苏区转了一个圈才上的井冈山。

先访问了瑞金叶坪、大柏地和赣州,而后从泰和上井冈山。

当时,郭沫若已年逾古稀,但他依旧基情澎湃、兴致高昂,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沿着当年毛泽东走过的路,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给井冈山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7月2日,当郭沫若听说小井龙潭,有可与黄山、庐山相媲美的瀑布时,便不顾年高,不顾患疾耳鸣,欣然亲往。

当年的龙潭还未开辟为风景区,樵径断残,无路可达。

若要亲临其境,必须攀援林木藤蔓而下。

郭沫若一早起来就穿着白色短袖衬衫,灰白长裤,足登布鞋,手上拿着一根井冈山方竹拐杖,兴致勃勃地问陪同人员:“这里去龙潭有多远?今天一定要下去!”上车后,郭沫若象个小学生第一个去春游似的,口里唱着“乞丐歌”,边唱边用竹杖做动作,使全车的人都笑了起来。

车到小井,一行人步行直奔龙潭。

要到龙潭口还得先爬一座小山,约十几米高,一条羊肠小道在山林中蜿蜒回旋。

郭沫若看到两旁蓊郁翠绿的竹林,千姿百态的树木,不停地赞赏说:“真是一个好地方,可称得上是个天然植物园。

你们要保护好,留得青山在呀!” 登上龙潭口的山头,往下看,方知脚下竟是万丈深渊;往北望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

郭沫若早已被这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龙潭口以下便没有路了。

为了郭沫若的安全考虑,南昌军事学校的学员奉命为郭沫若开道。

于是众人搜寻猴踪鹿迹,踩出了一条山路,并用棕绳系于树上,陡险之处临时充当扶手。

郭沫若便沿着新开的险道,攀草牵棘,时仰时弓前进。

郭沫若边走边和井冈山管理局的同志说:“不要看现在没有路,要不了20年,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风景名胜地了。

” 费了好一阵功夫,洒了一路的汗水,终于到达龙潭的第三潭。

只见那巨大的水流,似一条挣脱羁绊的白龙,飞下悬崖,从那云雾冉冉的山巅,直冲下几十米的深潭,激起千堆雪片,万朵银花,那亿万颗水珠,喷洒飞激,喷绿了山崖,洒绿了花草,潭水也变得纱幽幽的。

此情此景,使富有浪漫气质的郭沫若为之动容。

郭沫若箕踞在一块大石头上,问身边的同志:“可有酒?”随行人员遗憾地说:没有带来,只好捧上一杯茶相敬。

郭沫若脱下鞋袜,把双脚向水中一伸,用劲地搅起水花,不住地赞道:“美哉龙潭!” 当晚回到宾馆,郭沫若不顾一天爬山的疲倦,挥笔留下了七律诗《龙潭》一首:“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 1965年10月,郭沫若在北京将这次旅程中所作的29首诗词整理成册,定名为《井冈山巡礼》,后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如今,郭沫若在井冈山所说的“要不了20年,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风景名胜地”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他的《宿吉安》一诗中“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诗句,今天已经成为井冈山景区最好的广告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