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最后两个字是一样的六个字的诗词

Aimee 坐标: 155979 目录:/zui/

1、而今千尺苍苍 (宋·辛弃疾·《临江仙》)

2、归来鬓已苍苍 (宋·方岳·《木兰花慢》)

3、静对西风脉脉 (宋·晏殊·《睿恩新》)

4、谁识离情脉脉 (宋·赵师侠·《谒金门》)

5、羁旅芳心脉脉 (宋·无名氏·《念奴娇》)

6、避雨竹间点点 (宋·文同·《郡斋水阁闲书·鹭鸶》)

7、门前流水潺潺 (宋·倪偁·《临江仙》)

8、桃花流水潺潺 (元·张弘范 ·《临江仙》)

9、弄珠拾翠盈盈 (唐·徐昌图·《河传》)

10、是处丽质盈盈 (宋·柳永·《抛球乐》)

11、有人袅袅盈盈 (宋·仲并·《念奴娇》)

12、眼裁秋水盈盈 (宋·吴礼之·《雨中花/夜行船》)

漠字结尾的诗句(最好是七言)?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后面省略)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

(李贺《湖中曲》)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

(杜牧《南楼夜》)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陆游《夜泊水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求最后两个字是一样的六个字的诗词,

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画堂瑞气多多(宋·彭止·《满庭芳》)看尽多多少少(宋·陈无咎·《失调名》)观瞻了了清清(元·王哲·《莺啼序》)灯儿更冷清清(宋·刘仙伦·《系裙腰》)黄鹂犹自声声(宋·张孝祥·《清平乐》)夜凉桐叶声声(元·陆行直 ·《清平乐 重题碧梧苍石图候 凄断。

人语西风》)声声又复声声(元·徐再思 ·《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珊瑚网名书题跋卷八》)入袂西风阵阵(宋·沈蔚·《满庭芳》)看取落红阵阵(宋·刘辰翁·《谒金门》)乍怯春寒阵阵(宋·方千里·《结》)

"音"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音"字结尾的词语有: 二字词语:拼音、声音、读音、噪音、字音、口音、录音、跫音、灌音、观音、福音、重音、全音、国音、耳音、收音、嗓音、五音、土音、伴音、母音、元音、辅音、纯音、擦音、播音、滑音、心音、直音、子音、尾音、玉音、语音、南音、带音、配音、乡音、古音、正音、 半音、落音、方音、忙音、杂音、隔音、乐音、颤音、介音、佳音、泛音、话音、转音、浮音、错音、定音、理音、诀音、弦音、拢音、枭音、真音、沈音、齑音、诒音、散音、齿音、 肥音、鲸音、遗音、德音、混音、光音、瑶音、篆音、八音、变音、高音、低音、中音……三字词语:平舌音、翘舌音、喉擦音、舌尖音、不带音、双唇音、唇齿音、画外音、半元音、铁观音、塞擦音、卷舌音、模糊音、传福音、闹音音、……四字词语:弦外之音、空谷足音、靡靡之音、亡国之音、一锤定音、弦外之音、复合元音、弦外有音、伫候佳音、金口玉音、绕梁之音、袅袅余音、丝竹之音、弦歌之音、青鸟传音、笑貌声音、跫然足音、笙磬同音、异口同音、郑卫之音、北鄙之音、遏密八音、泮林革音、桑间之音、水月观音、一槌定音、一口同音、正始之音、正声雅音、众啄同音、下里巴音、丝竹八音、甘酒嗜音、佛旨纶音、弦外遗音、空谷跫音、梵呗圆音、濮上之音…… 拓展资料: 一、音 读音:[yīn] 部首:音 释义: 1.声音;读音:~律|~乐|口~|乐~|杂~|把这个字的~读准。

2.消息:佳~|~信。

3.指音节:单~词|复~词。

4.读(某音):“区”字作姓时~欧。

5.姓。

二、声音 读音 [shēng yīn] [释义] 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大|他听见了敲门的~ 三、噪音 读音:[zào yīn] 释义: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

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四、画外音 [读音] huà wài yīn] [释义] 影片中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发出,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五、一锤定音 [拼音] yī chuí dìng yīn] [释义] 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

[出处]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

诗名里带娉字的诗词有哪些

《点绛唇·袅袅娉娉》年代: 宋 作者: 赵师侠袅袅娉娉,可人尤赛娘风韵。

花娇玉润。

一捻春期近。

占路藏机,已向棋中进。

俱休问。

酒旗花阵,早晚争先胜。

《江城子·娉娉闻道似轻盈》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娉娉闻道似轻盈,好佳名,也堪称。

楚观云归,重见小樊惊。

豆寇梢头春尚浅,娇未顾,已倾城。

章台休咏旧青青,惹离情,恨难平。

无事飞花,撩乱扑旗亭。

不似刘郎春草小,能步步,伴人行。

《好事近·彩舰载娉婷》年代: 宋 作者: 王之望彩舰载娉婷,宛在玉楼琼宇。

人欲御风仙去,觉衣裳飘举。

玉京咫尺是蓝桥,一见已心许。

梦解汉皋珠佩,但茫茫烟浦。

《花犯·小娉婷》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

翠翘欹鬓。

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

睡浓更苦凄风紧。

惊回心未稳。

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

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

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

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水龙吟·世间无此娉婷》年代: 宋 作者: 王沂孙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

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

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

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

犹记花阴同醉。

小阑干、月高人起。

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

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

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泪。

高适和张继的古诗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

有《高常侍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

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

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归正传。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

“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

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

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

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

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

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

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

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

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求诗一首, 我爱雪婷 四个字 藏尾的,急求!!

