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最有代表的唐朝诗词

zuolingchan 坐标: 165434 目录:/zui/

最有代表的唐朝诗词

唐代诗歌的十大代表人物

展开全部 唐诗十大名家1:李白这是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中国人有不知道苏轼和杜甫的,但绝对没有不知道李白的。

他以大开大合的文风,飘逸脱俗的语言,美幻绝伦的想像造就了中国浪漫主义的最高峰。

他的诗是盛唐时代的百科全书,将整个社会全面溶在其中。

山川的秀丽,风俗的快歌,一切都在李诗里彰显的那么高超。

他让人仰观,让人叹服,让人望而止步。

他或做小桥流水,细腻处自显大家风情。

一段青梅竹马,一首《长干行》,写尽爱的真谛,写尽少妇的无奈。

更有《蜀道难》《将进酒》等绝世歌行,文坛独步,谁不称服。

子美尚曰:“诗无敌”。

况他人乎?《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秋浦歌 十七首》,他的代表作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写出了。

2:杜甫 其实杜甫和李白之间历来根本没有谁强谁弱之分。

这位诗坛上的圣人,以其浑厚的文笔,写着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落,写着一位儒士的报国忠君之心。

也正是他的这种思想,使他的文章适应了整个封建一统,被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竭力推崇这。

但他也有一一面。

他诗里,上黎民的疾苦,是百姓的无奈。

他,蹬上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坛中,绝无第二人敢一较高下。

《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王维王维是多才多艺的诗人,众体皆善,其山水诗在唐朝可以说是没有对手。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笔法如出水芙蓉,又尽带蝉性。

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好好开发,否则他也许真能和李白杜甫一争高下。

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他还是落在了李杜之下。

《山居秋暝》《鸟鸣涧》。

4:白居易以诗歌的水平而论,白居易和王维是不分高下的。

但是在白王之间,我更偏爱王维。

所以只能将白居易放在王维后面了。

白居易是中唐第一诗人,也是新乐府诗的代表,长于长篇叙事,深受杜甫影响。

其诗歌的艺术水平,放眼大唐,能真正压过他的,也只有李白和杜甫了。

《琵琶行》。

5:崔灏就其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来说,崔灏确实在孟浩然李商隐之上。

能和杜甫在其看家本事上律诗上一较高下的,唐人中仅有崔灏一人。

虽然王昌龄也能在李白擅长的绝句上一争高下,但是李白真正纵横诗坛的却是古风,也就是古体歌行。

崔灏一首《黄鹤楼》令李白都不得不叹“眼前有景题不得”,也让杜甫虽然律诗众多,却始终不能拿得“第一律诗”的称号。

就此一点,已经是李商隐、孟浩然比不了的。

况且崔灏极长长篇古体歌行,在盛唐能在这方面强于崔灏的,也只有李白杜甫二人而已。

《黄鹤楼》6:孟浩然虽然常有人把他和王维放在一起,但要是真论起来,他和王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其文风自然,笔法不食烟火,对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唐人少有的。

就其对诗歌的影响力确实是少有人能比,基于此,还是将他排进了前六名。

《春晓》。

7: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的第一代言人,他的诗歌水平是不容别人说二话的。

特别是他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

绝句和律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诗歌给唐诗开了一片洞天。

因此将其排在了第七。

《夜雨寄北》《锦瑟》。

8:王昌龄以绝句驰名大唐的王昌龄,诗歌或是浑壮有力,或是暗喻深情,笔法的彰弛是很少有对手的。

他的绝句在唐朝和李白齐名,可以说是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

放眼大唐,能在绝句上与王昌龄一争高下的,恐怕也只有李白一人。

所以将他列在第八。

《出塞》《从军行》。

9: 杜牧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代表,诗至晚唐,已经明显走了下风,不如前人的大气。