关于并蒂莲的诗词鹧鸪天 作者不详烟雨江南五月天,远山泼墨水如蓝。

秦淮两岸临池柳,袅袅依依挽画船。

波似霰,醉红颜,棹摇慵影倚阑干。

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

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神奇剧的结尾处。

写秋的作文的结尾

写秋的作文: 有人喜欢美不胜收的春天,有人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有人喜欢大雪纷飞的冬天,但我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

秋天是成熟的。

一阵风吹来,吹黄了田野,农民伯伯等待着自己的稻谷得到丰收。

秋风吹熟了果子,人们带着希望来到了果园,摘下了秋天的硕果。

秋风吹红了高粱,举起了火把点亮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秋天是有风采的。

银杏树变黄了,像一位老人,一阵风吹来,片片像扇子一样的落叶,带着美好的回忆,落下了。

它多么希望到了春天又长出了嫩叶,大地被树木挥洒出的树叶所变成金黄。

秋天是美好的。

我们像落叶一样带着以前的美好的回忆所落下,在我们的成长下,又积累美好的回忆。

虽然许多鸟兽走了,但我们会带着希望期盼它们的归来,带着美好的愿望离我们而去。

我爱秋!因为我被它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 啊哦,好象有点幼稚诶..重新给你找一篇吧.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 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 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 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 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 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 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 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 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 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 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 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 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 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 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 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 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 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 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 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 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 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 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 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 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 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 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

有带“薄幸”2字的诗词吗,都是什么意思

鹧鸪天·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 (1052~1125) 北宋词人。

字方回。

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年少读书,博学强记。

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

17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

军器库门,出临城县酒税。

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

五年赴徐州领宝丰钱官。

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

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

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

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

旋请任闲职,改北岳庙。

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

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

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

再迁奉议郎。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

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

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

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

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庆湖遗老后集》。

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

贺铸诗、词、文皆善。

但从实际成就看,他的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

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所以张耒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

其中以深婉丽密之作为最多。

贺铸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

"(《建康集》卷八《贺铸传》)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

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

他的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

如名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辞藻工丽,即景抒情,写自己爱情上的失意"断肠"。

特别是结尾处接连使用三个巧妙的比喻:烟草、风絮、梅雨,形象新颖鲜明,当时即以"语精意新,用心良苦"(《碧鸡漫志》卷二),"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鹤林玉露》卷七),而脍炙人口,以致有"贺梅子"之称(《竹坡诗话》)。

他如〔踏莎行〕、〔石州慢〕、〔生查子〕等等,都是辞美而情深的婉约佳篇,足见作者是北宋传统词家的庞大阵营之后劲。

贺铸有少数词能越出恋情闺思的范围,而着力抒写个人的身世经历和某些社会现实。

他的性格本近于侠,以雄爽刚烈见称于士大夫之林。

由于题材内容有所突破,这类词的风格也大不同于从《花间》到北宋末的柔婉之调,显得豪放劲朗,慷慨悲壮。

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抒写自己政治感慨的〔六州歌头〕:"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此外托意吊古的〔水调歌头〕、直抒胸臆的〔诉衷情〕、〔念良游〕等,都可以看出以功业自许的志士牢落无成的悲哀。

这些作品,显然受了苏轼的影响,而隐然下接南宋前期的豪放诸家。

再有,他的某些词虽写传统题材,但思想内容却有所突破。

如〔捣练子〕五首,写征妇的相思,这虽是唐人写得烂熟的题材,但他却能别开生面,从挖掘思妇的内心世界入手,如"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思妇为思念久戍不归的丈夫,不能入睡,只好用捣衣来消磨漫漫长夜,愈发显得哀痛入骨,令人同情。

这些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兵役之苦,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贺铸词于思想境界有所开拓,风格多样,富于语言美与音律美,无愧为北宋大家。

贺铸诗为词名所掩,其实也有相当成就。

他 7岁学诗,至元□三年,三十年间已逾五、六千首。

经过不断删汰,自编《庆湖遗老诗集》时只存 9卷。

可见其写作之勤和数量之巨,远过于词。

他曾自述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他的诗歌创作正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因其为人豪爽精悍,故其诗也"灏落轩豁,有风度,有气骨"(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工致修洁,时有逸气"(《四库全书总目》),格调往往近于苏轼。

只是题材内容不甚宽广,其作品以写个人生活经历为主,以旅途行役、登临游赏为多,较少触及社会矛盾。

《黄楼歌》、《游金陵雨花台》、《海陵西楼寓目》等诗奔放杰出,气格悲凉苍劲,而《秦淮夜泊》、《杨柳枝词》等则清新雅丽。

《清堂燕》等作格调又近于小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