但“小李杜”的出现却使晚唐出现了一片诗歌的新的景象。

可就写诗的艺术性和对文字的驾御力,杜牧还是逊于李商隐的。

但就整个唐朝来说,能比他强的,恐怕也不多了。

代表作 《江南春》《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

10: 陈子昂初唐的诗歌大部分还沿用着前人浮糜的笔风,唐人诗歌至陈公方真正大变。

他开启了后来的李白杜甫,也影响了盛唐乃至以后的众多诗人。

将他排进前十只要考虑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因为他确实留下了一些绝唱。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唐朝诗歌主要代表人物

唐代律诗出现后,仍有很多诗人创作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不因袭模拟。

初唐,陈子昂、张九龄等人力追建安风骨,开 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盛唐,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都是创作五古的名家,他们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 国伤时;风格或沉郁顿挫,或清新婉约。

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也留下 不少启迪后人的瑰丽诗篇。

唐朝诗人代表诗歌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此诗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的五言古诗有哪些代表作?

如: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无名氏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无名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登池上楼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病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橡媪叹皮日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珐。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高适的诗有哪些】唐代诗人高适有何代表作?

高适(701—765年),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景县)人,居住在宋中 (今河南商丘一带)。

有《高常侍集》传世。

死后,嫱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早年潦倒失意,曾往来东北边陲。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 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天宝十一年,辞官回到 长安。

第二年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下,为书记。

安史之乱后,高适先 后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渤海”。

《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 达者,唯适而已。

” 高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

他 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深挚,现实性较强。

诗风雄健有力,气势奔 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蓬勃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代表作如《燕 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 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杀敌、建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也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艰 辛苦闷,以及对于和平的美好向往,同时揭露了边关将领的穷奢极欲、不恤士 卒的失职和朝廷赏罚不明、安边无策的庸碌,流露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高适也创作有讽时伤乱、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指斥弊政,深刻地揭露了 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自淇涉黄河 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

他的咏怀诗数量很多,内容较复杂,如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的《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 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

以诗体而论,高适的古体诗胜过近体诗,其中以七言歌行体最为优秀。

他的歌行长诗,气势壮阔,声情顿挫。

五言古诗质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

近体诗则以七言律诗和绝句为优。

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年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

新、旧《唐书》著录高适文集二十卷,亦不 存。

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髙常侍集》,凡诗八卷、文二 卷。

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八卷。

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 皆为二卷。

明杨一统辑《高适集》一卷。

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 卷》等,尚存部分佚诗。

今存诗二百三十八首。

唐朝律诗的代表诗人有哪些啊

代表人物:沈佺期,宋之问,张昌宗,鱼玄机等等。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的诗词有哪些?

唐朝的诗词有许许多多,如:1. 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 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4. 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5. 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6. 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7. 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 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唐朝我国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他们所作的许多诗词都广为后世流传,而且诗词的风格各异,都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值得我们诵读。

这些经典诗词出自于——《唐诗三百首》

有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各一名,并附其具有代...

初唐: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品评】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 “ 逆 ” 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 —— 不见 —— 古人,后 —— 不见 —— 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独 —— 怆然 —— 而 —— 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 之 ” 和 “ 而 ”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盛唐: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品评】 此诗经 “ 孤城 ” 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 “ 黄河直上 ” ,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 “ 黄河 ” 为 “ 黄沙 ” 。

然而 “ 黄沙直上 ” ,天昏地暗,那能看见 “ 白云 ” ?其实, “ 黄河直上 ” 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 “ 万仞山 ” ,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 ” ,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 一片孤城 ” ,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 ” 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 “ 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 “ 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 “ 愁杀行客见 ” 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 “ 怨杨柳 ” 。

“ 怨 ” 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 “ 怨 ” 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 “ 孤城 ” 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 “ 不须 ” 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 “ 不须 ” 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 ” 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 “ 王龙标 ‘ 更吹羌笛关山月...

唐朝诗人杜甫的资料

展开全部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人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

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

推荐阅读